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出生開始,之后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慢慢地向死亡靠近,在我們的人生里,與生死相比,其他事情,情緒的分量都輕了很多。
死亡很多時候都代表著消亡,這種消極的情緒,讓大家對于死亡充滿著畏懼,但是其實死亡很可能并不是盡頭。
但是死亡是必然的,在我們存在的世界中,對于死亡,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因此出現了人生的終點,火葬場。
雖然很多人覺得火葬場有點晦氣,但其實火葬場中也能讓人有所感悟和收獲,火葬場還有一副對聯,它的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不過它的下聯,更讓人覺得精彩連連。
下聯是什么呢,火葬場為什么出現這副對聯呢?
01
對聯的起源
對聯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我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現在,對聯依舊在傳承,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春聯,不過對聯到底是何時出現的呢?
對聯的起源其實尚沒有真正確定,現在最為人所相信的起源是桃符,桃符起源的時間很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流行起來了。
當時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桃符,來鎮宅驅邪,一般是寫或者畫上兩位神仙,一左一右,好像這樣可以將家里保護得密不透風。
這兩位神仙,一個叫郁壘,一個叫神荼,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下,是兩兄弟,對待邪崇可以壓制,在有邪崇時,兩人就會將這邪物困住,引來老虎吃掉邪崇。
后來人類發展,人們對這些鬼神之說的恐懼感削弱了一些,桃符也因此產生了變化,在五代時期,有一個大學士,春節的時候,就在寢門上題了一首詞。
但是孟昶看見后,覺得不對稱,不整齊,但是又不好說,于是自己也題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自此對聯就出現了,在唐宋時期,雖然詩詞最盛,但是對聯在這個時期也有長足的發展,到宋代,對聯的主題就不僅僅是運用在春節了。
在祝壽,挽吊時也有對聯的身影,對聯也不僅僅寫在桃木板上,也會貼在楹柱上,所以對聯也被稱為“楹聯”。
在宋代的文學作品中對聯的應用也不在少數,其中對聯在話本中非常受歡迎,元朝時期連章節的標題都也會采用對聯的形式,明朝朱元璋更是大力提倡。
朱元璋甚至要求,文武百官和廣大百姓在春節寫對聯,他還要去親自檢查大家的對聯,沒寫對聯的他還要詢問一番,朱元璋的重視讓對聯煥發出耀眼的光彩,清朝時期,對聯也不甘落后。
對聯發展時間源遠流長,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有趣的對聯故事。
02
對聯故事
因為明清對于對聯的重視,對聯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對對聯的風氣,因此也出現了許多巧對。
楊繼盛是明朝人,是著名的忠臣,但其實他也十分擅長對對子,造就了許多巧對,在民間廣為流傳。
楊繼盛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繼母不喜,給他安排了很多農活,放牛是他每天必須要做的事。
楊繼盛并不愿意一直過這樣的生活,他見過私塾,里面傳來陣陣讀書聲,讓楊繼盛心生向往,之后每次放牛,楊繼盛都會在私塾附近多待一會。
后來楊繼盛還是沒忍住心底的渴望,央求了父親,楊繼盛的父親也同意了,但是也說了條件,就是即便去讀書,也仍然要每天放牛。
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楊繼盛就這樣一邊讀書,一邊做好家里的農活,時間常常不夠用,但是他在讀書上也的確很有天賦,多讀幾遍就能記住書中內容。
對于對對子,楊繼盛也不在話下,在他剛入私塾后,私塾又來了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學生,私塾的老師就出題“老學生”,讓同學們對下聯。
老師話音剛落,楊繼盛就回對“小進士”,老師發現對對子的,竟是才學習不久的楊繼盛,感嘆到:“此子日后,必大有可為”。
還有一次,老師外出,學生們以為老師暫時不會回來,于是一起在私塾嬉戲,不料老師卻去而復返,大家如驚弓之鳥,四處躲藏,老師勃然大怒。
于是懲罰大家跪著,還出對:“藏形匿影”,讓學生們對出下聯,對不出就繼續跪著思過,楊繼盛想了想,沒多久就回道:“顯姓楊名”。
老師聽后非常滿意,氣也消散許多,笑道:“此乃絕對”,楊繼盛對對子的天賦并未減弱過,在私塾期間,頻出金對。
后來為官期間,楊繼盛成為了一代名臣,最盛之時還成為了兵部員外郎,可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楊繼盛慘遭奸臣嚴嵩陷害。
楊繼盛在獄中受盡酷刑,被殺之前,只留下了“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名聯。
03
火葬場的對聯
對聯一直被廣泛使用,甚至在我國的火葬場,都有一副對聯。
這副對聯充滿了哲理,其中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下聯更妙,“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其實這副對聯很好理解,上聯和下聯都表達出了一種意思,那就是死亡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個步驟,世界上不可能有長生不老。
這兩句雖然沒有提到一個死字,但是表達的意思卻能讓大家完全意會,同時也呼應出了火葬場,表示火葬場是人生的重點,那么下聯到底有什么出彩之處呢?
其實這要看我們怎么理解,因為下聯不僅有上聯的意味,還有一個意思,下聯使用了“到”這個字,表達了到達的意思。
體現了死者的親人對死者的懷念,不論先后,都會到來,來送一送死者,體現了人世間的溫情,因此下聯更加有深度。
04
結語
其實火葬場的這對對聯,不僅體現了對聯文化的繁榮,也體現了人們對待生死的態度,自古以來我國對死亡這個話題就充滿了忌諱。
但是現在大家卻很很直接地給出了對聯,表達了大家對于死不在完全是恐懼,可以更加理想的態度去對待死亡了。
而且火葬場的對聯粗也是一種勸慰,希望大家正確看待死亡,讓大家珍惜當下的時光,過好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