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5日訊(記者萬旭明)今年暑期檔,太空成了國產片的熱門關鍵詞。前有《外太空的莫扎特》,后則是《獨行月球》,都是喜劇+科幻的類型,都有極具號召力的主演,一部口碑兩極,一部已沖進年度票房第三、年度觀影人次第四。熱鬧之下,還是難免讓人懷念三年前的《流浪地球》。續集《流浪地球2》已定檔2023年春節檔,但中國科幻片只有《流浪地球》系列“獨行”了嗎?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它有著純正的中國血統,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絕大部分特效由中國團隊完成,飽含著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現象級的觀影熱度,使之一躍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五,被譽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
如此成績,令電影界為之一振,“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聲音不絕于耳。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并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引導的政策措施,包括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被稱為“科幻十條”。科幻電影的星辰大海,似乎已近在眼前。
但兩三年過去,國產科幻電影更多時候仍應該稱作“科幻元素”電影,在喜劇片、劇情片的內核中加入科幻感的設定,作錦上添花之用,離人們期待的硬核科幻還有不小的差距。
標桿有了,政策有了,國產科幻片到底還缺什么?論工業水平,科幻片對特效制作要求極高,但《獨行月球》使用了《流浪地球》同款國內特效團隊,視覺效果已獲得好評。論科技基礎,中國在太空探索等領域中的黑科技不在少數,“科幻十條”中也明確提出“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參加”。論想象力,單一個劉慈欣《三體》系列,就足夠國產電影挖掘許多年。
還欠缺的,也許是一些冒險的勇氣。在電影市場最紅火的年頭,導演郭帆拍《流浪地球》尚且要蹭場地、蹭服裝道具。在市場整體降溫的當下,要進入高投資、高風險的硬核科幻片領域,確需一些“孤勇者”的執著與堅持。然而,在一部部經典科幻電影中,人們能夠穿越星際、遠赴星海、拯救世界的精神內核,不正是這樣知難而上的“孤勇”嗎?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