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馮小剛執導的《一九四二》上映。
本來信心滿滿的他,在上映之后,卻被網友潑了一盆又一盆冷水,口碑參差不齊,票房慘不忍睹。
華誼投資的兩億多,最后總票房才過三億。
陪了個底掉。
然而,馮小剛卻說“賺”了。
他賺了什么?
是票房、口碑、還是曾經的夢。
這部一波三折的電影,背后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
1958年,馮小剛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很普通家庭,并不是大眾所認知的他是“大院子弟”。
而且,馮小剛的童年也不是很快樂。
幼年父母離異,他便與母親、姐姐一起生活,自小缺失父愛,很自卑。
與他同一年出生的還有日后成為他好哥們的“王朔、劉震云、葉大鷹”等幾位文壇巨匠。
還有年長他們一點的“馬未都、葉京、趙寶剛、梁左”,
葉京和王朔是發小。
兩人一起度過了童年、少年時期。
關系非常好。
六七十年代,京城的大院子弟以穿國防綠為榮,以“拍婆子”為樂。
而馮小剛則埋頭在書海里。
讀完中學,馮小剛就投身軍營,與葉京成為戰友,兩人見過幾次面,不是很熟悉,葉京是全坦克師射擊第一的尖子選手,而馮小剛擅長舞文弄墨。
王朔去了青島當兵,他的班長是張光北;葉大鷹因為家里的關系去了上海;趙寶剛因為家道中落,成為了鋼鐵廠的一名翻砂工;劉震云虛報年齡早早的參軍;馬未都在機床銑工。
雖然,幾人現在都有不一樣的工作。
但這些人都會因為一個愛好聚集在一起。
因為這些人,愛好文學,擅長書寫故事,同時他們也是有故事的人。
就在他們扎頭在部隊的時候,他們的好大哥鄭曉龍已經退伍,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農村部當記者。
那時,不愛說話的馮小剛,筆頭子不錯,靠著一手好字與文采,成為了軍區的文藝標兵,參加了很多文藝演出,因此也得到了提干。
幾年之后,幾人退伍的退伍,考大學的考大學,也有找了關系直接工作的。
而馮小剛,一沒人、二沒錢,只能靠自己。
退伍之后,馮小剛在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的工會,從事文化宣傳工作。
工作雖然平平無奇,但馮小剛卻干得得心應手。
1982年,鄭曉龍大學畢業。
在他面前有兩條路,一是老本行做記者,二是剛剛成立的北京電視制片廠(后更名為北京電視臺藝術中心)。
兩者之間有利有弊。
做記者他有經驗,而剛剛成立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挑戰性更強。
成了就是王,敗了就是“流氓”。
然而,作為“老炮”的他,毅然選擇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因為成敗他都是“流氓”。
那時,王朔與葉京就有點慘了。
兩人也沒啥背景,還不愿意出體力,就做起了“投機倒把”的生意。
葉京還被老爹“大義滅親”關了半年禁閉。
在發小關禁閉期間,王朔拿起了筆,開始回憶曾經,回憶他當兵的日子。
1984年,王朔發表了他的中篇小說《空中小姐》。
這一篇小說,打開了王朔的文學大門,不久之后,他的一群小弟也紛紛加入“京圈”。
京圈:
王朔帶進來馮小剛、徐靜蕾、姜文、王子文。鄭曉龍帶來趙寶剛、葛優、石康、王珞丹。葉大鷹帶來梅婷。葉京帶來羽凡、白百何。加上陳道明、李雪健、寧靜、陳坤、夏雨、張凱麗、陶虹、呂麗萍、袁立、孫紅雷、佟大為、文章、、朱亞文、黃軒……一時間,“京圈”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在工會的馮小剛,一天在走廊里看到了一個俊俏的護士。
一打聽才知道這姑娘名叫張娣,是北京某醫院的一名護士,來此探親。
于是,馮小剛發起了猛攻。
不久,這個探親的姑娘敗下陣來,探親居然探出個愛情。
沒多久,兩人就雙速雙雙飛了。
但,愛情并沒有讓馮小剛飛黃騰達,他還需要遇上一位貴人。
二、
相信很多人都以為王朔與鄭曉龍、馮小剛小時候就認識。
其實不然。
馮小剛先認識的并不是兩人,而是先認識了一位有才氣的女作家“王小平”。
那時,京城建公司工會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出黑板報、畫宣傳畫。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王小平看到了馮小剛的黑板報。
而且,此時鄭曉龍與王小平是一種超過朋友之間的關系,但不是戀人。
在王小平的介紹下,馮小剛認識了已經做了兩年的北京電視臺藝術中心副主任的鄭曉龍。
馮小剛雖然學歷不高,但人特聰明,鬼點子多,鄭曉龍欣賞他。
于是,鄭曉龍邀請馮小剛參拍了《生死樹》,然后力排眾議,把馮小剛從工會調到北視中心,做美工。
常常上身穿一件紅色套頭衫,下身穿一條軍褲,脖子上日夜掛著“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工作照。
閑暇之余,馮小剛拜讀了很多王朔的文章,對王朔既崇拜又欣賞。
那時,王朔重拾舊好,在北京舞蹈學院“拍婆子”,拍到了沈旭佳,為了追求沈旭佳,經常拉馬未都當電燈泡。
1985年,王朔與沈旭佳兩人合寫的中篇小說《浮出海面》。
此時,馮小剛正在海南鞍前馬后的服侍鄭曉龍拍攝《大林莽》。
在片場,鄭曉龍看到了王朔的文章,隨口說了一句“嘿,真他嗎孫子”,馮小剛就問“誰這么孫子”?
鄭曉龍說:“我一哥們”。
隨后,馮小剛接過雜志一看署名“王朔”。
在鄭曉龍的介紹下,馮小剛認識了王朔,不久之后,王朔就帶著馮小剛認識了京圈的一眾大咖。
隨后,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在海巖的酒吧蹭酒喝。
王朔也在蹭酒的時候,回憶起了曾經,開始寫關于他們的小說,比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枉然不供》《頑主》等。
這些小說很受歡迎。
其中,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回》、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四部由王朔小說改編電影搬上熒幕。
那時,王朔才發現,電影才是發展的趨勢。
1989年,鄭曉龍拉著王朔的手,策劃了一部神劇《渴望》。
因為,當時沒人愿意寫劇本,寫劇本是不受待見的,比不過作家。
而李曉明卻反其道而行,寫了一部五十集的電視劇。
為了寫這部戲,差點把自己寫殘廢了。
這部戲,是由趙寶剛向鄭曉龍毛遂自薦做的導演。
在劇本好、眾人心齊之下,《渴望》收官。
一經播出,萬人空巷,收視率奇高,成為中國電視劇的一個里程碑。
注:電視劇《渴望》在2022年5月,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發布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這一次的成功,讓鄭曉龍等人信心倍增。
于是,拉來原班人馬再次創作。
但,那時拍戲的劇本是手寫的,鄭曉龍吩咐眾人,寫兩集看看。
大家都謝了,只有王朔的劇本可以。
這讓鄭曉龍頭大,那時的馮小剛很不起眼,但自告奮勇說“我能寫”。
于是,機會給了馮小剛、王朔。
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兩人把本子交上去,鄭曉龍一看,還不錯,就準備拍攝。
但,這個時候,劇本居然丟了。
劇本都丟了還拍個毛線。
馮小剛卻說“我來補”,就這樣,馮小剛又是幾個月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寫出了劇本。
那時,為了保險起見,鄭曉龍拉來了編輯馬未都等人。
播出之后,反響不錯,鄭曉龍也讓美工出身的馮小剛做了編劇。
這之后, 馮小剛也成為了王朔的哥們。
那時,王朔還有一個哥們,叫劉震云。
1992年,劉震云寫下了《溫故一九四二》。
三、
劉震云寫完這部小說之后,他交給了哥們王朔。
王朔看完,就交給了馮小剛,并告訴他:“推薦你看劉震云新寫的一個中篇小說,調查體小說”。
馮小剛一口氣讀完,直拍大腿,好……
之后,馮小剛逢人便提一句劉震云的小說,因為這部小說在他腦海里已經浮現出了電影的畫面。
這一年,馮小剛和鄭曉龍搭檔的非常默契,合作了《大撒把》,提名金雞獎。
而后,又著手拍攝《北京人在紐約》。
關于《北京人在紐約》可翻看,刀郎凱撒往期作品《當年王姬為何甘愿在美國刷盤子,而不回國,如今的她后悔嗎?》
逐漸的從編劇,變成了副導演。
1993年,馮小剛把劉震云的小說《一地雞毛》改編成了電視劇。
在西郊賓館,馮小剛遇上了劉震云,并與劉震云說“我想把你的《溫故一九四二》拍成電影”。
劉震云卻說:“不急……容我在想想。”
劉震云的這一想就是幾年。
而在這期間,馮小剛、王朔等人可沒閑著。
王朔與馬未都等人合作了《海馬歌舞團》、馮小剛創作了春晚小品《串門》。
馮小剛寫春晚 小品很在行。
綜藝大觀小品《面的與皇冠》、94春晚小品《點子公司》、95春晚小品《最差先生》等,都出自馮小剛之手。
在馮小剛逐漸豐滿羽翼的時候,王朔因為文筆問題,被迫跑路,欠下的情債只得馮小剛等人為他還。
1997年,馮小剛拍攝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
為了不影響電影的上映,只能換了個名字叫《甲方乙方》。
這部戲很成功,以小品串聯式的電影結構,開創中國內地商業電影的模式,也成為了內地電影史上第一部賀歲片。
40萬的投資,換來了3600萬元的票房。
自此之后,馮小剛的事業一發不可收拾。
而他還對《溫故》念念不忘。
經常會約劉震云、王朔、梁左一起吃餃子,喝小酒,侃大山,但聊到《溫故》的時候,劉震云總是不搭話茬。
2000年,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創立華誼兄弟時代文化。
同時,馮小剛作為簽約導演加盟華誼兄弟。
這一年的某一天,劉震云來到了馮小剛家吃餃子,幾杯酒下肚之后,劉震云說:“今天我來,是想把《溫故一九四二》交給兄長,此事,我愿與兄長共進退”。
這一天,兩人喝光了家里的酒,在天蒙蒙亮的時候,馮小剛看向窗外,“一九四二”的影子烙印在了他的心上。
2001年,馮小剛拍完了《大腕》,票房連續沖擊排行榜,最終以4200萬票房收官。
此時的他,有信心也有足夠的底氣籌備《一九四二》了。
他找到王中軍、王中磊,說了想拍《一九四二》。
王中軍、王中磊看過劇本之后,沉思了一會,馮小剛以為會拒絕,就補上了一句,差錢我補。
可王中軍卻說:“要拍就大點搞,三千萬,夠不”?
三千萬,在當時,拍一部沒有市場前景的國產文藝片來說,是接近于自殺的天文數字。
拿到了錢,馮小剛在北京的一個小平房里開了論證會,大多數人覺得是個好劇本,但,沒有故事,沒有前景,說白了就是沒有票房。
專家們走了。
馮小剛和劉震云蹲坐在屋外的樹下,兩人尷尬而笑。
劉震云首先說“這事……還做不做”。
馮小剛異常堅定的說:“做”。
他還說,世界上分兩種人。
一種是聰明人,知道找捷徑,善于來賓館里侃事,而另一種是笨人,只知道在小平房寫劇本,不知道怎么走捷徑。
兩人對視一下,都說:“我們是笨人,做笨人該做的事吧”!
接戲來的幾個月里,馮小剛帶著他的團隊,翻山越嶺,在河南、山西、陜西、重慶、開羅,行程萬里,尋找,劇本中的每一個人物。
見到老東家一家,瞎鹿花枝一家;見到了東家的女兒星星,趕大車的長工栓柱;見到了八歲的留保和五歲的鈴鐺;見到了伙夫老馬;
見到了意大利傳教士托馬斯?梅甘,他的中國徒弟安西滿;也見到了委員長和那位讓委員長頭疼的《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見到了時任河南省主席、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李培基;見到了寒風中蓬頭垢面的災民,背井離鄉一路向西的逃荒隊伍;見到了他們悲慘的命運;更重要的,也意外地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面對災難時的幽默。
摘自——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
四、
半年之后,劉震云改好了劇本,在2002年的某一天,劉震云用河南普通話讀了一個下午的劇本。
眾人緊張興奮。
只有王中軍面色凝重。
讀完之后,王中軍擼起袖子,大喊一聲“干!”
隨后,劇本送去立項,但被駁回,理由是:“調子太灰,災民丑陋、反應人性惡,消極”。
立項不成立,作品下馬。
馮小剛并不死心。
2003年,馮小剛與劉震云共同策劃賀歲喜劇片《手機》,此影片收獲5000萬票房,還的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內地最受歡迎電影等獎項。
雖然很高光,但也得罪了崔永元。
多年之后,《手機》成為了一個突破口,讓馮小剛差點栽倒。
轉年,馮小剛拍攝賀歲影片《天下無賊》,與周星馳的《功夫》雙雙賀歲,票房都破了億。
慶功之余,馮小剛燃起了拍《溫故》的心。
被雪藏了多年的《溫故》再次被馮小剛拿到了王中軍眼前,或許是第一次被斃,王中軍也不死心,決定投資8000萬拍攝。
有了上一次的教訓,華誼準備先斬后奏,奉子成婚。
隨即組建團隊,奔赴各地拍攝。
經過了十幾年的沉淀,劇本早已純熟于每個人的心間。
為了迎合時代,劉震云邊拍攝邊改劇本。
而且,世界的格局也在變化,臺灣省第一次伸出手與祖國握手。
就在各組人馬籌備得差不多了,劇本奉上立項,得到的答案與兩年前一樣“調子太灰”。
這一次還被罵了一頓:“為什么放著那么多好事積極的事光明的事不拍,專要拍這些堵心的事?”
項目再次下馬。
劇組解散。
《溫故一九四二》這個苦孩子還得在娘胎里懷著,不準出生。
這之后,每當馮小剛與劉震云談起《溫故》的時候,劉震云都躲閃,像追姑娘被拒絕一樣,怕別人笑話,但心里卻想著對方。
看到兄弟這樣,馮小剛暗自發誓,一定要拍,而且要拍好。
時間在他們的身上一點點地留下痕跡。
馮小剛也在華誼的力挺之下,拍攝了《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等優質作品。
把曾經《溫故》的虧空補上了。
曾經的小馮變成了老馮,只有曾經的《溫故》是那么“新”。
2011年,華誼準備拍攝《非誠勿擾》的續集,讓馮小剛執筆,而馮小剛推薦了王朔。
在王朔看來,這就是“玩一樣的賺票子”。
寫完《非誠勿擾2》,又忙著 寫《非誠勿擾3》。
期間,王朔告訴馮小剛,何不趁著華誼大熱,把《溫故》給拍了。
王朔接著說:
“我沒夸過別人的劇本,但老劉(劉震云)的這個本子寫得確實好,你應該有這么一部作品;有《溫故》這碗酒墊底,往后你馮老就可以心無旁騖在商業片上胡作非為沒有羈絆了。”
馮小剛若有所思的。
王朔又厚道地說:你怕什么?萬一票房上有個閃失,我再幫你寫一喜劇不就給華誼找補回來了嗎?
就這樣,一部牽絆了十七年的劇本,第三次呈現在了王中軍、王中磊的面前。
王中磊說:干!兩個億夠不夠?
足夠了。
馮小剛為了《溫故一九四二》可以說是用盡了力氣。
他找張和平問這事行么,對方說“靠譜”;問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這事行么?對方說:“不敢打包票,但我會盡力周旋”。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電影《一九四二》立項。
不過,電影局給出了幾點要求:
第一:握住那個時間段的矛盾點;第二:刻畫的災民要有人性的溫暖,多表達善意;第三:影片要給人希望感;第四:把我好外國人的作用;第五:減少血腥場面,增加溫情。
不管怎么說吧,從壯年熬白了頭的幾人,算是盼到了拍攝的那一天。
五、
馮小剛、劉震云等幕后主創重走逃荒路從山西到東北,再到重慶,嘗到了難以想象的苦……
張國立用饑餓接近角色,王子文灰頭土臉。
最終這部劇醞釀了18年、9個月的籌備、拍攝135天,耗資2.1億的拍攝的《一九四二》完成。
后期制作花費了很大力氣,最后如期上映。
但上映之后,票房、口碑雙雙打臉。
網友覺得整部作品“人相食”太殘酷,戲里戲外對逃荒饑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潛臺詞,隱含著一種將精英與大眾對立,讓精英成為大眾救星的文化立場。
在褒貶不一的狀態下,馮小剛挺住了。
因為這是他的夢,一個夢了18年的故事,一群人,白了頭,就為這一個電影忙活了十八年,他的苦,誰能知道?
但是在現實面前,馮小剛還是低了頭。
票房慘到成本都沒收回來。
只有3億6200萬,算上發行、制作各項費用,最后賠了9000萬。
好在,《一九四二》拿到了獎。
觀眾看電影,其實不是看故事的內容,只是看一樂。
在一個幸福而充滿歡樂的時代,去看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故事,能體會到什么?
是很多人沒經歷過苦難,所以體會不到其中的意義。
馮小剛曾在微博上發文感謝那些為這部電影付出的人:
“我知道你們為了圓我這個夢所承受的壓力,我的好兄弟,下輩子給你們當牛做馬。感謝幫助這部電影的人,原諒我不愿透露你們的姓名,但你們真的值得我去尊敬。”
《一九四二》圓夢了馮小剛,也圓夢了劉震云。
雖然敗了但開心。
這之后,馮小剛為了補《一九四二》的窟窿,拍攝了《私人訂制》,以7億收官,獲得當年票房冠軍;主演《老炮兒》,獲得金馬獎影帝。
2016年,馮小剛與冰冰合作《我不是潘金蓮》,票房過了4億。
但在整體上算是賠了。
眼看馮小剛的金字招牌要被砸得“一地雞毛”的時候,2017年,馮小剛憑《芳華》艱難扳回一局。
多年下來,馮小剛為了圓夢,三次拍《一九四二》,而有票房的代表作少的可憐,除了《手機》可以炫耀一下,其他的真的是一地雞毛了。
于是,劉震云建議馮小剛拍《手機2》。
這一次,惹惱了“現實中的嚴守一”——崔永元。
《手機》的小說是劉震云寫的,講述的是:
《有一說一》的著名主持人嚴守一因為手機給他的生活帶來快樂、帶來愛情的同時,也使他的婚姻遇到了很大的危機。
2018年4月7日,崔永元短信詢問劉震云是否寫了《手機2》,劉震云表示否認,稱新作品名為《朋友圈》,不是《手機2》。
5月2日《手機2》開機。
八天之后,馮小剛才在微博上公布該片概念海報,并宣布編劇劉震云,主演葛優、冰冰、張國立、徐帆、范偉原班人馬悉數回歸。
這件事,直接讓小崔暴跳如雷。
說好的“朋友圈”怎么又在搞我?
你搞死我,我就搞死你,第二天發文稱:“馮小剛是渣子大家都知道,劉震云變成渣子的速度偏快了一些。”并曬出此前與劉震云的短信對話截圖。
然而,小崔的氣還沒消,冰冰又出來搞事,發文感謝馮導:“感謝馮小剛和劉震云將武月交給我……”
沒幾天之后,冰冰就得了一個“國家精神造就獎”。
小崔發文諷刺:“一個真敢發,一個真敢領。”
本以為,冰冰會服軟,但此時的冰冰是誰?自稱豪門的“范爺”。
發文追擊:“電影《手機2》拍攝現場!武月很開心!”
這一下,徹底激怒了“實話實說”的小崔。
崔永元在關前叫陣馮小剛劉震云,馮劉二人閉城不出,女將范爺卻自告奮勇出門御敵。結果崔永元拿三個女人祭旗,范冰冰、徐帆和劉震云女兒紛紛中槍。
不久,冰冰就因為偷稅被查,被罰8.4億。
華誼兄弟股票蒸發120億。
一場鬧劇,草草收場。
如今的馮小剛已經不復當年勇,華誼也不是當年雄。
回頭再看,江湖煙雨,不過是曇花一現,曾經追逐的夢,也只是個念想。
當念想成為現實,才知道追求了這么多年,只不過是別人的笑話。
您舉得呢?
我是小柴砼,一個不寫生“瓜”的娛樂寫手,如果您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每天持續更新,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