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摘掉了平日里戴著的眼鏡,從容地走向絞刑架,英勇就義,時年38歲。
李大釗壯烈犧牲時,“面容平靜,神色如常!”
對于很多人來講,這是歷史文獻中的一段記錄,但對于李大釗而言,這是他英勇壯烈的一生。
時隔94年之后,我們再次回顧歷史,依舊會為李大釗的無畏和信仰,感動到熱淚盈眶。
原來,真的有人愿意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帶領大家沖破黑暗,尋找光明。
看到這樣的李大釗,不由得會想象,這樣一個人到底經(jīng)歷過什么?才能在最后關頭做出這樣勇敢的選擇?他身上又發(fā)生過什么樣的故事?讓他如此堅定地守護內(nèi)心的信仰?
如果你想知道這些答案,不妨去看一下即將在7月1日上映的電影,《革命者》。
相信在這部電影里,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2
《革命者》這部電影,到底有多值得?
只想說,雖然影片還未上映,但僅是看完預告片,我便已經(jīng)感動到落淚。
因為看到電影里,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大義,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向前的老前輩們,你總是會不由得去思考:
到底什么是“信仰”?一個人只要有了“信仰”,是不是就會什么都不怕?
在電影的預告片里,有這樣一段臺詞:
“如果我死了,能夠喚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夠讓活著的同胞們,更加奮勇地前進,我愿意去死。”
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wèi)信仰,鼓舞同胞抗爭的,正是電影的主人公,李大釗。
很多人對李大釗的“了解”,大都是停留在歷史書里。
1920年,李大釗和陳獨秀醞釀建黨,1921年正式建黨。
1922年,李大釗建立長辛店工人學校,中國工人運動最早從這里開始;
1922年,李大釗指導開灤煤礦大罷工,是工人運動中北方最著名的罷工;
1924年,李大釗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長期沉積的北方革命運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但如何把這些歷史記錄,變成一部鮮活的電影?讓更多人去了解最真實的李大釗。
這是《革命者》所有主創(chuàng)人員面對的難題,也是這部電影的初心。
為此,主創(chuàng)團隊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幾經(jīng)討論后,最后終于明白,其實李大釗先生,除了是一個英雄之外,他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是一個文人,也是一個戰(zhàn)士,他有自己幸福的“小家”,最后卻挺身而出為“大家”。
在那個動亂黑暗的年代里,很多人獨善其身已是奢望,但他卻愿意為了“大家”,無所畏懼!
預告片里有幾個細節(jié),真的特別打動人。
一是,李大釗在遇到一個小報童時,他和藹地說: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書的。
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來李大釗一個文人的風骨,對知識的敬畏和尊重。
二是,當李大釗領導起義時,面對敵人的詢問:你是誰?李大釗回答的是:你應該問我們是誰!
這一問一答,真的聽得人熱血沸騰,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革命者的無畏和決心!
三是,李大釗帶領大家來到租界時,那一段臺詞真的是擲地有聲!
李大釗說:租界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國的,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中國的!
這一段雖然還是預告,但能夠想象出來,在正片里看到這一段時,絕對會讓很多人熱血沸騰吧!
看到這里,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從預告就能看出來,這絕對是一部用心之作,每一個演員,每一個場景,都是對歷史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3
在這部電影里,真的是齊聚了一大批老戲骨和實力派!
比如,飾演李大釗的演員,張頌文。
從花絮里就能看出來,張頌文真的是拿“生命”在演戲,他對表演的敬畏和要求,堪稱是很多年輕演員的榜樣!
為了演好腿部受傷的李大釗,張頌文提前在自己鞋子里放了小石子,他說這樣就不用演了,你自己一走路,那個狀態(tài)就出來了。然后,張頌文就“一瘸一拐”地拍完整個戲份。
很多演員看到這樣的張頌文,無不感嘆,原來這才叫演戲。
最令人震撼的,是張頌文為了“還原”李大釗英勇就義的情景。
他是真的被繩子吊住脖子,直接往下吊,雖然有威亞的保護,但每一次吊完之后,現(xiàn)場每個人都是“提心吊膽”。
但張頌文依舊在堅持,他說:“只要我的生理極限能扛得住,我就努力演完。”
除了演員張頌文值得期待之外,還有一個實力派值得期待。
那就是飾演陳獨秀的秦昊,秦昊的實力有多強,自然不用多說。
看到兩位實力派互相飆戲的情景,真的覺得這部劇品質(zhì)有保證了。
4
其實寫到這里,真的覺得這部《革命者》,除了演員和劇情值得期待之余,更希望觀眾們能夠通過這部電影,緬懷先烈,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與幸福。
因為在電影背后,是一群為革命,流血,犧牲的人,他們曾經(jīng)活在這個世界,卻為守護信仰獻出最寶貴的生命。
他們也像你我一樣,是血肉之軀,他們本可以選擇為自己而活,卻最終為了國家民族英勇就義!
在李大釗女兒寫的回憶錄里,有這樣一段文字:
“劊子手對別人只施刑二十分鐘,對他(李大釗)卻施刑長達四十分鐘。”
短短一句話,我們能夠想象,這位革命先驅(qū)當年遭受了多少痛苦和折磨。
在中國前行的進程里,除了李大釗之外,還有很多人獻出了熱血和生命。
“死得其所”的譚嗣同,“鐵血報國”的秋瑾,“寧死不跪”的陳延年,正是一代代革命者們慷慨赴死,才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的中國。
希望大家永遠不要忘記,我們飄揚的紅旗為何鮮艷,我們和平的生活因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