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好“渡劫”了嗎?
別誤會,Sir還是在說電影。
情人節看場電影,曾是年輕人最浪漫的儀式感。
現在情侶們手牽手走進電影院會遇到什么?
如果你沒提前做好功課,在被不知所云的超長片名吸引,被矯情的金句和浮夸的哭鬧轟炸兩小時后,還能保持甜蜜如初。
那叫一個劫后余生。
△ 小半年前的熱搜第一,歷歷在目
Sir并非說國產愛情全是爛片。
只是愛情,在當下顯得越來越不重要。
它可以是一種包裝,一種期盼,一種偶爾被消費和挑逗的情緒,唯獨很少以純粹的“愛”的形式出現。
七夕這天。
Sir的愿望不是什么天下情人終成眷屬。
很簡單。
看看愛。
聊聊愛。
找回愛。
《梁祝》
徐克導演。
被影迷稱為“可以看一輩子的電影”。
愛情經典這么多,Sir為什么選中它?
高分自然是門檻——豆瓣收錄的電影中,它好于92%愛情片。
更難得的是,當現在爛片們扭扭捏捏,爭相為陳腐的狗血故事再包上又長又臭的裹腳布時。
徐老怪可謂轟烈。
《梁祝》是徹底的顛覆。
它背刺的不僅僅是“中國民間第一愛情IP”。
更是對愛情仍抱有一絲僥幸的,所有人。
01
顛覆之一:二世悲劇
嚴格來說,《梁祝》講述的不是眾所周知的梁祝悲劇。
而是關于這種悲劇的再次上演。
再次?
沒錯。
第一次的發生不是由梁祝完成。
而是他們的長輩——祝英臺的母親,單英婷(吳家麗 飾)。
當年,單英婷女扮男裝上山求學,遇到心上人,二人兩情相悅,決意廝守終生。
只是結果兩人并沒能比翼雙飛。
更像是“梁祝”的某種現實版:
單英婷嫁入官宦之家,成為一家之母,事無巨細威嚴冷酷;當時的少年也早已遁入空門不問世事,退避門外冷眼旁觀,法號“若虛”(孫興 飾)。
幾十年后,當祝母的女兒祝英臺(楊采妮 飾)遇到梁山伯(吳奇隆 飾)。
悲劇重演。
甚至連開場都一模一樣。
祝英臺被家里送上書院,祝母修書一封給書院夫人,也是她當年的老師,希望能收留并照顧著女扮男裝的女兒。
祝英臺稀里糊涂出發了。
離開家門那一刻,世界豁然開朗,她咧嘴笑著望向天空,壓根沒意識到。
往后的人生這般自由,也這般不由人。
書院里,梁山伯與祝英臺日久生情,但礙于性別和身份,并未袒露。
直到那次黃昏。
不知情為何物的梁山伯,傾出一曲“發自心肝脾肺腎”的《梁祝》,如頓悟般徹底明了內心奇怪懵懂的名為愛的知覺。
此刻,祝英臺覺醒而沉默,她知曉了這份互認的愛,滿懷期待,心頭卻有重重憂慮。
大雨滂沱,二人最終交付彼此,約定相守。
接下來的走向,讀者都知道了。
在父母的逼迫下,祝英臺嫁給別人,梁山伯病亡,生前未能同衾的兩個人,死后同穴,雙雙化蝶,相互流連……
從初見時的自由單純,到明確心意的雀躍羞澀、濃情蜜意,再到最后的憂思重重,身不由己。
悲劇,第二次上演,并完成升級。
這回。
不是有情人難廝守的遺憾。
而是以死殉情的絕望,和信念希望的全面轟塌。
02
顛覆二:紅白決戰
為什么悲劇會重復發生?
Sir猜這不只是觀眾的疑問。
也是徐克想探討的主題。
表面上看,似乎歸咎于祝母:
作為母親,那是她當年走過的路,咽下的苦,絕不希望女兒重蹈覆轍。
事實上,她也確實是二人最大阻礙。
梁山伯前來提親,祝母為難他:
大人這么年輕
又何必太執著呢?
如果你連我都不習慣
將來又怎么受得了
我們家族這么多人的白眼呢?
兩人私奔前一晚,祝英臺和父母攤牌,祝母大怒。
先把祝英臺關進屋子派人把守,又將陪讀的仆人長貴大打三十棒,責罰他沒有盡到職責,讓英臺變“壞”,最后還讓家仆以捉賊的名義將梁山伯痛打成傷……
最后,她甚至逼梁山伯寫下絕情書,直接促使他吐血而亡。
可以說是她直接推動了悲劇發生。
但。
如Sir所說,這是最表層的原因。
影片有這樣一段情節:
祝母要求梁山伯寫絕情信,山伯拒絕。
祝母直接開罵:
你以為憤怒就可以改變跟英臺的命運?
你以為很不滿胡人
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
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
生在這個我們漢室沒落的時候
人人都這么虛偽、迂腐和勢利
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
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
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
以為靠你們兩個
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
一語道出幕后作祟的真正黑手——時代。
更準確的是,無力改變的時代。
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世族傾頹,頗重閥閱。權貴以門第區分,相互拉攏排擠。大族以婚姻為籌碼,攀附結交,明爭暗斗。
縱然梁山伯功名在身,也只是個小小縣令,怎么配得上出身三品的祝英臺?而貴為三品的祝家,還是得犧牲女兒,拉攏逢迎勢力更大的馬家。
以門第為準繩,不僅將人劃出三六九等,貴賤之分。
甚至追求愛情的機會和權利,也因此有了配與不配之分。
更可怕的。
它以席卷一切不可阻擋之姿。
吞噬所有自認堅定的異己和反對者,并借助后者的力量制造一場又一場悲劇,于人間循環而無法遏制。
祝母,不過是推至前臺被同化馴服的喉舌工具。
她也曾堅定地站在對立面——英臺說出“我不嫁”的那刻,她皺眉,明顯有擔憂焦灼,和惋惜。
她難道就沒怨過,憤怒過,反抗過?
有。
只是失敗了,認命了,麻木了。
最終面對下一代,她也成了被卷走的大多數,在時代的洪流中悄無聲息。
若虛和尚曾經去祝府為兩個年輕人求一條生路。
他用池塘里的錦鯉做比喻,對祝母說:
“你應該放生。”
因為這些錦鯉“天賦人權”,來自山川湖海,世上本就不該有園林池塘成為華麗的樊籠。
祝母的回答不無道理:
放他們出去外面環境惡劣適應不了
它們會死的
你說的瀟灑!
你能放下就不會出家當和尚!
你跟我又有什么本質差別呢——
我嫁入豪門,成為眾人矚目的貴婦人;你遁入空門,成為被供奉,幫閑的貴族附庸。
祝母認為自己有幸看透世間真相,也堅信為自己的女兒選擇了萬全的求生之道。
那么,到底有沒有第三種選擇?
這才是徐克真正老辣的地方。
如果只是展現一段封建時代的愛情悲劇,他完全沒有必要重演兩次“梁祝”。
正是因為多數翻拍只聚焦于渲染刻畫悲劇。
而徐克,更想展現與悲劇頑抗的血肉模糊。
于是。
他為這個故事涂上一抹只屬于自己的色彩。
白與紅。
片中的魏晉,貴族男子追求陰柔美,爭相涂脂抹粉,一種莫名其妙的膏脂一層又一層地涂抹到他們的臉上。
底層煞白,兩頰泛紅,猶如鬼魅。
這種膏脂上臉之后,就不能七情上面,一旦大笑或者生氣,就會發生皸裂,這也是詭異的設定。
仿佛膏脂包裹的沒有真人。
徒留一群利欲熏心,喪失人情味的活死人。
當然,祝父逼女兒嫁給馬家公子馬文才(徐克壓根兒就不需要他出場),也要求她涂上越來越厚的膏脂,將鮮活的女人身和女兒心都打入移動的白棺木。
當祝英臺的婚轎逐漸逼近梁山伯的墳冢,她哭出來的只能是艷紅色的血淚,如涓流般沖開膏脂。
她所剩的,最有力量的也只能是自己的血肉之軀了。
徐克用紅色的犧牲去沖擊白色的禁錮,也是他在這部古裝傳奇劇里能夠達到最有想象力的青春祭。
是的。
徐克眼里,這不完全是一段愛情故事。
這是一場戰爭。
03
顛覆三:女俠祝英臺
這是徐克的本事,也是他的執念,再經典的IP到了他手里都能翻騰出奇情。
Sir先截幾個印象深刻的鏡頭:
若虛和尚,本是被凡塵傷過退避門外的出家人——此刻端坐在這黃風呼嘯枯葉飛揚的廟門前,不更像一位路見不平蓄力出手的大俠?
英臺“哭墳”,天色大變,恍惚間仿佛置身《新龍門客棧》里的蒼茫大漠——原本凄婉哀怨的小情,竟生出天災浩劫的悲愴氣勢,散發出震懾蒼穹摧天崩地的巨大力量。
“俠”氣。
是氣隨人動。
將兒女私情的拍出天地同悲,萬物嗚咽的大氣蒼涼。
再往里,是愛憎分明、不容置喙的江湖世界。
電影前半段純愛正萌芽。
于是導演極盡所能,為我們創造一個充滿東方古典哲學意味的夢幻世界:水潺潺竹林豐茂,山林掩映的書院,落英繽紛的琴臺,長須老者撫琴談經,白衣書生搖頭誦讀。
綠、白、粉交替出現。
儼然一片生人勿擾的桃花源。
接著夜讀的互相試探,又純又欲,再到戲文里的十八相送,徐克大膽地讓一尊山洞的觀音菩薩見證兩人情難自禁,在大雨泥濘里初嘗禁果……
至此,青春片差不多看爽了。
立刻急剎,調轉車頭——電影后半段,陰晦詭異。
昏暗的環境、如百鬼夜行的步子、半明半暗人鬼難辨的光影……
黑、白、黃取代鮮亮成為主色調,配樂也急躁緊張起來——愛情掉入世俗的泥淖,美好正被吞噬,生機正一點點消耗。
直到最后人徹底成鬼,喜服變素縞,喜事成陰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用對立鮮明的顏色,和循意游走的畫面設置。
放大美好,貶低丑惡,來表達喜惡。
干脆凌厲,直白了當。
片中還有一處改編值得細品。
“假小子祝英臺”。
原著中祝英臺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去書院也是主動要求。
而影片一開始,祝英臺就以異類形象出現——頑皮叛逆,單純靈動,甚至有點不學無術,連去書院都變成被強制的。
多數人會忽視這個改動。
但Sir認為,就是這一看似細微的變動,最終促成《梁祝》完成了悲劇的徹底性。
最明顯的一段。
電影結尾,祝母囚禁女兒,英臺拜托丫鬟給來求情的梁山伯帶話,小姐讓你“放心”。
梁山伯說,我當然放心。
“你放心”本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對林黛玉的經典承諾,在這里卻完成“性轉”,由魏晉時期的女子說出來,某程度上能看出徐克一貫的敘事傾向:在女性角色里寄托更多超出規則的情義。
后來,祝英臺抱著必死之心出現在父親面前。
她不再是那個混不吝的學渣。
氣定神閑,落落大方地提筆寫下《詩經·陳風》中的《月出》,父親大悅,以為交付給馬家的是一個合格體面的兒媳婦。
殊不知從觀眾的視角里已經看出,此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時的祝英臺,是決一死戰的女俠。
Sir沒有夸張。
整部電影最高潮,結尾祝英臺在梁山伯墳前痛哭,以死相許。
徐克甚至將這一幕當成戰爭片來拍:
千軍萬馬踏過之后。
只剩傷員在廢墟中“匍匐”,新娘的鳳冠如“折戟”,沉入黃沙。
那么,這一仗打的是誰?
電影其實一直在悄悄渲染這個“反派”。
四四方方、秩序森嚴的院落和家族、相互傾軋的官場、始終不露面卻像烏云一樣無處不在的馬家、象征牢籠和規矩束縛的繩子、隱喻世俗欲望壓迫的怪異妝容……
至此我們終于看清了徐克的反叛。
對于“梁祝”傳說。
《梁祝》并沒有講述一對佳偶如何被拆散。
它講的,是一個生來就鮮活,不被拘束的個體,如何一步步被封建禮教規訓、打壓、直至活埋。
對于愛情。
愛情真正的反面(悲劇性)是什么?
不是不愛,不是矯飾的傷感。
而是每個人,每個時代的不自由。
對。
這不是傳說。
你我皆“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