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2年暑期檔科幻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因為一連有幾部作品同時上線。分別有動畫《黑門》,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特別是后面兩部電影,準確的說《獨行月球》扛起了這個暑期檔。
這個科幻不但會成為今年暑期檔的最大贏家,而且可能成為2023年春節檔的最大贏家,因為《流浪地球2》定檔春節檔了。根據這個趨勢,我們也可以預料科幻題材會是未來中國流行文化的主流題材之一。
這幾年,一直有網友吐槽武俠片,動作片衰落,內娛越來越拉胯什么的。其實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2022年是又一個十年的起頭了,中國電影在題材完成已經完成了上一個十年,甚至是更早之前題材的更新換代,這個科幻就是明顯的一個趨勢。我預測,這幾個題材會是未來十年國產電影市場的主流。
武俠片,動作片為何什么越來越爛?因為它本來就不屬于內地
2000年之前內地是沒有什么商業大片的,第五代大導演拍攝的電影通常都是“文藝片”,如果非得劃分類型大概都是劇情片吧!當然在當時也有《高山下的花環》這種戰爭片,《荊軻刺秦王》是古裝片,馮小剛前期的喜劇等等。
像這個武俠片就有《少林寺》《黃河大俠》《雙旗鎮刀客》等等,但我們先不講前面兩部電影就有香港導演參與,總歸來講商業類型片并不豐富,答案也很簡單當時的內地制度不同嘛,市場自然也不同。
2001年,我們簽署WTO后大批港臺電影精英進入內地市場,兩岸三地的電影迎來了合作模式。從題材上看的話當時最主流的只有一個就是古裝大片,張藝謀、陳凱歌、徐克、馮小剛、吳宇森、反正是個大導演都在拍古裝大片。
其中偶爾夾雜著香港電影《無間道》《功夫》,再到內地《非誠勿擾》《瘋狂的石頭》這種電影。那十年國產電影的藝術水平和審美水平還是挺高的,但是這個商業類型片仍然很匱乏,原因還是內地電影市場沒有發展起來。
中國電影到底是衰落了還是進步了?我們看10年前就知道了
2012年徐崢的《泰囧》開啟了中國電影票房高速增長時代,但因為種種原因也掉入“流量經濟”群魔亂舞的時代,這個時代國產電影題材的主流的話,它還是充分體現出一種非常鮮明的現象。
那就是因為商業電影積累更厚的香港電影題材,在前十年成功北上過后,當時的內地觀眾也認可,所以香港電影的題材延伸了下來,仍然占據內地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說比例還高一些。
比如香港導演引領的古裝魔幻大片,當時絕對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
比如雖然有點改良了的香港喜劇電影,從周星馳的《美人魚》到王晶的《澳門風云》都是這樣。
另外剩下的兩個題材就是功夫片和動作片,以及《寒戰》《掃毒》那類警匪大片。
當時的內地導演在市場上就開始呈現新老交接之勢;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的商業大片仍是票房霸主,但他們的電影題材五花八門。
這個新勢力力有寧浩,徐崢和黃渤的公路喜劇片。
以及再到《小時代》等流量電影,和某薇開啟的“疼痛青春”電影。
另外還有一些成績不錯但不是市場主流的電影,像《尋龍訣》這種。中國電影市場上個十年的題材更新換代并不是2020年左右開始,準確地來說是2017年吳京的《戰狼2》過后,這部電影后我們清楚能看到市場上的中國電影,各個方面都出現了明確的分水嶺。
正能量為主,戰爭片沒完沒了?主旋律已經統治國產電影市場了嗎
2017年,吳京的《戰狼2》讓國產電影有了明顯的分水嶺,當然之前的《戰狼》《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就是鋪墊,但在這之后主旋律確實成為國產電影的主流,甚至可以說占據市場的半壁江山,當然具體劃分類型還是有些不同的。
一是現代軍事動作片,它的背后新時代中國國力、國防軍事發展崛起是根基,中國觀眾精神文化崛起的需求是推動。比如這幾天現實里發生的軍事演習,我相信更會催生這種軍事動作片的誕生。
當然,目前還是以吳京《戰狼》系列,還有林超賢《行動系列》為主,目前積累票房已經超過一百億了。
這個題材仍然會是未來十年中國電影市場最主要題材之一,吳京,張譯等中生代男演員差不多也還能打十年,這個已經拍好等待上映的便有張譯的《萬里歸途》,和空軍電影《長空之王》。林超賢導演的《紅海行動2》不久就要開機了,現在就只等《戰狼3》了。
二是“抗美援朝”和二戰類戰爭片,一個是延續過去國產戰爭片思維,那就是二戰類戰爭片。另一個便是因為現實環境改變的誕生,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片。
這個一直延續下來的題材就很好理解,畢竟2010年左右還有馮小剛的《集結號》,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呢。管虎的《八佰》,張藝謀的《懸崖之上》便是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戰爭片。
未來還有程耳的《無名》,管虎的《東極島》,張藝謀的《懸崖之上2》等等。
“抗美援朝”戰爭片相信就不用科普了,自從現實當中和美國關系的變化,這類題材的戰爭片數量飆升,已經有的《金剛川》《狙擊手》《長津湖》等等,《長津湖》還是迄今為止國產電影票房史第一。
這個隨著現實里和美國關系的持續變化,相信未來這個題材數量仍然會是市場主流之一。未來的作品的話,陳凱歌有一部《偉大的戰爭》,《上甘嶺》將翻拍,同時姜文還要拍部《戰俘營奧運會》等等。
最后就是拼盤和更加直接的主旋律電影,也就是《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再到《1921》《革命者》等等。
這種電影的模式更像以前《建國大業》那類主旋律電影,現在看來不太受市場觀眾的歡迎。所以這類電影未來肯定還是有的,但是只怕很難出現商業大片和市場爆款了。
另外市場上還有很多披著不同題材但內核都是主旋律的電影,比如《中國機長》《中國醫生》《峰爆》這種災難片,《烈火英雄》這種消防片,《攀登者》《奪冠》這種體育片都是如此,關鍵是票房成績都非常過硬。
沈騰地位穩固,黃渤越來越不行?中國喜劇的未來何去何從
如果說主旋律是國產電影市場最主要的題材之首,那么喜劇大概能排在第二。這個其實也容易理解,這個喜劇在任何國家電影市場都是最賣座的類型之一,因為城市化的觀眾需要娛樂和放松嘛!
而說到這幾年的國產喜劇的話,周星馳代表的香港喜劇都已經完全退場,這個接過喜劇大棒的就是開心麻花的沈騰,哪怕是之前的寧浩,徐崢和黃渤的喜劇片比例都降低了很多,這個開心麻花和沈騰的喜劇片就不多講了。
票房成績當然不用多講,但是質量口碑一直有不少爭議。
另外市場上其它爆款像《你好李煥英》屬于喜劇片,韓寒的公路文藝劇情商業片,不管加多少其它元素喜劇占比得都很重,哪怕懸疑是其主打類型的《唐探》系列,喜劇也是主要類型之一,懸疑推理片除了《唐探》和《誤殺》系列,其它作品在在市場上表現并不是特別亮眼。
去年出了部《揚名立萬》不錯,如果能展開拍出更多的懸疑商業片才更好。
排在第三的電影題材我認為是現實題材的劇情片,可能很多人有些意外。這個不只是科幻,還有動畫什么的有票房更高的電影。答案是確實如此,但是像科幻和動畫現在沒有那么穩定,相反商業劇情片非常穩定。
目前票房最高的還是《我不是藥神》的30億,但是其下的《少年的你》《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紅花》《人生大事》票房都有十幾億,這個《人生大事》票房甚至可能達到20億左右,看看這個多穩定。
排在第四名的就是香港警匪大片,香港電影現在剩下的最后一個題材了。目前票房最高的《無雙》《拆彈專家2》《怒火重案》等票房都沒有超過15億,但是情況和上面一樣勝在穩定,非常穩定。
我本來以為古天樂的《明日戰記》可能帶領香港電影向科幻片轉型,但現在這個票房證明只怕會失敗。
排在第五的就是愛情片,和之前的“疼痛青春片”一樣質量不咋地但是真的非常穩定,《左耳》《后來的我們》《你的婚禮》《盛夏未來》等等,票房高的十幾億,差的也有好幾億,真的非常穩定的在賺錢。
特效越來越好?劇情越來越糟?中國科幻電影下一步往哪走
當前國產電影的票房已經越來越高,但這個最賣錢的題材有兩個是有些不同的,一個就是《流浪地球》代表的科幻大片,另一個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代表的商業動畫,因為它們高票房只是獨苗。
可能很多人意外動畫電影難道也不行?答案就是不是不行而是等級差距太明顯,票房最高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達到50億,其它票房破10億的商業動畫就只有《姜子牙》,另外像《白蛇》《哪吒重生》等等都只有幾億。
如果加上低幼向的高人氣電影劇場版就不一樣了,比如票房非常穩定的《熊出沒》。
科幻大片在《獨行月球》《明日戰記》上映之前,那是真的只有這一個獨苗。我們終究不能加上《上海堡壘》和《瘋狂的外星人》吧!但我們都知道科幻片在未來的國產電影市場絕對是一個藍海,只要質量過硬,已經審美疲勞的觀眾很容易買票的。
2023年的《流浪地球2》就是一個萬眾期待的項目,如果質量過硬絕對可以挑戰票房榜首,科幻片在未來國產電影市場大火不用擔心,這個需要關注的還是題材的豐富度,再到尺度,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當然,這是所有國產電影的問題,希望國產電影越來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