2019年,倪妮出席了金雞獎。
紅毯上,記者追著她想進行采訪。
但她笑笑婉拒了。
理由是:“我真沒有作品,沒底氣,其他人都是帶著作品來的。”
當時,全網都在夸她人間清醒,有一顆想做好演員的心。
3年后,她帶著新電影《漫長的告白》,回歸銀幕。
影片入圍了12個國際電影節,于8月12日正式開畫。
上映前有媒體問她,這部電影算你的底氣嗎?
她篤定地說:“當然,這就是我的底氣。”
影片有很多標簽值得解讀。
它是導演張律第一部正式上院線的華語片。
這位中國朝鮮族導演,之前大多在韓國拍攝。
作品入圍過戛納、柏林、洛迦諾等國際電影節,藝術天賦出眾。
他善于處理跟鄉愁、漂泊、回憶、身份認同有關的題材,不追求強烈的戲劇沖突,但后勁足夠讓人回味無窮。
這部《漫長的告白》也是如此。
張律的很多作品,像《慶州》《福岡》等都是直接以故事發生地命名。
這是他的個人特色。
其實《漫長的告白》,本來的名字叫《柳川》。
這是日本福岡縣的一個小城,因為有大量運河,被稱為水都。
影片劇情也像河水一樣,緩慢地漫過了成年人的回憶與不舍。
張律這次想講的故事,觀眾并不陌生。
中年男性立冬(張魯一飾),被醫生診斷出癌癥晚期。
在生命凋零前,他想去日本見見學生時期暗戀過的阿川(倪妮飾)。
于是,立冬在哥哥立春(辛柏青飾)的陪伴下,一起踏上了日本。
看上去,這是一個將死之人,了卻心愿的故事。
其實不然。
喜歡阿川的人有很多,立春也是其中一位,他甚至曾成功追到手。
所以,這是三個人之間的葛蔓糾結,難于分解的故事。
看上去,是不是有點陳情濫調?
但它的重點,并不是狗血撕架。
其實,張律電影里,一直都有“多角關系”。
他覺得生活本身就存在曖昧,只不過很多人不敢承認罷了。
所以,影片三位主角的關系,也很曖昧。
比如,立冬雖然沒能追到阿川,但依然對她念念不忘,成為了心結。
立春雖然跟她談過,但因為年少輕狂,很快就舍棄了她,等人到中年才開始回味當初的美好。
20年后,三人再次相逢,并不忌諱回憶過去,甚至依然敞開懷抱,給予越位的關心。
導演想說的是,這就是很多成年人的真實寫照。
做不到殺伐決斷。
無法放下執念。
舍不得、不甘心。
所以很容易回到過去的習慣里,或者根本就沒有走出來過。
但時間不會一直給予曖昧空間,如果不解決過去,就無法跟當下和解。
所以立春必須回到妻子身邊,立冬也要坦然接受孤獨死去的事實,阿川也不會為二人停留。
雖然,它講的是一個三角關系。
但影片出奇的安靜,沒有任何大開大合的情節處理。
導演經常以水中倒影、涓涓流水,來隱喻主角的情感變化。
用舞蹈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用古詩詞,來強調影片的主題。
“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這是一種以簡勝繁的處理方式。
很多東西,講得委婉,用留白給予觀眾想象空間。
除了情感之外,這部電影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表達。
比如,倪妮飾演的阿川,就有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的隱喻。
小的時候,跟爸媽從南方搬到了北京。
父母婚姻破裂后,她又去了紐約。
最后從紐約來到了日本。
來日本的原因聽起來很任性,因為有人跟她說:“你的名字跟我的故鄉很像。”
她其實沒有落腳地和歸屬感,永遠是飄在半空的狀態。
這種狀態在立冬去世后,更加清晰。
她急匆匆趕回北京,卻發現什么都沒了,她只好繼續漂泊,尋找“心靈”的住所。
這種設計跟張律的個人經歷也有關系。
中國出生、韓國教書拍片,他的經歷是復雜且帶點漂泊感的。
也因為這樣,他的電影里經常會探討鄉愁。
在《漫長的告白》中,阿川就是立春和立冬想忘卻忘不掉的鄉愁。
說完劇情,再來說說演員。
三位都有不錯的表現,而且跟自身性格也挺相似。
辛柏青演活了立春那放蕩不羈、混不吝的勁兒。
張魯一延續文青形象,變得更加羞澀內向。
倪妮則演出了在多重文化背景下長大的灑脫性格。
三位都屬于正常發揮,只是由于影片調性比較平靜,所以并沒有張力十足的高光時刻。
看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演員是如何用內斂的表演方式,來詮釋暗流涌動的情感。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當下很少見的“靜水深流”式電影。
觀感像春風拂面般輕盈、舒服。
扒姐尤其推薦,對感情留有執念的成年人去觀看,或許你會做出不同以往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