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國產片終于揚眉吐氣。
不少網友感嘆,直逼國際一流。
過去,提起自然紀錄片,大家第一反應總想到BBC出品。
《地球脈動》,蒼茫大氣。
《王朝》兩季,跌宕起伏。
而這部全華班陣容的紀錄片,則是取二者之長。
四集完結,豆瓣評分依然堅挺在9.3。
不僅融入了濃厚的中國神話元素。
還充滿了各種戲劇化的戲碼。
篡位、借種、復仇,一樣不少。
最重要的是,它所講述的人與自然,并非簡單的「和諧」二字。
魚叔今天就來聊一聊——
《眾神之地》
眾神之怒
片名提醒了我們,一個忘卻很久的信仰:神。
古時候,中國人敬神。
也流傳了許多神的傳說。
在《眾神之地》的每一集開頭,就展示了各式各樣的中國古老傳說。
比如,西藏的野生牦牛。
相傳,它是山神的仆人。
「當世界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到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牦牛」
藏族長詩《格薩爾王》中,記載其為吉祥的象征。
藏傳佛教也將其視為佛法的保護神。
每年都要祭祀,由掌門僧人佩戴面具,跳舞祈福。
還有中華白海豚。
常年游動令其血管充血,通體變成粉紅色。
當地更是將其稱作盧亭。
相傳,這是一種半魚半人的遠古族群。
不過,本片并不是對神跡的贊揚。
而是記錄了人與動物的利益沖突。
人類發展至今,打破了太多自然平衡。
觸犯了神明,便要遭受自然的怒斥。
最憋屈的,當屬被亞洲象侵犯的果農。
每當他們開始收成時,象群就會集體殺出。
將果園劃為自家的餐廳,大快朵頤。
在大象龐大的身軀面前,人類不堪一擊。
過去十年間,有至少20人在沖突中受傷或喪生。
不僅如此,一些亞洲象還會深入人類居住地,毀天滅地。
其中,最過分的是一頭名叫老三的壞孩子。
因為在象群的爭權中失利,它遭到放逐,從此孑然一身。
它將失利的怒氣撒在了人類身上。
時不時就來侵占農田,破壞房屋。
它還愛吃霸王餐。
有一次,它沖上公路,逼停了三十多輛卡車。
就為了吃那上面的甘蔗。
而比起亞洲象的蠻橫,野生牦牛更是「爸」氣十足。
野牦牛遵守的是父權社會。
一個族群中,只能有一位首領。
每年,它們都會發生激烈的決斗。
而戰敗的一方,將被趕離族群,失去交配權。
但,隨著人類的出現,它們也有了新的去處。
家養牦牛群,成為了野牦牛的出氣筒。
常年遭到「搶親」。
牧民智達,就深受其擾。
一位名叫昆侖的惡霸,盯上了他的牛群。
野生牦牛有14根肋骨,比其他牛類多出一雙。
龐大的胸腔,使它擁有強大的心肺功能,走起路來也更加氣宇軒昂。
因此,昆侖的闖入猶如「降維打擊」,把家牛們嚇得四散而逃。
而昆侖則大搖大擺地挑選心儀的對象。
橫刀奪愛。
領頭的公牛在絕對力量面前自慚形穢,不敢造次。
智達敢怒而不敢言。
因為他知道,如果制止,受傷的只能是自己。
野生牦牛下山侵擾,是很常見的。
有的牧民發現不及時,等看到再想跑,已經來不及了。
野牦牛一翻,整個大腿骨折了。
很快,昆侖就成為了牛群的新主人。
原始的野性令它想要建立自己的族群。
引領著自己的子民回到荒野。
在昆侖離開之前,智達都失去了對牛群的控制權。
甚至,無法靠近一步。
在昆侖離開之前,他都不能擠奶,無法做每餐必備的酥油。
眾神之殤
古話有云,人定勝天。
野獸們固然勇猛,但人類從不乏反制的手段。
甚至,還能為我所用。
針對野牦牛的搶親,牧民們很快發現,與其驅趕硬剛,不如將計就計。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嚴寒,全村的牦牛被凍死大半。
牧民們意識到,家牛的基因已經嚴重衰退,無法熬過高原的寒冬。
「如果連牦牛都無法適應高原,人的生存就會出問題」
而野牦牛,成了他們的救星。
野牦牛有著厚厚的毛發,可以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
而它們的下山搶親,也為牧民們提供了絕佳的借種機會。
它們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牛的衰退。
此外,還有更直觀的收入。
牧民江才就是借種的受益者。
他家的普通家牛,一頭只能買七千塊。
而野牦牛和家牛交生下的混血兒,價格卻能翻好幾倍。
很快,附近的其他牧民也找上江才。
不少人開出高價,買下混血的牦牛。
江才認為,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也是山神的旨意。
然而,這只是人類的假借圣旨。
野牦牛與家牛的結合,其實是有違自然規律的。
混血牦牛回到荒野,便會污染野牦牛基因的純度。
同時,它們還會帶去家牦牛的疾病。
這對一個野生的種群,是「滅門級」的打擊。
這并不是山神的初衷。
智達就曾收到過來自山神的警告。
每年,昆侖的到訪都會為牛群帶來好幾頭混血小牛。
靠賣這些小牛,智達獲得了可觀的收入。
但在一次交易中,他碰到了硬茬。
一頭混血小牛倔強地不肯服從,幾人合力都難以將其拽動。
即使被拖到了車上,它也拼了命地撞擊著卡車的圍欄。
一聲聲撞擊,引來了昆侖。
它一直在附近,守護著自己的牛群。
猶豫片刻,它向牛群沖來。
它要解救子民,宣告自己的主權。
智達一行人只能倉皇躲避。
在昆侖的鼓舞下,牛群逐漸變得興奮。
也紛紛開始了反抗。
這是智達最不愿意看到的。
昆侖步步緊逼。
但,就在一步之遙的地方,它停下了。
隨后,扭頭離開。
這并非退卻,而是出于無奈與悲傷。
因為它嗅到了死亡的氣息。
在激烈的掙扎后,小牛撞死在了車上。
牧民對野牦牛的利用,終究反噬了。
相似的,也發生在中國白海豚身上。
香港大澳的老虎哥,是一名漁民。
他與白海豚有著大半生你來我往的爭斗。
每次出海捕魚,都躲不過白海豚的圍追堵截。
船上,老虎哥還在收網。
水下,白海豚早就吃起了自助餐。
光把魚吃完還不夠,連網都咬爛了。
因此,老虎哥對白海豚深惡痛絕。
大罵它是偷魚賊。
甚至,想它絕種。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白海豚成了這里最耀眼的明星。
游客們絡繹不絕,只為看上一眼白海豚。
老虎哥也因此喜提新職業——觀豚導游。
這是一份更輕松的工作。
打漁時,每天凌晨四點抹黑趕海。
現在,只需等景區開門,優哉游哉地劃水。
收入也更豐厚。
120元一位。
靠著對白海豚習性的了解,老虎哥每次都能找到最佳觀看點。
多數觀豚導游都是轉型的漁民。
帶客人觀豚賺的錢,也算是白海豚對他們過往損失的補償。
但,觀豚對白海豚造成的損失,絕不僅僅是犧牲色相。
嚴重的后果,包括擱淺。
白海豚的視力很差,根本無法用眼睛找路、覓食。
它們依靠的是聲吶系統。
但隨著游客越來越多,他們的呼喊聲、游船發動機的噪音,都會擾亂它們的聲吶。
有的白海豚在慌亂中,一頭扎進前灘。
白海豚一旦擱淺,救活的幾率微乎其微。
不僅如此,人類活動還會對白海豚造成直接傷害。
在近海的一面漁網上,發現了一具白海豚尸體。
它的尾部不見了。
切口整齊,應該是被螺旋槳打斷的。
這是輪船下的喪生者。
更令人心疼的畫面,出現在打開它的腹腔后——
一只小海豚。
它還有四個月就能來到這個世界。
可惜,只能永遠地沉睡。
眾神之窺
人類與野獸的博弈,從來就不是公平的。
人們總抱怨野生動物入侵自己的領地。
但,在人類之前,它們早已在這片土地生活了上萬年。
在它們眼里,人類才是入侵者。
影片里,有一個諷刺而傷感的故事。
那只名叫老三的亞洲象,最后被制服了。
一針麻醉劑,就將這龐然巨物放倒。
它被送往遠離種群的研究中心,在籠子里度過余生。
籠外的介紹上赫然寫著:
車匪路霸。
大象有一項本能,記路。
象群的領導者需要記住領地的每一條河流、每一處食物來源。
最后,還要走回自己出生地。
它們笨拙地用腳步丈量土地,將地圖代代相傳。
然而,隨著人類的開發,這塊地圖早已面目全非。
因此,它們不斷地闖入農民的田地,沖上公路,成為「路匪」。
或許,老三真的發瘋了。
但不是因為爭權的失利,而是現實總與它的記憶偏差。
不管它的記性再怎么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諷刺的是,如今老三被「關押」的地方,正是它出生的故土。
是象群終其一生卻尋而不得的故土。
人與動物,究竟該如何和諧共處?
其實,我們可以從一些動物身上習得。
在第一集中,有一只被保護站救起的小野牦牛。
它在出生第二天就脫離了族群。
極寒的冬日里,如果沒有巡護員,它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
它也將巡護員當作親人。
每日跟在他們后面晨跑,歡快地打雪仗。
然而,它卻懂得分寸。
它總是悄悄地頂開門,好奇地打量著。
最后又害羞地退了回去。
可以窺探,但不要侵占。
這份分寸感,正是相處的法則。
讓人欣慰的是,隨著知識的普及,這一法則也被更多人遵守。
在人象沖突高發的地區,當地人的選擇是避讓。
手機上發布的預警,能盡可能避免沖突,減少損失。
而對亞洲象來說,如何與人類相處,成為了它們的新課題。
適應人類,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不要驅趕,也不要著急。
畢竟,它們也需要時間。
而保護一個物種,也絕非靠農民的忍讓就能實現的。
致力于白海豚研究的黃祥麟指出,造成白海豚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漁民捕撈或游輪往來。
更具毀滅性的,是一種常見的作業,抽沙。
這是對近海海灘整個生態系統的毀滅。
而真正想拯救白海豚,就應當從源頭開始。
「一起來恢復這里的生態環境」
恢復生態環境,不在一朝一夕。
但,付出行動須只爭朝夕。
關鍵在于,我們的態度。
每個經過上帝之手點化過的物種,都是留存于大自然的神跡。
相互平視,是理應的尊重。
敬畏自然,也是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