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收看了央視制作的一檔節目《電影中的印記》,有一期的主題是重溫經典影片《創業》。在節目現場,我又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是位老演員,很熟悉的身影,可是一時卻叫不出他的名字來。倒是他之前出演過的那些角色,一一浮現到了眼前。
1964年,16歲的他出現在了現代京劇電影《天天向上》中,扮演虎頭虎腦的中學生紀鐵成。雖是少年模樣,但唱功卻老成,嗓音也厚實。唱念做打皆不俗,令人眼前一亮。
1974年,26歲的他又出現在電影《創業》中,將個性格耿直的石油工人油娃塑造得神形兼備。
1975年,他又在長影廠拍攝的《金光大道》中,出演了一言不合就發飆的朱鐵漢一角。
這幾個角色,都屬于性格倔強、脾氣火爆、直來直去的類型,因此他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了一個“鋼鐵直男”的固定人設。
然而當時就有很多觀眾并沒有記住他的名字。我想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出演的都是配角。包括現在,當我再次在《電影中的印記》中再次看到他時,也是想了很久,才猛然在記憶深處搜尋到他的名字——朱德承。
各位是不是跟我一樣,對這個名字已然陌生?并且都忘記這位演員的存在了?
所幸還有《電影中的印記》這樣的節目,能夠讓我們再次見到許多老演員久違的身影,喚醒我們塵封的記憶。
朱德承是天津人。出生于1948年。他幼年時隨家人遷居吉林長春。1960年,他考入了吉林省戲曲學校學唱京劇。因為他有天賦、肯吃苦,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所以很快就脫穎而出了。
1964年,吉林省戲曲學校京劇班排演現代京劇《天天向上》,其中戲份最重的紀鐵成一角,就由他來擔任。演得有模有樣。
后來長影廠導演于彥夫將這出戲搬上銀幕,朱德承也便有了首次“觸電”的機會。
1967年朱德承從戲曲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吉林京劇團做演員,演過一些現代戲。并因擁有一身硬功夫,以演武生戲見長。
1974年,長影廠籌拍電影《創業》,導演于彥夫又想到了他。經過十年歷練,原本稚氣未脫的少年,已經變成了一個虎虎生威的棒小伙。于彥夫見他身材精壯,便將油娃這個戲份很重的配角交給了他。
朱德承雖是戲曲演員出身,但他卻并沒有將舞臺程式化的表演帶到電影鏡頭前??此凇秳摌I》中的表現,頗為自然生活化,而且還將油娃塑造得個性鮮明,體現了一定的塑造人物的功力。
所以電影《創業》拍完后,他便被調入到了長影廠,從一名京劇演員,轉型成了一名專業電影演員。
而也正是在拍攝電影《創業》期間,他和在其中扮演周挺衫的張連文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張連文比朱德承大兩歲,像個兄長一樣關心朱德承的成長。不僅教他如何面對鏡頭,而且在生活中也會給他正確的指點。包括朱德承談對象,張連文也會告誡他要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娶媳婦不能只是以貌取人。
所以朱德承后來的妻子,都是經過張連文過目之后,才正式確定下來的。結果果然日子過得紅火,夫妻感情也十分深厚。
朱德承在拍完《創業》之后就馬上進入了由林農、孫羽聯合執導的《金光大道》劇組,在其中出演了根紅苗正的朱鐵漢一角。
他的這次表演再次獲得成功。尤其是“朱鐵漢和張金發(馬精武飾)針鋒相對”的那場戲,朱德承情緒飽滿,慷慨激昂,內心感受層層遞進,說到“這是大泉哥領著翻身戶,窮幫窮干出來的”這句話時,更是擲地有聲,那氣勢那節奏,著實令人感到驚嘆。
我想看過《金光大道》這部電影的觀眾,一定都不會忘記朱鐵漢用鏟子鏟掉了“發家致富”幾個大字的場景吧。
朱德承所扮演的朱鐵漢的形象,由此深植在了觀眾的腦海。
這之后,朱德承又出現在了電影《保密局的槍聲》、《黃英姑》、《綠色錢包》、《佩劍將軍》等電影中,多演配角,也多演脾氣暴躁、剛直不阿的漢子。其中《保密局的槍聲》中的阿紀和《佩劍將軍》中的劉正元,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過給我印象更深的,還是他在電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中所扮演的何順一角。這部根據蔣子龍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在當時曾引起較大反響,因為它較為真實地反映了80年代年輕人的精神風貌和所思所想。
朱德承扮演的何順,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青年司機,整天吊兒郎當,還痞里痞氣,沒有正形。但在解凈(方舒飾)等人的幫助下,他還是有了很大改變。
這個角色是朱德承主動爭取來的,他非常珍惜。通過他的精彩演繹,使得何順這個角色躍然于銀幕之上,連原著作者蔣子龍也贊賞有加。
后來,他又演過《今夜有暴風雪》中的軍務股長、《金陵之夜》中的顧順章、《大偵探》中的鄭署長、《開國大典》中的齊振云等角色,人各有貌,令人難忘。
80年代中期,我國掀起了一股“武打片”的熱潮,一些武術運動員和戲曲演員因此聲名鵲起。朱德承因為是京劇武生出身,擁有一身真功夫,所以也有了用武之地,但連拍了幾部,小試身手,卻并未泛起多大的浪花,終究未能成為“李連杰第二”,于是他只能另辟蹊徑。
朱德承早在80年代就開始嘗試做起了導演,陸續執導了《黑花殺手》、《抉擇》、《橫空出世》、《愛情寶典》、《風流少年唐伯虎》、《香樟樹》、《宰相劉羅鍋》(執行導演)、《女特警》、《暗花》、《天堂秀》等影視作品。其中也不乏上乘之作。
其實長影廠在90年代改制之后,許多導演演員都曾經歷過陣痛,日子不好過,必須自己找活干。朱德承也是一樣。他來到北京,幾乎什么戲都拍,演過一些“爛片”,也導過一些好戲。最終在一幫朋友的扶持,總算干出了一些成績來。
2015年,67歲的他還陪著93歲高齡的秦怡來到青藏高原,拍攝了電影《青海湖畔》。這是秦怡所主演的最后一部電影,朱德承在其中擔任了導演的工作。
我覺得朱德承是一個閑不住的電影人。這么多年來他一直沒有停下追夢的腳步。他似乎不是在演戲,就是在導戲,還四處尋找好的劇本,為此還曾惹上過官司。
2004年,朱德承就曾被原實驗話劇院的演員肖魯告上法庭。原因是他收購了電視劇《悲喜人生》的版權。然而在此之前,肖魯因籌拍該劇而付給了導演郭寶昌8萬元。可是因為拍攝資金未到位,所以肖魯便將劇本版權賣給了朱德承。之后朱德承將《悲喜人生》改名為《宅門逆子》,并在郭寶昌的幫助下將其拍成了電視劇。
然后肖魯想要向朱德承討回原本已支付給郭寶昌的8萬元導演費,可是朱德承和郭寶昌卻認為那是郭寶昌改編劇本的酬金,而并非導演費用,因此對肖魯的訴求予以否認。最終東城法院因證據不足而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來,我們從郭寶昌處,才得知了事情的緣由。
原來,早在1999年,《悲喜人生》的劇本就已經出爐,然后一些人靠著郭寶昌的名頭四處拉投資,未果。這時是朱德承拿出35萬元,解決了一些麻煩事,并投資和執導了這部劇,才使得《宅門逆子》得以與觀眾見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劇的誕生,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可是因為一生熱愛電影,所以盡管演技精湛的朱德承始終都沒走紅過,但他卻還是樂此不疲。直到現在,74歲的他,哪怕已經頭發花白,可仍在為電影的事情而奔忙。我們經常會在一些電影活動的現場看到他,每次他都神采奕奕,容光煥發,好像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兒一樣。
這不,出現在《電影中的印記》中的他,就仍像年輕時一樣思維敏捷,慷慨激昂,目光炯炯。談起往事更是滔滔不絕。
他談到李仁堂創作華程這個角色時的認真態度,為了拍好一個鏡頭,李仁堂會把前后幾場戲的所有細節全都記錄下來,寫下的文字比劇本還多。
他也談到張連文在塑造周挺衫這個角色時的忘我精神。拍“跳泥漿”的那場戲時,盡管那泥漿異味沖天,但張連文等人還是二話不說便跳了進去。
由此他感慨道:為何以前的電影那么好看,就是因為所有的創作人員都有追求。而他給現在年輕演員提出的希望是,物質追求少一點,精神追求多一點,而且精神上還要跟國家和民族聯系起來,才能拍出好的電影。
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過去的電影人,為何總是那么干勁十足,不愿退休。我想,就是他們都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吧?正是因為這份責任感,才使得他們不負韶華,永不言敗。朱德承是這樣,很多和他同輩的電影人,也是這樣。而現在,像這樣的電影人,還有多少呢?
今天,當我們再次說起這位老演員,不知各位的眼前,是否又重現了他之前所塑造的那些角色?其中哪一個是各位最為難忘的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