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揭曉了。
有意思的是,這回還順道把每位候選人的票數給公布了。
沒想到,此舉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在五個演員獎項中,赫然出現了三個「0票」選手:
沈騰0票,海清0票,周也0票。
而在這三人當中,最讓網友鳴不平,當屬競選最佳男主角的沈騰。
不少網友分析原因。
懷疑是喜劇演員的關系。
隨著網友討論愈演愈烈,百花獎官方也作出了解釋。
他們認為,沈騰在《我和我的父輩》中的角色,并沒有突破以往的演技。
但這樣的說辭,并不能服眾。
要知道,沈騰這是第一次提名國內有分量的影視獎項。
既然是首次提名,那說明評委們認為他已經有所突破了才是。
而更讓人不解的是,沈騰憑借這部「毫無突破」的角色獲得了提名。
之前大獲好評的諸多角色,卻一次提名也沒獲得。
無論是0票,還是過往0提名,其實都反映了大家看在眼里的事實:
各大影視專業類獎項,對于喜劇表演都存在著長久的偏見。
優秀的喜劇演員,一般有著極好的觀眾緣。
然而,卻有個不爭的事實:
喜劇演員很難獲得專業性的獎項認可。
其中,最令人嘆息的,當屬卓別林。
作為公認的一位喜劇大師,他居然從未獲得奧斯卡的表演獎。
直到獲得終身成就獎,早已白發蒼蒼。
同樣被忽視的,還有一位公認的喜劇明星,金·凱瑞。
一直以來,金·凱瑞都依靠夸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逗笑觀眾,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
《阿呆與阿瓜》里,他挑眉咧嘴,將傻瓜演繹得渾然天成。
《變相怪杰》里,更是將無厘頭的肢體動作運用到極致。
他還將自己的風格帶進了其他類型的電影中,創造了諸多經典。
比如《楚門的世界》《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等。
然而,他卻沒有獲得過奧斯卡青睞。
甚至,一次提名也沒有。
這份失落,被他演繹進了《變相怪杰》。
手捧盜版小金人,過了把影帝癮。
以自己的酸楚,博得觀眾一笑。
相較于前兩位,周星馳的獎運要好一些。
2002年,40歲的他憑借《少林足球》一舉奪得了金像獎最佳青年導演、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三大獎項。
頒獎禮上,他仍不忘開玩笑。
「我都一把年紀了,還能拿青年獎,我真的很榮幸。」
但,笑容背后是辛酸。
在此之前,他在金像獎上,有著長達十多年的陪跑。
1991年,周星馳拍攝了《賭圣》《逃學威龍》等片。
連破票房紀錄,開啟了港片的「雙周一成」時代。
然而,票房大賣的同時,他的演技卻從來不被金像獎認可。
他先后五次被金像獎提名,都未曾獲獎。
還曾遭到評委的當眾嘲諷。
這段經歷,也被他放到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里,狠狠自嘲。
借羅家英之口,講出世俗對他演技的看法。
「表情做作,略嫌浮夸」
完了,還要補上一句更狠的。
「你不懂演戲呀」
而相較于男演員,女喜劇演員的處境更為尷尬。
在許多觀眾眼中,她們能走的路似乎只有一條。
那就是,扮丑裝傻。
無下限地自黑,淪為陪襯主角的工具人。
比如,觀眾們耳熟能詳的「包租婆」。
一句「水費不要錢啊」,曾在電視廣告上循環播出。
但回想起她,鮮有人記得她還有什么對白。
除此之外,還有難以擺脫的刻板印象。
從春晚到《夏洛特煩惱》,馬麗演活了一個馬冬梅。
狂野的笑聲,一口粗獷的東北話,是她的招牌。然而,走下舞臺和銀幕,馬冬梅成了她甩不掉的標簽。
她曾在節目上吐露自己的尷尬處境。
每次,她出席活動想向服裝品牌借一身衣服,都會遭到品牌方的嫌棄。
「人家說你土」
對觀眾而言,不管喜劇演員演什么,看到他們就想笑。
因此,也就生出很多偏見。
「別的演不來,就只能演喜劇。」
實際上,這大大看輕了喜劇表演。
不少人認為,喜劇表演過于浮夸,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
殊不知,真正優秀的喜劇表演,其實都是來源于日常,取自于小人物。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卓別林。
《摩登時代》里,他擺著機械僵化的肢體,將困于流水線的工人演繹得活靈活現。
《淘金記》中,他將烹飪皮鞋,大快朵頤。
那臉上掛著的荒誕的饑餓,正是大蕭條時期人們的真實寫照。
他將生活的日常融入到電影中,也賦予了電影以時代屬性。
也有不少人認為,喜劇表演就是扮丑。
做出滑稽、搞怪的模樣,逗大家一樂。
殊不知,這些只是較為低級的表演方式。
真正優秀的喜劇表演,是有層次的。
是用一種喜劇的色彩,去蒙住悲劇的底色,從而營造出一種更為滄桑的氛圍。
這種氛圍,其實更直抵生活的本質。
正所謂,「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
《武狀元蘇乞兒》中,有一段「即興表演」讓魚叔印象很深。
蘇燦因為作弊觸怒圣上,結果慘遭抄家。
這本該是一個悲傷的戲。
然而,周星馳卻只是慵懶地癱坐在大煙床上,閉眼唱起了粵曲。
抄家的官兵,四散的傭人,與他的泰然形成了反差。
演繹落寞,用不著哭天喊地。
看似無厘頭的喜劇,反而更多了幾分悲涼。
后來,他被逼討飯,卻依舊死撐臉面。
嬉皮笑臉面對各種欺凌與歧視。
直到父親重病,他才丟掉最后的少爺架子,坐在街邊開口乞討。
然而,當他遇見如霜,卻無言以對。
自尊心再次涌上來,只顧用煤將臉抹黑。
倉惶變了口音,佯裝陌生人。
直到走遠,才情難自控,淚流滿面。
周星馳神色的變化,也推動著劇情由喜到悲。
更重要的是,喜劇表演是復雜的、豐富的。
好的正劇演員未必能演好喜劇,但好的喜劇演員一定能演好悲劇。
在《城市之光》中,他是個身無分文的流浪漢。
為了給失明的賣花女孩攢夠治療費用,他參加了拳賽。
結果,一敗涂地。
那一副搖搖擺擺的憨態,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但,當一切滑稽褪去,剩下的是真誠而善良的本質。
影片結尾,賣花女孩重獲光明。
卓別林用幾個簡單的連貫動作,傳遞出了不同的情緒。
拿著鮮花的手表達驚訝、緊張、激動、幸福……
而上挑的眉毛充滿的不確定。
同時,失神已久的雙眼里,又重新有了光。
這段戲,后來被吳孟達重新演繹在喜劇片《蠟筆小小生》中。
并增加了更多的情緒在其中。
又悲,又喜,又緊張,又無可奈何。
可見,喜劇電影,往往并不是搞笑逗樂這么簡單。
優秀的喜劇電影和演員表演,都是需要精湛的技巧與經驗,才能得以完成。
誠然,電影專業類的頒獎,有其重要的榮譽價值。
但并不是說,沒有拿獎,就代表演員本身被低估了。
至少,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喜劇演員往往都是最受歡迎的一類演員。
說起卓別林、周星馳、金瑞凱,即便他們一座獎杯都沒有,也不會有觀眾說他們演技不行。
恰恰相反,他們可以稱之為「喜劇之王」。
而一般其它演員都沒有這種抬頭。
同時,他們也通常具有極強的票房號召力。
或許,也正因如此,許多網友才會為這次的「沈騰0票」打抱不平——
即便沈騰拿不到影帝桂冠,也不應該一票未得。
從這一點看,內地獎項的評選確實難辭其咎。
其實,可以做進一步的調整和平衡。
比如,像北美的金球獎、艾美獎等影視獎項,就會將「劇情類最佳」和「音樂/喜劇類最佳」劃分開來。
從而可以表彰、激勵更多的表演者。
這兩個體系,確實存在評判標準的差別。
比如始終無緣奧斯卡的金·凱瑞。
在三次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后,他終于釋懷。
「我不再做舊夢,三次金球獎讓我有了向前的動力。」
而過去的香港金像獎,其實也一度對喜劇很是推崇。
1982年,第一屆金像獎的最佳男主,便是頒給了喜劇演員——
《摩登保鏢》中的許冠文。
許冠文、許冠杰、許冠英
第二屆金像獎,則開出了雙黃蛋。
同時頒給了《最佳拍檔》的麥嘉和《提防小手》的洪金寶。
正是對喜劇演員和動作演員的扶持,鼓勵了香港電影人的奮起創作。
成龍在打破動作片的一板一眼,塑造出獨一份的喜劇功夫片。
周潤發也將玩世不恭的性情帶入《英雄本色》《縱橫四海》中,讓人物更加立體。
正是他們的成功,引發了觀眾的觀影熱潮。
也造就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優秀的演員并不會為了獎項而停滯不前。
但,如果帶著有色眼睛審視喜劇演員,就會忽略他們的優秀。
長此以往,便會扼殺創作的積極性。
看到王寶強,就想到《唐人街探案》里扮丑的唐仁。
那么就會忘記《盲井》里元鳳鳴瑟縮的身子。
更忽視了樹先生那無處安放的尷尬的雙手。
正如導演陳正道說的。
「喜劇演員之所以能夠逗笑別人,是因為他們更了解什么是嚴肅。」
優秀的喜劇演員有著一種魔力。
他們所有的表演都仿佛是在逗觀眾笑。
卻總有股力量,能掌控著你的笑,也能讓你失聲大哭。
這就是真正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