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鄧小平同志考察黃山時,與香港女星鮑起靜留下珍貴合影。合影中,鮑起靜穿著古代服飾,笑容燦爛,鄧小平神態自然,淡定自若,氣氛非常融洽。
一代偉大領袖——鄧小平,為什么會答應與女星合影?這張合影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一、鄧小平視察黃山提出宏偉藍圖
提到這張照片,就不得不了解鄧小平去黃山考察的背景。
當時,旅游業被公認為二十世紀下半葉“在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的社會經濟事件之一。”它已然超過了老牌鋼鐵、石油和軍火出口工業,成為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產業。
1979年,我國剛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一切都需要與時俱進,一切都需要注入改革的春風。
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很好的條件。
鄧小平深入思考,提出“旅游事業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為什么要“突出”?為什么要“加快”?
因為旅游是無煙工業,環保實用,國家投資少,見效快;旅游還可以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創匯增收,為國家建設引進外國資金;
旅游是“朝陽”產業,用工量大,能解決就業;旅游能促進提高國民素養,滿足人民群眾最新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旅游還能擴大國際間的交往,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
為了思考如何發展旅游業,鄧小平借著休假時間,來到黃山。在登山過程中,鄧小平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如何做好旅游事業這個大文章?
一路上,鄧小平看著白云在腳下洶涌翻騰,欣賞著怪石嶙峋的各種美景:“麒麟送子”、“石鼓”、“雙貓撲鼠”、“象鼻石”、“老僧采藥”、“蘇武牧羊”、“猴子捧桃”、“介子背母”等,美不勝收。
鄧小平覺得,黃山風景獨領風騷。山頂云霧繚繞的仙境體驗,與層巒疊嶂的磅礴氣勢,將會是我國旅游業的一張名片。如果讓人們都來參觀,一定可以帶動發展旅游經濟。但是黃山的旅游景點建設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其中最關鍵、也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宣傳黃山?
正在這時,鄧小平遇上了樹叢中“飛”出來的青年男女。兩人穿著古代服飾,做著夸張的招式動作,你一劍我一劍地正在酣戰。在他們身后,是導演組的話筒與攝影設備。
鄧小平心里正納悶呢,導演走上前來,一眼就認出了這位偉大的領導人。來不及多想,導演立刻與鄧小平交談了起來。導演說,他們是來自香港的劇組,是為了拍一部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來黃山取景的。
鄧小平也是個小說迷,聽到“武俠”二字,立刻來了興趣,詢問導演這次是拍什么作品?導演也很誠懇,回答是拍梁羽生寫的《白發魔女傳》。
鄧小平動了心思,如果這部電影能夠成功,一來可以成全影星和武俠題材,二來可以成全黃山的旅游業。
于是,自然而然地,在導演的建議下,一名身著戲服的女演員與鄧小平出現在了同一相框里。
當時,女演員還不覺得什么,后來才知道自己是唯一一位與鄧小平合影的明星,不由得倍感榮幸。
二、與鄧小平合影的女演員
說起這位與鄧小平合影的女演員,那也是紅極一時。她正是當時在香港名氣極高冷艷女星——鮑起靜。
在星光璀璨的香港影壇,鮑起靜是一個安靜的存在,卻在不知不覺間,用表演讓觀眾記住,用表演豐富了許多作品。
鮑起靜1949年出生在香港,長在一個左派家庭,畢業后進入了長城電影公司。她早期出自“演藝世家”,父親是鮑方。
后來香港影壇“常青樹”,以及香港亞視“港媽專業戶”,擁有多個標簽,成績斐然,為香港影史留下一抹獨特而不可忽視的光輝。
在影壇,她成功捧回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影評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亞洲電視臺慶最佳女主角獎杯,8次提名金像獎、3次提名華語電影傳媒大獎,1次提名金馬獎,1次提名亞洲電影大獎。此外,他還獲得了華語主持群星會華語主持成就人物獎。
1960年,電影界以“長鳳新”銀星藝術團為代表,在香港和東南亞發起多場大型文藝匯演。1968年19歲的鮑起靜經過鮑方牽線進入訓練班學習,此后便順理成章地走上演員之路。
她是《橘頌》里撫琴吟唱著屈原的嬋娟,輕攏慢捻,帶著大陸人熟悉親切的傳統文化氣息,也帶著左派電影人在幾經風雨過后對祖國母親的精神依戀。
她是《白發魔女轉》里美若天仙、心中有大義的練霓裳,幾經漂泊,卻仍然放不下對貧苦百姓的責任。
1980年代,鮑起靜已然到達“三十轉型”的轉折點,促使鮑起靜在職業上做出新的選擇。那時鮑起靜加入亞洲電視臺。
她在“亞視”經常飾演“母親”,也把“亞視”稱為“母親”。
在“亞視”時期,她不斷拍攝電影,塑造新的角色,演了數十個母親。從《秦始皇》、《銀狐》,到《肥貓正傳》、《月滿軒尼詩》,30年來,鮑起靜塑造了一系列的母親形象。她可以是對焦慮和孤獨充滿認同的單身母親,也可以是《天水圍的日與夜》瑣碎溫情的平凡母親。
不同形象的母親,貼牢了她“金牌綠葉”“母親專業戶”的標簽。但這些“媽媽”角色使鮑起靜留給廣大觀眾的印象貼切、自然。
鮑起靜的年代或許不是電影最好的時代,但她用細膩、真實的演繹,憑優秀的作品,撰寫了一個屬于她自己的“黃金時代”。
三、鄧小平與港星合影的積極影響
后來《白發魔女傳》一經播出,影片中展示出來的絕美黃山,就以其云霧繚繞的仙氣兒吸引了無數觀眾,在他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是加深了香港人對于祖國大陸的深刻印象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
日后,許許多多香港游客專程來黃山旅游,大部分都是看了《白發魔女傳》中黃山的優美景色。黃山雖然不屬于五岳,但是在那時的香港人心中,黃山比五岳具有更大的名氣。憑借此片,黃山在香港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
隨著黃山的持續走紅,后續,金庸武俠作品里,出現了華山、衡山等門派,我國五岳等其它名勝風景也逐漸進入觀眾的視野中。人們這才意識到,認識一個地點,有可能只是因為一部電影、電視作品。
隨著電影走紅,那張鮑起靜與鄧小平的合影,也廣為人知。
因為這張照片,電影在內地、香港走紅,黃山也成為內地與香港人“打卡”的重要選擇。
毫無疑問,鄧小平成功了,黃山成功得成為了內陸的一張名片,打在了世界華人的心上,成為了我國的驕傲。
直至今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深入人心。令人驚奇的黃山,不僅僅是景色美,還孕育出了“黃山畫派”。
創立了以黃山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山水畫派。這在中國畫壇,乃至世界花壇上都是獨樹一幟、影響非常深遠。
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一生之中,十上黃山,用他自創的獨特潑墨技法,創作了非常大量的,以黃山為題材的藝術佳作。為中國文化領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當然,鄧小平此舉還不僅促進我國旅游業遲到了甜頭,文化產業也由此開始飛速成長。
《白發魔女傳》以后,金庸、古龍系列武俠小說陸續被搬上熒幕,武俠劇開始發達,開啟了我國長達30多年的古裝武俠劇長紅失業。
作品豐富了,文化交流自然也就潛移默化中產生了。金庸、古龍系列武俠小說也曾被香港影視界無數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隨著作品的播放,大陸的美景、小說、文化自然也就無形中烙印在香港人的心中。
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香港同胞們投入祖國母親的懷抱,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旅游慶祝活動,無不凝結著同為中華兒女的心血,無不彰顯著內地與香港交流的豐碩成果。 “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行穩致遠,更是讓香港同胞和內地居民親如一家。
香港回歸后這25年里,內地與香港在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流不斷發展,交流人數、次數連年增長,深度廣度也在不斷增進,慢慢地,呈現出一種機制建設成熟穩健、業界交流繁榮有序、青少年培育務實有效等局面。
近年來,我國從多方面著手,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家藝術基金也從2021年起,就全面開始對港澳開放一般項目申報。想要發揮香港在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交流中的積極作用。
時至今日,香港已經有9個項目獲得了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12個香港非遺項目、3位香港非遺傳承人入選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及傳承人名單。
此外,國家還支持香港舉辦“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等重要文化活動,建設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M+博物館等。
《白發魔女轉》拍攝43年,香港回歸25年,二十五載春華秋實,以后的香港,一定會在國家的支持下,將內地與香港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做得更好,失業邁上新的臺階。
在新的規劃里,與內地一起,在交流合作上,譜寫更美的新篇章。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香港必將貢獻更多力量,開創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