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的價格已經直逼一線歌手的演唱會了。
豆瓣「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小組,為大家算了一筆賬:
拋卻成本,仙人掌音樂節每日起碼有2000萬的凈收入,合計利潤113%。
據說成都政府還有500萬補助,作為宣傳費。
如果是學生黨沒有錢怎么辦?沒關系,許曉峰給你配套了「校園貸」,你可以選擇分期付款,最高可以分12期,有沒有非常便宜?是不是感覺白看了一場音樂會?
疫情讓全國年輕人在家憋壞了,音樂節成為宣泄情緒的出口,但問題是——
報復性漲價誰受得了?
“明明可以直接搶錢,非要請我去音樂節曬著大太陽聽幾首歌,主辦方真的好善良。”
“這票價我是可以抱著樸樹聽歌嗎?”
與之而來的,還有消費者的不斷吐槽。
“仙人掌音樂節根本不讓自帶水,喝水的話需要到里面買,賣水區竟然將2塊錢的農夫山泉分到一次性紙杯里,一杯8塊。你說他明明可以搶錢,卻還好心給你了一杯水。”
“40度的天氣,一群人站在花崗巖上,軍訓都沒有這么嚴格。”
樂隊的夏天,變成了樂隊的桑拿天。
音樂節門票為何如此漲價?演出是否真正值得這個價錢?讓年輕人感到望而卻步之后,音樂節還有未來嗎?
高貴的官方給出了回答:
票價上漲,陣容拉垮
其實,音樂節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是很純粹的。
比如迷迪音樂學校創始人張帆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道:“第一屆迷笛音樂節非常特殊,是免費的,紅磚墻的隔壁就是工地,所以很多光著膀子的民工師傅拿梯子趴那看。我說進來吧哥們,然后他們全部進來了。音樂就是這樣,自由、沒有等級、沒有富貴貧窮,是最直接最樸實的事情。”
2000年,第一屆迷迪音樂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辦的,「免費」與「自由」成為了當時音樂節最大的標簽,或許也是音樂節本該有的樣子。
直到4年后,在迷迪音樂節辦到第五屆時,才正式開始收費,不過也僅是收取10元門票。
圖源:上海迷笛音樂節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想當年第一二屆橘洲音樂節,什么神仙嘉賓,花60看崔健你敢信?”
“樸樹那天興致很好,本來安排3首,他自己加唱到至少10首,60。”
“12年草莓,在上海,學生票80還是100,能看到張曼玉。”
“16、17左右森林音樂節,好妹妹,縫紉機樂隊,李健,200多。”
“19年麥田去了一場,還有周杰倫蔡依林。”
在2007年之后,音樂節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誕生了張北、麥田、草莓、仙人掌等如今耳熟能詳的音樂節品牌,也正式標志著音樂節開始走向商業化運營階段。
此后的幾年,基本上國內每年音樂節數量都會翻一番,價格也隨之上漲。不過,那時候音樂節漲價幅度也不算太過分,在2012年的時候國內音樂節平均票價為150元左右,到了2017年平均票價大概在300元,年漲幅不到20%。
真正讓音樂節“出圈”的,還是在愛奇藝錄制音樂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等節目后,GAI、艾福杰尼、VAVA 等說唱歌手進入大眾視野,有越來越多的粉絲為了追隨自己的偶像來到了音樂節現場。
也正是從那時起,每年音樂節票價漲幅開始“離譜”了起來。
2018年仙人掌音樂節,260元就能買到包括崔健、黑豹、許巍、樸樹、唐朝樂隊等在內的音樂節現場早鳥票,當時的普通預售票也不過300元;而到了2019年,在陣容完全沒有升級的情況下,仙人掌音樂節就把票價漲到了單日預售450元、全價550元。
之后的兩年里,仙人掌音樂節通過引入說唱歌手及偶像愛豆的方式,將現場票價上漲至2020年的780元和2021年的988元,到了今年更是把現場票價提升到了1299元,VIP甚至達到了1599元。
筆者還觀察到,不僅僅是仙人掌音樂節,今年國內音樂節門票普遍貴得離譜。
比如今年的鯨音音樂嘉年華的票價已達到了488-988元區間,元氣森林音樂節的票價區間為588-888元,星巢秘境音樂節更是達到了788-1700元。
與之相比,在北京剖有名氣的草莓音樂節580元的預售價、680元的全價似乎顯得貼心了許多,甚至還出了380元的學生票。
不過即便是380元這個價格,也遠超過前幾年許多著名音樂節的預售價格。
圖源:成都元氣森林音樂節
同時,筆者還發現不單單價格漲得離譜,各個音樂節的陣容也大多雷同。比如,對比成都仙人掌與溫州星巢秘境音樂節的演出陣容,會發現樸樹、房東的貓、姜云升、LeeyOn李昂、ColorfulBar彩文都在兩場演出陣容行列,除此之外兩場音樂節均請到了大量網紅rap歌手。
而放眼到全國,情況也類似,每場音樂節演出陣容高度重合并會請到大量網紅歌手助陣。并且,今年的陣容相較往年并沒有提升,反而出現了一些降級。
或許,大多數人對于音樂節的青春記憶將永遠留在回憶里,如今的音樂節早已不是那個曾經的音樂節了。
是誰毀掉了樂隊的夏天?
雖然票價暴漲引來了一片罵聲,但音樂節的主辦方也是有苦說不出。
比如一場規模超過15萬人的音樂節,整體投入要在2000萬元左右,其中聘請樂隊以及活動宣傳就要花掉其中的60%,剩下的40%則需要完成舞臺搭建、項目運營、基礎設施及后臺團隊的搭建,支出十分龐大。
這也就導致大多數音樂節其實是在虧本做買賣,有數據曾顯示80%的中國音樂節仍然無法盈利,在中國音樂節最活躍的這幾年,僅有39.3%的品牌能存活。
而今年的疫情,又再次增加了音樂節的成本。消殺、防疫的基礎設施花費、藝人的隔離費用等都增加了音樂會的舉辦成本,同時,在近兩年音樂節普遍限流的情況下,入場人數大約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左右,被迫導致觀眾人均成本上升。
如果不幸碰上疫情導致音樂節取消,那么就意味著前期宣傳、防疫等方面的支出大部分白費了,又要重新進行廣告投入、安排防疫設施,再度將成本推高。
除此之外,藝人演出價格的上漲,也是導致成本飆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樂隊的夏天》、《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等綜藝節目的出現,帶火了一眾網紅、rap歌手,導致藝人的出演費普遍每年上漲了20%~30%,頭部藝人甚至一年會漲三、四倍。有報道稱,參與《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的刺猬樂隊,2018年出場費還只要3萬,2021年已經暴漲至50萬。
圖源:刺猬樂隊
尤其是在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音樂節都出現了被迫延遲的狀況,而如今的音樂節頭部藝人重合度很高,這就導致了頭部藝人檔期較滿,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
反過來,對于網紅來說,似乎知道自己「生命周期較短」,在行業復蘇時候也爭相往高出要價,抱著「能賺一單是一單」的心態。
壹娛觀察采訪業內認識表示:“無論是演出方、主辦方還是場地方,在成本壓力之下都會形成擠壓,于是壓力只能不斷向下游轉移,最后落在消費者身上。”
據九派新聞報道,針對高票價問題,仙人掌音樂節主辦方曉峰音樂公社表示,“確實跟其他音樂節比起來我們價格是比較高的,但這個還是和成本以及陣容有非常大的關系。”
年輕人活該是資本的韭菜?
“你不買我不買,明年票價變一百”有粉絲看見音樂節高漲的票價后如此評價道。
雖然舉辦方有各種苦衷,不過,將額外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樣是否合理?
在陣容、演出效果沒有明顯提升的情況下,將防疫、藝人演出上漲成本轉移到消費者頭上其實是很不明智的行為。因為,這樣不僅僅會引起部分消費者的憤怒,更不利于培養消費者去音樂節的習慣。
畢竟,做品牌的人都知道,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對于品牌的持久延續尤為重要。
比如,疫情之后,電影行業多年培養的消費者觀影習慣付之東流,在優質內容的稀缺下,電影行業一直萎靡不振。
圖源:電影《獨行月球》
再比如,如茅臺這類高端白酒企業,雖然每年產品都供不應求,但是提價依舊很謹慎。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如果高價讓消費者望而卻步,那么消費者可能就會轉而去喝紅酒、清酒等其他類型的酒,進而忘掉白酒的消費習慣,而這一點對于白酒行業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因此即便是賣方市場,為了維護消費者的習慣,企業對于漲價這件事依舊會抱有相當謹慎的態度。
如今的音樂節似乎再也感受不到當初的氛圍,商業化的運作使得音樂節過于單一。
粉絲只會在自家偶像出來時吶喊,其余時間則在“假嗨”,甚至網紅博主已將音樂節變成拍照圣地,唯一不在意的就是音樂本身。
理性的音樂主辦方都不會把也音樂節的票價上升到名不符實的高度,但資本不一樣,資本不會關心一個行業的良性生態,瘋狂的圈錢然后轉移下一個陣地,才是資本的本性。
但音樂節呢?
留下一堆雞毛之后,還年輕人愿意二次消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