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根本不怕劇透,因為結局你我都知道。
回看影片備選之初,有想過就叫《我的祖國》,但陳凱歌最后還是毫不猶豫地改成了《我和我的祖國》。
加了兩個字,意味完全不一樣。
家國相連,不再漂浮于表面,要突出的是在經歷祖國的每一件歷史重要瞬間的時候,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而我能無顧慮的做這些,全是因為我的背后是一個盛世的祖國。
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155分鐘,7個獨立故事,呈現新中國70周年的歷史。
難度同樣也在,7位導演是個性鮮明的7種風格,如何將其串聯起來,是總導演陳凱歌迫在眉睫的問題。
但是他讓主旋律立住了,也讓主旋律變得很好看,豆瓣電影8.2的評分就是最好的證明。
沒有尷尬的橋段,強行的煽情,以及假大空的口號,它會在嬉笑間讓你流下兩行熱淚。
這眼淚,有自豪、有真實、有回憶、有激動、有歡笑,因為電影里的他就是我,這就是我和我的祖國。
正如總導演陳凱歌所言:
“這部影片所描寫的不僅是70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成就背后,推動這個改變發生的中國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大家都是其中的一員?!?/p>
《前夜》
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夜。
剛剛解放不久的北京市社會治安情況相當復雜,單是北京市內就藏有至少2萬名特務分子。
他們的各種破壞活動層出不窮,還有來自天上的威脅,空襲說不準在某一刻就會降臨到所有人頭上。
開國大典時,中國最重要的人物都集中在天安門城樓,數十萬軍民集中在廣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看著。
這是破壞、攻擊的最好時機,防范工作必須萬無一失。
開國大典準備小組在儀式開始前,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內,紛紛宣誓可以確保工作萬無一失。
但有一個聲音不合時宜的冒了出來,負責電動升旗的林治遠(黃渤飾演)說到:“電動升旗,不敢確保萬無一失。”
不僅他自己楞在原地,所有人都詫異的看著他,他們比誰都知道開國大典的重要性,每一個微小的失誤都是致命的。
不是林治遠不負責沒有承擔精神,是他不敢想象電動升旗與國歌時長不相配的后果,那樣一來他將成為千古罪人。
畢竟在正式升旗前,問題接二連三。
前一天,天安門廣場封閉,無法進入彩排;全北京市的商店買不到一塊紅綢子,好不容易按比例復制了升旗的旗桿卻遭遇了更大的危機。
院子里供電不足,國歌無法演奏;作為旗桿頂部阻隔器的小鐵球,由于材質不佳斷裂。
這在現在來看都是小問題,根本不值一提。
但在當時的北京,新中國剛剛解放,北京市百廢待興,任何技術和材料都是急缺的,不會有多次重來的機會。
在林治遠焦頭爛額之時,胡同里的大爺大媽、巷子里的青年男女、教學樓里的老師學者帶著自家的錄音機、手電筒、實驗室材料來支援升旗所遇的窘境。
這一刻,瞬間明白“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這句話的含義。
來不及感動,林治遠就得帶著團隊馬不停蹄的奔赴天安門廣場焊接旗桿的阻隔器,他要與時間賽跑并且跑贏時間。
因為見證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不止有他自己以及廣場上的20萬群眾,還有全國的四萬萬同胞。
所有人不辭辛勞、鞠躬盡瘁的付出換來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的順利升起。
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他們做到了四個字:萬無一失。
尤其是當毛主席站在城樓上向全世界所有華人華僑說的那句“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更是震徹蒼穹。
血與淚的屈辱,長期的被壓迫,都在此刻煙消云散,那條沉睡在東方的巨龍開啟了它的新篇章。
《相遇》
新中國雖然成立了但是面臨的局勢依舊不容樂觀。
蘇聯老大哥與中國的關系變得緊張,東北邊境問題劍拔弩張,曾經答應的援助遲遲不到位。
美國在朝鮮和臺灣頻頻發難,盡管我們贏了抗美援朝戰役但是核威脅卻在日益逼近。
沒有蘑菇彈,說話不硬氣。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中國決定自己造蘑菇彈,海內外的科研人員放棄一切毅然決然的投入到這項工作當中。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他們必須做到像在世間消失了一樣投身到國防事業中去,與外界的一切隔絕。
即使路過家門也要裝作不存在,因為七尺之軀已許國,從此就沒有相聚只有相遇。
研究人員高遠(張譯飾演)便是其中的一位無名英雄。
他與愛人方敏(任素汐飾演)在公交車上相遇卻依舊要裝作不認識的樣子,三年前他們愛的很平凡但深刻。
三年后,兩人卻像陌生人一樣,方敏在他座位旁講著兩人相愛的故事,高遠只能聽著,縱使幾欲落淚也得忍住。
千愁萬緒匯在嘴邊,可與國家大任相比,自己的這點小情小愛不足以相提并論,即使忍不了也要堵住嘴。
他們的舍己沒有白費,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羅布泊的那一聲巨響,讓世界且聽龍吟。
其實,高遠只是一個縮影。
當時,更多的科研人員為了讓祖國挺直腰桿子,為了讓同胞有底氣的說出那句“No”,都選擇了一輩子隱姓埋名,與家人朋友斷絕來往。
他們只身隨部隊前往“死亡之海”羅布泊,臨走前連一句告別都沒留下,沒有人知道未來怎么樣,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去干什么。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遠爛在肚里”,這就是當年科學家們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準則之一。
一代人用舍生忘死的精神實現了幾代人的大國夢,現在,這盛世,如您所愿。
《奪冠》
時間的進程來到了1984年。
這一年,中國重返奧運會;這一年,女排精神彌漫神州大地。
1984年8月8日,洛杉磯奧運會女排比賽開始時的上海,有一個小孩叫冬冬,但是他太難了。
與自己關系較好的小女孩小美當晚就要出國,準備的禮物沒有送出去就被爺爺安排把家里的黑白電視機搬出來。
因為巷子里只有他們家有電視機,他的父親是八級電工,出去給別人修天線,只剩下他一人懂得找信號。
他必須像超級馬里奧一樣,爬上爬下,穿梭于屋頂與街道。
他的心思不在女排身上,但是他卻一刻也不能離開天線這塊陣地,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悖時,小小的冬冬身上也有了家國情懷。
或許他還不能明白大人們為什么興奮歡呼,或許他還在后悔沒能與小美在分別時說上一句話。
可是,他學會了取舍和在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樣的選擇。
就像他在父親回來后,哭著對父親說“咱們家的電視信號太爛了”,而后改口為“女排三連冠,我太激動了”。
《回歸》
1997年7月1日0點0分0秒,香港回歸祖國懷抱。
那月兒彎彎的海港,那夜色深深燈火閃亮的維多利亞,那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的香港終于不再孤單。
然而為了這一秒不差的回歸,中國人與英國談判了16輪。
英方堅持7月1日0點0分0秒降旗,但中國毫不退讓的說到:“0分0秒升旗,這是我們的底線”。
實際上,中國人爭得不是那一分一秒的糾結,而是154年后可以站起來的民族尊嚴。
當米條旗落下,國旗和紫荊花旗升旗;當英國的帽徽成為過去,新中國的帽徽佩戴在香港警隊的警帽上……
一切都那么平靜但兩岸人民的心早已沸騰不已,我們自己的地方還是自己人待著舒服。
當羅大佑的《東方之珠》響起,不少人早已淚目。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p>
《北京你好》
2008年,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兩件大事,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和汶川地震的舉國悲痛。
寧浩加葛優的組合將這一喜一悲以兩一種方式結合了起來。
張北京(葛優飾演)是北京一的哥,有著北京人特有氣質——貧且倍兒愛面。
與妻子離異后,因為不正經的樣子遭到兒子的嫌棄,但是此人還算古道熱腸,運氣也蠻好。
公司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歸屬,張北京本來沒往哪想但是“餡餅”砸在了他頭上。
有這等好運,第一件事當然是逢人顯擺拉仇恨,順帶趁機和兒子緩和關系,提升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在寧浩的片段中,人不可能一直走運,倒霉肯定要來,而且還要以實現反轉的方式來。
至于怎么反轉的,還是留在電影中。
但是《北京你好》確實是笑點與淚點搭配的最好,節奏也是最流暢的,尤其是寧浩和葛優特有的平民幽默貫徹始終。
比如,葛優把自己的票送給了汶川地震幸存下來的小男孩,他來北京看奧運只是為了摸一摸他父親修的鳥巢的欄桿。
就在觀眾準備感動的時候,寧浩一秒破功。
小男孩對張北京說:“能給我爺爺要一張嗎?”
張北京回答道:“你爺爺?我爺爺還沒票呢”
《白晝流星》
兩個流浪兒和一個扶貧辦主任,一個詩意的故事:白晝流星。
傳說,要是有一天人們能在白晝里看到本該屬于夜晚的流星,荒漠就能變成肥沃的綠洲。
這是屬于陳凱歌的散文詩。
用絕美的畫面和樸實的情感去傳達兩個重大的歷史時刻,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著陸,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護航》
最后一個片段是展現是全中國最颯爽英姿的一群人——殲10女飛行員。
其中呂瀟然是她們中最優秀,最擅長處理各種危機的女飛行員,可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飛行上她卻從領航變成了備飛。
呂瀟然起初有抱怨,但是最后還是聽從了組織的安排,因為當她決定穿上戎裝的那一刻,所代表的便不再是個人。
她們是永遠沖在最前面的軍人,也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普通人,她們也有愛恨情仇,只是她們更看重國家榮譽。
她們與我們一樣,此生不悔入華夏;她們和我們一同,來生還做中國人。
記得馬未都在央視紀錄片《客從何處來》中說過這么一句話:
“通過尋根,能夠看到一代一代人的追求。這些追求,放到一個民族的大背景中,沒那么精彩的每一筆,其實都精彩,它構成了一個精彩的民族史。”
這說的何嘗不是我和我的祖國,我們一刻也不能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