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圓桌派》上,竇文濤曾問姜文:“你最不喜歡別人叫你什么?”
姜文答到:“不喜歡別人叫我文文,聽起來太娘了?!?/p>
這個硬,便成為了觀眾對姜文的第一印象,就像他看不上第六代導演一樣。
姜文時常被劃入第六代導演,但是他從來不承認,因為他覺得他們的作品都是無病呻吟。
這樣的姜文,很有個性。
如果要評選中國最具魅力的導演是誰,姜文毫無懸念會高票當選,他的電影總以人性和政治為思想,卻每次都是恰到好處。
迄今為止,一共導演了六部電影,有三部入選豆瓣top250,分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XX來了》以及《讓子彈飛》。
姜文不僅對其他人硬,對自己的弟弟姜武也很硬。
姜文和他弟弟姜武,原來并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姜小軍和姜小兵。
這得賴他們的母親,在姜文、姜武生出來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在部隊,沒能趕回來,母親又把起名這事兒給忘了。
于是,接生醫生便作主,給他們起名姜小軍、姜小兵。
直到姜文10歲時,跟隨父親的部隊回北京要轉學,趁著誰都不知道他叫姜小軍的時候,連同他弟弟一起把名改了過來。
他們倆兄弟的感情屬于崇拜和攬事型。
姜武上初中時,姜文已經在念大學,他在學校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我最崇拜的人》。
文末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哥哥。他從小聰明懂事,孝順父母,學習成績很好。
在我眼里,他才華橫溢而且為人坦率真誠,活潑大膽,敢作敢為。哥哥永遠是我前進路上的一面鏡子,一個榜樣?!?/p>
當然,這樣的崇拜可不是白給的,姜武一臉忠厚老實但是焉壞,為此姜文沒少給他擦屁股并挨母親的巴掌。
有一回,學校舉辦中秋晚會,其他同學都上臺表演了,唯獨姜武沒有,氣不過的姜文爬上屋頂,向舞臺投擲西紅柿和土豆以示抗議。
這樣的行為,姜武自然是佩服萬分,只是回到家中,迎接他的是一頓暴風驟雨般的胖揍。
還有一次,爸媽不在家,他便自作主張充當家長,參加姜武的家長會,會上有模有樣的向老師安利他這個有趣的弟弟。
姜武中學畢業后,考上了北電,和黃磊成了上下鋪,當時的學費開銷,大部分都由姜文提供。
但是,姜文上大學可不像姜武這般容易。
英達是姜文中學的同班同學,兩人的關系十分要好,隔三岔五的就往對方家里跑,有一次,英達幾天沒來,姜文母親就問,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而姜文上大學也與英達有關,考北影落榜后,姜文失魂落魄,彼時已經考入北大心理系的英達希望姜文也能上大學。
他約姜文出去遛彎,勸他來年考中戲,因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考試當年,英達騎著二八大杠載他去了考場。
后來的故事,就是他考上了中戲,成了中戲史上明星粉絲最多的學生。
上了大學后,姜文依舊閑不住。
他是中央戲劇學院1980級的學生,他們那一級的男生特愛鬧騰,惹得周圍的鄰居苦不堪言,便向街道反應。
這事兒正好被姜文撞見了,他在某天和同學喬裝成干部,一個個的去居民家家訪,還一本正經的讓他們寫成材料簽字。
臨走時,對他們說:“相不相信組織?相信就別鬧了,等我們落實這個事兒?!?/p>
四年后大學畢業,僅過了三年借由謝晉導演的《芙蓉鎮》成名,憑借秦書田一角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影帝。
此時,在他身上又發生了一件很硬的事兒。
洪晃講過一個姜文的故事。
姜文父母去換煤氣,但是片管執意要見他們的明星兒子,要求必須姜文自己來才行,姜文只好去了。
到了換煤氣的地方,片管刁難他,讓他唱一段,姜文二話沒說扛起煤氣罐就走,并唱到“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啊”。
當時,胡同巷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說:“這才是大老爺們兒該有的樣子?!?/p>
除了硬之外,他還有柔,最著名的當屬他給周潤發和葛優寫的信。
于和偉曾在《見字如面》中讀過姜文“騙”葛優和周潤發來演《讓子彈飛》的信。
周潤發被姜文“發哥之角,既有曹孟德之雄,又具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詡諸葛孔明,回腸蕩氣,出人意表”一語“騙”成了鵝城一霸黃四郎。
葛優被姜文“深信此角,必能助兄,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屆時億萬女粉,翻江倒海,拋家舍業,秋波明蕩,不亦艷乎?”打動成了大騙子湯師爺。
其中的配樂是久石讓制作的,而他與久石讓的關系得追溯到《太陽照常升起》那一年。
當時,姜文讓久石讓做《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曲,對他說“比莫扎特好一點就行”,久石讓震驚到“你在說什么,那可是莫扎特”。
后來,音樂出來,姜文感激涕淋,三年后,原封不動地用在《讓子彈飛》上。
這么做是為了讓當年看不懂《太陽照常升起》的人明白,《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是一個電影,只不過把故事理順了而已。
《讓子彈飛》口碑與票房的雙爆讓姜文一掃之前的陰霾,也讓他有了資本去拍接下來的《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
只是,他的特立獨行似乎失了方寸,“北洋三部曲”的后兩部,無一能現《讓子彈飛》的盛況。
實際上,不能怪觀眾看不懂他的電影,而是要看姜文的電影需要引入三個視角。
第一個是政治視角;第二個是姜文的價值觀;第三個則是姜文文藝手法的特征。
姜文總會把政治題材隱藏在個人故事的電影中,討論的政治議題也都是中國社會中爭論的最撕裂的那一類。
所以沒有基本的政治常識,很難看懂姜文在電影中的各種隱喻。
他的價值觀基于他的童年是動亂時代,事業的上升和成功期是改革開放時代,功成名就時遇到了新時代。
時代的巨變和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的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兩個對立面,他通過藝術創作將這種差異放在了電影當中。
愛看電影的姜文是導演姜文最重要的一名觀眾。
他把才華都用到了滿足屬于自己這個知識和藝術水平都極高的觀眾身上,導致姜文的電影不接地氣,或者說極度自戀。
這三種特質,在他執導的電影中展現的淋漓盡致,直至《邪不壓正》才慢慢的回歸到普通觀眾的視角。
對于普通觀眾來說,看一部電影需要這么多復雜的過程,是有天然的抗拒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認為《讓子彈飛》后,姜文江郎才盡了。
其實不然,姜文是在嘗試和解。
他講的還是那個年代的故事,把自己的經歷嚼碎了揉爛了撒上各異的調料調成不同口味但核心為“澀”的菜肴。
他的做法是按照記憶中的樣子去臨摹,隨著記憶被一點點用盡,他天馬行空的想法便沒有了奇幻的支撐,留下的只有空的皮囊和毫無趣味的靈魂。
所以不是他的才華盡了,而是故事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