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香港金像獎頒獎禮,Sir忘不了這一幕。
“香港最后一位巨星”古天樂登臺。
對觀眾,也對在場的所有香港電影同仁,放下三句話:
1. 我今日得到的一切是觀眾和電影給我的,我怎么樣都會留在這個圈內。
2. 我一定會做好香港電影。
以及。
3.我一定會搞定《明日戰記》。
說罷,還先后兩次做了一個捏拳的動作,以示決心和信心。
今天。
歷經5年零2個月。
在疫情停工,影院寒潮,以及各種動蕩風波后。
古天樂動用所有人脈和資源,為香港電影搭建的這一座大型“希望小學”。
終于迎來隆重的剪彩儀式:
《明日戰記》
可謂是近幾年影迷最期待的華語大片之一。
一部主打機甲格斗的科幻片。
香港制造。
一向以“手快”“勞?!敝Q的古天樂,遇到這部電影后,罕見地“慢”了下來。
前后投入超過十年。
既是項目發起人、總監制,又是第一主演。
影迷期待里當然也隱含一絲質疑:
港片+機甲+科幻?
不說你們,連嘗“毒”無數的Sir都有些擔心。
不就是機器人斗毆嘛,劉鎮偉13年前就拍過。
不就是機甲嘛,王晶12年前也拍過。
△《機器俠》《未來警察》
結果呢,一個豆瓣5.3,一個4.0,讓這個關鍵詞組合,基本等同爛片。
也讓Sir明白:
即使成熟如香港電影,離真正的科幻片,也還有肉眼可見的差距。
高項目投資,高技術門檻,以及高市場回報。
這里面哪一項,都不是現在的香港電影的優勢,甚至可以說,除了好萊塢,全世界都還沒有能駕馭得起來的地區。
所以,Sir更加好奇,古仔是哪里來的信心?
直到看到了成片。
Sir才終于明白了這場好戲的戲點在哪兒。
相對于大眾的擔心,猜測,懷疑。
《明日戰記》里,真正承載著的,是古天樂和香港電影向重工業化邁進的:
孤注一擲。
且,不論成敗。
01
未來,末世。
33年后的地球。
人類發展結出惡果,環境極度惡化,自然生態的崩潰引發社會秩序的崩潰。
簡言之,人類存亡(又)到最后關頭。
為守住棲居之所,人類以城市為單位,搭建起了一個個巨型天幕。
天災只是故事的初始設定。
屋漏偏逢連夜雨。
此時,天外隕石降落地球,危機升級。
一種被命名為“潘朵拉”的外星植物,繁殖能力極強,遇水瘋長,且會無腦攻擊人類。
一時間。
毀天滅地的魔藤,將人類躲起來猥瑣發育的幻想徹底撕碎。
最后的希望,來自《明日戰記》的主角們:
機械特種部隊。
它由兩部分組成。
三種不同用途的機器人,以及身穿機甲的人類戰士。
主線故事,便呼之欲出:
潘多拉遇水瘋長傷人,戰士們必須趕在下一場降雨來臨前,解決潘朵拉。
可能有人會說,這故事……看起來很常規嘛。
《明日戰記》當然不止于此。
這個外星植物潘多拉是牛,但很快,研究又發現,潘多拉能夠凈化被人類污染的大氣層,有機會修復地球,讓人類重新看見藍天。
所以兩難抉擇出現:
殺死潘多拉,人類可能永遠失去地球;
躺平避戰,人類可能很快就被潘多拉消滅殆盡。
這特別符合“潘多拉”這個詞的本意。
誘惑與災禍一體兩面。
電影里的人類的糾結、憤怒、貪婪與勇氣,才是故事最先亮眼的地方。
尤其是這份渴望求生糾結。
在大疫情時代,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
這一回的香港電影,又一次與大時代的普通人,同氣連枝。
味道對了。
02
當然放在華語商業片領域,《明日戰記》最引人矚目的還是科幻。
科幻有多難?
可以先看看開啟內地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
拍攝過程中多次超支,一度拮據到,所有駕駛艙的戲,其實都是在一輛車里拍的;
吳京原本只是客串,結果進組遇到劇組停工,幫郭帆拉來6000萬投資,反而成了主演。
《明日戰記》并沒有好多少,甚至更難。
一組數據。
10年時間,4.5億預算,1700個特效鏡頭……
古天樂希望用時間和精力,彌補與好萊塢一流科幻片的門檻差距。
其實我覺得香港真的未試過認認真真
去拍一部好有水準的科幻片
注意這些詞。
嘗試,認認真真,有水準。
相比于頒獎禮上的信心十足,他顯得保守很多,話也不敢說太死。
因為只有真正做科幻的人,才知道真實的難度與差距。
某種程度上,《明日戰記》誕生的過程,比電影本身還要精彩。
拍出一部科幻片,分哪幾個步驟?
籠統說,前期籌備,中期拍攝,后期制作。
往細說,每個階段都能“無限套娃”。
故事/劇本,概念設計,置景,道具,動畫預演……某個步驟出問題,一發動全身。
沒有直接的參照物,一切從零做起。
單就機械兵的前期準備就花掉三年時間。
為什么這么久?
電影早期流傳出一張概念圖,設計和細節讓影迷驚呼太帥,期待拉滿。
可圖紙到影像,過程漫長得像長征。
僅一頂機甲兵佩戴的頭盔,兩百多個零件,先畫圖,再拆解每個零件,然后按照圖紙把每個零件從零開始打磨成型,直至完成整套機甲……
需要二十多人爆肝出貨。
除了機甲,該劇組的原則是,只要是現有技術允許實現的道具,劇組全部一比一真實制造。
威風凜凜的裝甲車,就是他們在買來的兩臺車架上改裝出來的。
道具還算小事,更難的是置景。
片中主要場景之一:空軍基地。
你在成片中看到是這樣,一個由體育場改建而成的臨時停機坪。
稍顯破落,卻又氣勢恢宏。
實際上,它的真身是位于深圳的一處汽車傾銷中心。
這是科幻電影的魔法顯形的一刻,也是你再次見證一切從無到有的一刻。
片中大量運動戲,主角們邊走邊打的范圍很廣。
為了在視覺上體現這一點,劇組的置景部門,把演員們在戲中跑過的每條路,基本都在拍攝現場被搭建了出來。
很費勁,很有必要。
目的有兩個:一,保證畫面質感;二,最大限度幫助演員入戲。
彭于晏曾到劇組探班。
站在攝影棚里,沒有劇本、沒有“身份”,但拿起一個道具電話都能玩半天,甚至還想帶走劇組的機甲裝備。
不止是路,還有街道。
劇組為此搭建了香港電影史上規模最大的綠幕區。
街道上,柏油路面、街燈、路口、路標一應俱全。
有人可能會不解,做得這么細致有必要嗎?
多數觀眾看的時候幾乎不會注意到這些一晃而過的細枝末節。
的確,多數觀眾都注意不到,但他們能感覺到。
感覺到的具體是什么?
一句話概括:質感的差異。
再介紹一個詞:動畫預演(Pre-Vis)。
它指的是在實際拍攝前,劇組已經把整個電影的戲份全部(注意是全部)用動畫的形式做完了。
聊到這里,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一下:《明日戰記》完全可以在預演樣片的基礎上做成一部動畫電影。
某種程度上這樣其實更“省事”。
但為什么不呢?
質感不一樣。
這便是即使CGI技術如此發達,真人電影仍未被取代的癥結所在。
這也是《明日戰記》前期準備三年,后期制作兩年的原因所在。
一切錙銖必較、精雕細琢的努力,都是為了提升觀影感受。
看到下面兩張分別截圖自《未來警察》與《明日戰記》,關于未來城市的想象的差異。
你就知道,為香港科幻的“第一次”,古天樂下了血本,甚至透支了未來。
而這一步步的探索。
也同時反哺著香港電影的重工業化,做技術探索,做人才儲備,做經驗積累……
相對于好萊塢,或許只是一次笨拙的追趕。
但對于當下,這些都需要,都值得。
就像導演在采訪中所說:
其實也是想借這部電影
讓大家覺得原來科幻片在我們中國香港也可以發生的
03
香港需要發展科幻電影,每個影迷都理解。
但。
為什么推開香港電影探索科幻大門的,是《明日戰記》?
或者更直白點:
為什么,是古天樂?
Sir的答案——只能是古天樂。
香港電影圈,古天樂可能是“科幻+外星人”最資深的擁躉之一。
不僅有著充分的好奇心。
時常在微博上發表對外星人的看法。
即使已達知天命的年紀,如果外星人出現,他最關心的居然是:我一定要拍張照片。
除了外星人,他更是路人皆知的《星球大戰》在香港的頭號粉絲。
△圖源:YouTube@東周網
光好奇還不夠,還有足夠的熱(shāo)愛(qián):
他有一個1200平米的倉庫,里面陳列著上千件玩具,大約60件1:1的真人玩具模型。
而且都是各類電影人物。
他甚至還出過一本書,叫《玩具大戰》。
別以為他只是個愛玩玩具的大男孩。
他買這些玩具的真實目的,是為了“研究”、為了“準備”。
研究他們為什么這么設計,準備著如果讓我來拍我會怎么做。
這大概是在我們目前能查閱到的采訪中,古天樂第一次公開坦承自己的夢想:
其實我很想拍一部科幻片
這段采訪發生于2009年,他口中的那部科幻片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明日戰記》。
其實,關于電影的那個“奇點”,至少在08年就已產生。
然而,直到2012年前后,《明日戰記》項目才正式啟動。
怎么僅僅是啟動就要花上三四年?
不敢。
這件事在當時真的沒有人做過,不光香港沒有,中國沒有,連整個亞洲都沒有。
因此。
即便是拋開宏大敘事,《明日戰記》也是一個野心“昭然若揭”的項目。
野心在哪?
除了給香港電影帶來積累,提升……更是一個多年粉絲,有朝一日終圓夢的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更別說,身邊還團結了一批同樣陪他冒險的人。
導演吳炫輝,光是想到自己自己能夠有機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機器人就興奮不已。
幾位主演,聽說他要拍一部科幻片,都愿意陪他一起上,即使他們心里也沒底。
都說香港電影老了,殘了,破了。
可正是他們在苦苦支撐:
一群年過半百的熟面孔,仍心懷科幻夢的中二電影人與科幻片死磕到底的熱血與執著。
化妝兩小時,只為盡力做好每一個細節。
夏天身穿重達30斤的機甲裝備完成拍攝,熱得古天樂抱著三根冷氣管降溫,但依然咬牙堅持。
他們不知道嗎?
縱觀影史,金字塔尖的科幻作,從來不只靠“嘔心瀝血”就可以鑄就。
它需要的,是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全方位的專業人才、長達數十年的高額投入與不斷試錯下的經驗積累。
以及一個能夠“回血”的市場。
《流浪地球》證明過華語科幻的回報潛力,可續集依然謹慎再謹慎。
《明日戰記》也固然生澀,和觀眾們認知的好萊塢頂級水準,有著差距。
但,這些路總得有人去走。
大齡粉絲終圓夢也好,用全華班做技術積累也罷。
當看到古天樂這個老粉,還能帶著國內目前最成熟的電影工業團隊,對科幻這一類型發起沖擊。
Sir想不到什么理由拒絕。
就像電影里,古天樂所說:
送死的事情我來做。
現實中做電影,當然不用送死。
Sir更希望,這些人所有的付出,不會是“送死”。
因為電影是“造夢”。
夢想實現,應該讓人開心得笑出聲來。
不是傻笑。
那是未來與當下,幻想與現實,集體愿景與個體能量隔空擊掌時,所碰撞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