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翻車了?
最近開心麻花的喜劇《獨行月球》上映,2天18小時票房破10億,被各行業媒體稱為“救市爆款”。
為了帶動票房,開心麻花在快遞柜上打廣告,到農村去刷墻,上映前一日就已經有了1億元收入。
燈塔專業版上,《獨行月球》的票房預測最高達到了55億元,甚至有可能超過《長津湖之水門橋》,拿下年度票房冠軍。
但隨著票房飆升,《獨行月球》的口碑卻一天不如一天,豆瓣評分從7.3降到了6.9。
被觀眾認為是“喜劇第一廠牌”的開心麻花,獻上100%含騰量,《獨行月球》為何還是叫座不叫好?
《獨行月球》的反套路,把觀眾的期待全毀了
從《夏洛特煩惱》以后,沈騰和馬麗已經7年沒一起拍戲了。
早期的開心麻花,發掘出了一系列票房爆款套路,它最愛的是“屌絲逆襲”:
夏洛夢回高中,報復老師、追到初戀,還成了知名作家、音樂人;
王多魚原本一事無成,突然被富豪親戚找上門,一夜暴富,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觀眾看得越爽,開心麻花就越是血賺。
而隨著知名度的提升,開心麻花的爆款套路升級為“沈馬CP”。
其實早在2014年春晚,沈騰和馬麗合體出演小品《扶不扶》,郝建和老太太就徹底火了,倆人連著上了4次春晚,郝建的毛衣都被盤出了包漿。
他倆的CP粉被稱為“蘑菇”,最大的粉頭子就是馬麗的老公,在《獨行月球》的發布會上,他還帶頭發言:“你倆好甜,我好喜歡。”
以至于2017年底《西虹市首富》定檔,臺灣演員宋蕓樺疑似帶資進組,馬麗被換,粉絲的怒火瞬間燒上熱搜:“沒有了馬麗,西虹市就沒有了靈魂!”
但這一次,《獨行月球》瘋狂反套路,不讓主角逆襲、不搞“沈馬CP”。
沈騰演的獨孤月,沒有一點逆襲的滋味,被人類拋棄、被袋鼠暴揍,除了倒霉還是倒霉。
其實開心麻花的喜劇水準,在這幾年里已經被觀眾摸透了,很多人去影院都沒有抱太大期待,就是為了磕CP。
結果倆人的互動全是遠程,拍攝時各自對著綠幕。
馬麗自己都吐槽:“袋鼠戲份比我多,我們都沒有見面,所以什么都沒發生。”
沈騰就更夸張:“5個多月,終于有一天在片場看見馬麗,感覺跟見了親人一樣。”
宣發里的“沈馬合體”變成異地戀,隔著屏幕粉絲磕了個寂寞。
如果說還有什么是讓觀眾覺得爽的,就是在后半程獨孤月回歸工程師,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動手造出大火箭。
但是誰又能看得懂他畫得那些圖紙,和能炸隕石的返回艙呢。
一個人的“獨角戲”,為何成了開心麻花的“印鈔機”
一個拋棄了爆款套路的作品,為什么還能拿到40億票房預期?
疫情對暑期電影的影響,確實讓《獨行月球》撿了便宜。
2019年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檔期票房47億,但2020年的《八佰》就只有20億;到2021年,《中國醫生》就剩下13億票房。
今年疫情導致影院大面積關門、影片撤檔,到了7月,甚至有媒體發出“今年沒有暑期檔”的言論。
越是沒人敢上,爆款救市的呼聲就越高,主打“喜劇+科幻”的《獨行月球》恰好趕上了這個時機。
但在爆冷背景下上映的電影還有《人生大事》、《神探大戰》,為何唯獨《獨行月球》有超40億的預期?
這其實是因為《獨行月球》還推翻了開心麻花的另一個套路:低成本高回報。
早期的開心麻花,因為是從舞臺劇轉型,沒有傳統電影公司的大資本支持,作品大多是小成本撬動高票房。
《夏洛特煩惱》的制作成本只有2000萬,票房卻有14.5億;成本最低的《驢得水》只用1000萬投入,就收獲了1.7億票房。《羞羞的鐵拳》用7000萬元成本,拿到了21.8億元的票房。
雖然很多影視公司都操作過小成本電影,但開心麻花把以小博大做成了自己的財富密碼。
但在《獨行月球》上,開心麻花投了1個億。
有觀眾發出短評:“本以為這片子頂多帶點山寨科幻元素,但萬萬沒想到它竟然真的是部科幻片。”
《獨行月球》有95%的鏡頭都涉及特效。
它在青島啟用了15個超4萬平米的影棚,100%搭建了月球基地的實景。
在一個6000平米的攝影棚里裝了200噸砂石,模擬月球表面的真實環境。
?此外,空間站、飛行器等道具的設計,全請了專業領域的專家做顧問,月球車的設計師崔文良曾向媒體透露:“如果時間再多一點,我能讓這車跑起來。”
崔文良并沒有夸張,那輛月球車總重約4噸,可想而知上面加載了多少“高科技”。
除了必須追求真實的月球車,一些鏡頭極少的道具也做得認真,比如沈騰用來打袋鼠的加特林,是用3D打印機做出來的。
把錢全花在刀刃上,《獨行地球》在科幻制作上是足夠驚艷的。
“爛片工廠”開心麻花,終于被打醒了
投入超1億元的《獨行月球》,是一場十足的冒險。
導演張吃魚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開心麻花第一次做科幻,沈騰的多數鏡頭都是對著綠幕,每個至少演兩遍。
創新多了就可能會失控,為什么要冒這么大的險?
因為被觀眾當做“中國喜劇第一場牌”的開心麻花,實際上已經非常艱難了。
自2014年拍攝第一部電影《夏洛特煩惱》后,開心麻花從電影上的收入就逐年下滑,2016年同比減少了85.61%,到2019年,它甚至發出退市公告,就連最基本的融資也成了難事。
開心麻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作品。
實際上,市面上真正由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只有3部。
看起來是開心麻花風格的電影,要么是跟別人聯合出品,或者是旗下演員參演,能給開心麻花帶來的收入少得可憐。
出品能力有限,是因為缺人才。
自2016年起,開心麻花的兩位元老閆非、彭大魔出走,創辦新公司西虹市影視,很多演員都被他們帶過去了。
這二人原本也是做舞臺劇的,《夏洛特煩惱》和《西虹市首富》都是由他們的舞臺劇改編。
有好劇本大概率能出好電影,這就是他們能把人帶走的原因,到了2018年,魏翔也被他們挖了過去。
慘的不只開心麻花一家,從2015年開始,國內很多家影視公司都開始走下坡路,到2019年,40多家影視公司都從新三板退市。
想活下去,就必須要搞創新,給觀眾驚喜。
從幾年前,開心麻花就開始布局新人,《獨行月球》的導演張吃魚就是這時找上門。
張吃魚是個動漫愛好者,他拿著一本動漫來到開心麻花,《獨行月球》一口氣帶來兩大創新:漫畫改編、大手筆砸特效。
高難度的劇本和布景,讓《獨行月球》的拍攝一拖再拖,直到疫情到來,所有影視公司都不敢輕舉妄動了。
危機之下,王牌要打響,風險要分散。
為了保證這1億元的大手筆不打水漂,沈騰就成了最后的底牌,就算觀眾不想看開心麻花做科幻,也會有很多人想要看沈騰。
開心麻花的反套路,還是遠遠不夠的。
沈騰可以穩住票房,好的科幻能拯救暑期檔。
但觀眾需要的,永遠是“下一個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