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影視圈的科幻含量略高。
這邊,沈騰在月球修理著飛船。
那邊,古仔又要駕著個大機甲來了。
但讓Sir最動心的其實還不是這些,而是《三體》的主角集體開微博了。
這意味著,9月可期?
事實上提起科幻,我們總免不了想起那些星辰大海。
那是人類對宇宙的幻想與探索。
不過今天。
我們倒想聊一部不一樣的科幻片。
豆瓣8.5,爛番茄新鮮度100%,名字起得很古怪:
《廢頭》
△ 豆瓣@皮皮鴉
這部片最初引起Sir注意是因為一張截圖。
片尾字幕里,一連串職位的后面,幾乎都是同一個人。
是的,這部科幻片是導演一個人花了七年完成的。
整個片子從造景,拍攝到配音都只有他一個人。
而且搞的還是定格動畫。
定格動畫有多難拍我們后面再說。
這部片最厲害的地方也不止于此。
它甚至還打造了一個荒誕的,暗黑的,歡樂的,溫情的地下世界。
既惡心,又有趣。
01
機器人與小紅帽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機器人,和一個小紅帽之間。
機器人也不是機器人,他原本是人類。
在未來世界。
人類科技發展,實現了永生。
吃著全息投影出來的食物,在家就能上班。
頭成為了生命的核心,人類將自己裝在機械人偶里。
但也會有危機,譬如——人類不能生育了。
怎么辦?
他們發現了地下世界里有一種叫做多龍的生物。
文字不可描述,總之就是認定了它可以解決人類繁衍的問題,于是打算派人下去探險。
而男主呢。
恰好因為新型病毒肆虐全球(沒錯,七年前的設定就是發生疫情了),沒工作了。
于是自告奮勇去地下探險,學習印第安納瓊斯。
沒想到,一入地下,肢體就報廢了……
故事的前半段你可以當做喜劇來看。
也就是,廢頭男地下世界目睹之怪現狀。
命運幾經波折,幾次報廢幾次重生。
笑料也花樣百出。
但時刻聯系著人類社會。
在地下,住著人類為了廉價勞動力創造的人工生命體馬里岡,他們有著機械眼睛卻是血肉之軀。
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
譬如這位,廢頭男看到一只恐龍一樣的家伙,于是去打招呼,誰知道,它“吐”出一堆糞便出來……
原來,它的頭是在另一邊……
有一群小二逼。
廢頭男剛進地下的時候,背景畫面永遠是幾個智商不夠用的家伙在打打殺殺。
有一批熊孩子。
比如廢頭男再掉落下一層空間,被孩子們看到了,二話不說——
把他的頭當球踢。
總之就是在瘋瘋癲癲一連串的爆笑間。
呈現出了一個階層分化明顯的社會環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他們不知道工作的意義,只知道,一直要做下去。
是不是很熟悉?
更熟悉的是,他遇到了小紅帽。
小紅帽是電影中段才出現的,但說她是電影的女主也不過分。
全片的回憶鏡頭只有兩個,一個是男主,另一個就是小紅帽。
和其他人不一樣,小紅帽是邊緣中的邊緣。
她是被一個老奶奶從垃圾堆里撿來的,一個棄嬰,被老奶奶喂了一口食物,自此就跟著她生活。
但小紅帽卻有著做人的尊嚴。
她撿到已經變質的食物,正吃的時候看到了掉落食物的廢頭男,二話不說,把食物還給了他。
但廢頭男同樣沒說什么(事實上也是因為當時他說不了話),多留了一根食物給了她。
自此,兩人的世界多了一點螢火蟲之光。
愛情故事嗎?
也許是。
也或許,這只是底層人的報團取暖。
廢頭男在人類世界也不是個成功的人,否則,也不會為了錢冒險進入地下世界了。
小紅帽更是不被注意的存在,一個場景是廢頭男帶回食物給廠長,但已發霉。廠長直接倒了食物。
小紅帽,卻偷偷撿起來吃掉了。
階層分化如此。
就像電影開頭,鏡頭上升,畫面里出現一個個鐵質管道和沉悶的高墻。
升降鏡頭本身是對上下層級關系的一種暗示。
那么問題來了,廢頭男的任務呢?也就是人類的繁衍大計。
不好意思,他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同樣很荒誕。
原先人們看到多龍的某個部位,以為那是什么不可描述之物。
結果,那只是一條尾巴……
于是,電影的最后。
兩個底層的人才終于聚在了一起,他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02
造物者是被創造者的神明?
這個故事里,最讓Sir感興趣的其實是一個概念——神。
我們平常提到這個詞,往往指的是造物主,他們負責創造人類。
但如果我們也創造了生命體,他們是怎么看我們呢?
當然,對他們而言,人類就是神。
所以當廢頭男掉入地下世界時,他們的反應如同我們在影視作品里看到的一樣:神仙降臨了。
只是,如果神仙(人類)是個廢材呢?
造物者能成為被造者的精神信仰嗎?
答案是不能。
導演從劇情的設定上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廢頭男來到了地下,因為失去了記憶,在大家不知道他的身份的時候,他和其他人沒有任何分別。
每天干活跑腿打雜。
偶爾還會被騙。
但當大家知道他是人類的時候,廠長卻把他捧得高高的。
八抬大轎伺候。
下等人禁止直視。
但是,即便如此,造物者與被創造者還有沒有什么分別。
比如小紅帽想要變得漂亮。
但廢頭男卻沒有辦法改變他的外貌,只能試著鼓勵他。
不過我認為你不用在乎外表
因為你現在這樣就很可愛了
比如廠長招待了神明,覺得自己的村子會變得更好。
但實際上,廢頭男剛走,廠子就炸了,一切都化為了灰燼。
為什么?
原來,之前廢頭男看到一個馬里岡。
那個馬里岡的工作就是控制機器,不能讓8號管的火熄滅。
但是他在這個地方已經站了200年,站得又累又困,已經開始力不從心了。
廢頭男臨走的時候給那個馬里岡做了個椅子,原本是一件好事。
但因為有了椅子,馬里岡坐著更舒服了,也更困了,拉閘被無意間拉下,火熄滅,上層的廠子也因此而爆炸。
創造者不是萬能的,事物總是多面的且不可控的,好和壞也總是可以轉換的,福禍總是相依。
如果創造者無法滿足被造者的期待,便會產生信仰崩塌,造成兩者之間的沖突和爭端。
在《廢頭》里。
導演處理這種信仰崩塌處理得很溫柔,沒有過多的流血和打斗。
因為導演一開始就沒有把主角放在高位上,身份設定是人類,但廢頭男到地下后被馬里岡所救,他一直在向馬里岡們強調自己不是神,人類不是神。
對于廢頭男來說,爭端還沒完全開啟就被熄滅了。
那如果導演的設定不是像現在這樣溫柔,廢頭男一開始就以神明身份自居,會發生什么?
或許就會像《銀翼殺手》一樣,發生弒“父”的情節:
仿生人們想要延長自己的生命,經過艱難險阻找到了他們的制造者,但最后制造者無法幫他重新編改基因,于是他將造物者殺了。
造物者的無能與神明的失語造就了信仰的崩塌,巨大的落差會帶來心理上的毀滅。
就像《烏合之眾》里說的那樣:
成功是通往名望的主要臺階,其證據就是成功一旦消失,名望幾乎也總是隨之消失。 昨天受群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也會越強烈。 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會把陌路英雄視為自己的同類,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信徒們總是窮兇極惡地打碎他們以前神靈的塑像。
既然想象中的神明無法滿足自身的愿望,那就殺了造物者。
自己成為自己的信仰。
03
他的七年值得嘛?
聊了那么多,Sir最后想回到文章的開頭——
一個人做定格動畫這件事。
首先想說的是,定格動畫,做起來很難。
難在造景,難在拍攝。
數字動畫可以直接通過電腦繪制背景,但定格動畫就只能自己手工做。
用各種各樣的材料,泥土,木頭,紙板,陶瓷,塑料,能用得上的質感合適的就可以作為基礎材料。
光是科幻定格的背景制作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背景之后便是人物,提前準備好多種表情道具,用鐵絲架子去固定粘土人物。
每動一步,就要變一下人物的表情動作。導演需要擺一下人物再拍一下,再擺一下,就這樣一直重復調整。
△ B站@定格動畫CN 【定格動畫幕后】韋斯安德森
欸,你說你不小心踩到了人物,背景板掉了?
那不好意思,只能重新做道具,再繼續拍了。
就是這么麻煩。
△ B站@定格動畫CN 【定格動畫幕后】韋斯安德森
可想而知,一個人做完這全部的事,的確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那為什么導演還堅持選擇用這種形式?
而且是科幻片?
原因是,定格動畫的優勢在材質。
在《廢頭》里。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馬里岡人物身上的質感,白色的繃帶,黑色外套上的顆粒,金屬上的銹痕,變異馬里身體上木制的紋路。
他們更真實,也更有質感。
影史上一些優秀的科幻片外景也是采用微縮模型實景拍攝為主,后期合成為輔的。
其中最為經典的《銀翼殺手》便是如此。
街邊的摩天大樓,泰瑞金字塔就是模型師們測繪打造的。
△ 豆瓣@電影核心
模型能還原光影反射效果和材質質感,而CG技術很難做到。
在模型師與主創們的合作下,一個史無前例的賽博朋克影像便誕生了。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土方法。
時代的進步,電腦CG技術無所不能。
你看著名的工業光魔,1993年起,電腦就開始代替模型了,用不了多久,那些材質的質感,電腦也能做得像模像樣。
但,不是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能遇到巨額的投資。
不是每個有理想的人都有能力組織起一個團隊。
本片導演崛貴秀的初衷就是——
一個人,以完全獨立的想法,完成一部電影。
瘋魔嗎?也許。
但有時候,瘋魔,是熱愛之下的無可奈何。
所以。
整整7年的費力制作。
整整14萬張畫面的拍攝。
其背后,只是證明了一件事——
瘋狂的熱愛,
才有可能到達極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