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片酬,總能引發(fā)熱議。
某爽208萬的日薪,已經(jīng)成為內(nèi)娛熱梗。
而前不久,一份好萊塢演員薪酬榜曝光。
榜單前列的幾位中國觀眾的老朋友,都手握破億的天價片酬。
單位:百萬美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列榜首的阿湯哥。
如今年過六十,依然寶刀不老。
憑借《壯志凌云2:獨行俠》至少賺得1億美元。
斷層第一,毫無懸念。
不同于內(nèi)娛天價片酬的噓聲一片。
這則新聞得到的反饋,大都是「當之無愧」的肯定。
畢竟,他的演藝生涯確實稱得上「高危」。
高空跳傘、高樓跑酷、徒手扒飛機……
許多高難度特技表演,都不用替身,不靠特效,親自上陣。
這次更是駕駛戰(zhàn)斗機來了波空中炫技。
活活把自己打造成了奇觀。
也正因如此,阿湯哥總能以一己之力扛起票房。
并且靠著票房分成,打拼出了不摻水分的「天價片酬」。
心生佩服的同時,魚叔也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像這樣擁有絕對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已經(jīng)斷代了。
許多新生代演員在脫離頂級IP的加持后,都難以獨當一面。
正像網(wǎng)友感慨的,「好萊塢后繼無人。」
其實何止好萊塢,內(nèi)娛也是如此。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根源。
湯姆·克魯斯的票房號召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
在超級英雄大行其道的時代,老派特工片《碟中諜》系列依然屹立不倒。
全球票房超過35億美元。
20多年來口碑穩(wěn)中有升,堪稱業(yè)界良心。
而這離不開應接不暇的高能名場面。
在828米的迪拜高樓表面攀爬、擺蕩。
1500米高空扒飛機,機翼跑酷。
25000英尺高空跳傘。
不是超級英雄,勝似超級英雄。
就當影迷們都在打趣「阿湯哥下一部是不是要上天」時。
他的確不負眾望,沖上云霄。
別人飆車,飆船。
他在《壯志凌云2》里飆戰(zhàn)斗機。
炸出了票房年冠。
傲人的票房成績背后,都是玩命式的付出。
拍攝《碟6》飛躍樓頂?shù)膽蚍輹r,阿湯哥的落點出現(xiàn)了偏差。
足部重重撞上結實的混凝土,導致腳踝骨折。
其實他一落地就知道自己骨折了。
但還是堅持拍完了鏡頭。
事后上訪談節(jié)目提到此事,只是一笑而過。
同樣,《碟5》中1500米的高空扒飛機20分鐘,《碟2》中幾千英尺之上的絕壁攀巖。
稍有失誤,可能就會粉身碎骨。
《最后的武士》中,阿湯哥與日本武士近身搏斗時,還險些被砍中脖子斷了頭。
其實當時好萊塢的CG技術已經(jīng)很成熟了。
但他依然堅持實拍,而且不斷挑戰(zhàn)新的難度。
原因其實很簡單,即對動作戲的熱愛,對電影的敬意。
圖源 |《京華時報》采訪
想當年,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動作巨星。
成龍,是唯一一個上過好萊塢高薪榜的中國演員。
同樣是以精彩的動作片征服了海內(nèi)外觀眾。
與像湯姆·克魯斯的高端酷炫路線有所不同。
成龍更擅長飾演正義感爆棚的小人物,在街頭巷尾拳打腳踢,并給角色賦予了更多喜劇色彩。
但一樣的是他們不惜搏命拍戲的敬業(yè)程度。
他也很少使用替身,不少危險動作都親自出場,為達到理想效果,常常遍體鱗傷。
拍《龍兄虎弟》時,摔破了腦袋,只能用金屬板鑲嵌,右耳的聽力也受到永久性損傷。
其實,從前國內(nèi)的影視環(huán)境中,并不缺這種拼命三郎的勁頭。
無論咖位大小、戲份多少、顏值高下。
大多演員都將戲放在首位,為角色流血流汗也被視為尋常。
楊紫瓊拍《警察故事3》時,跳車過程中發(fā)生意外,造成多處骨折。
拍《阿金的故事》時,從30多米的高空墜下,折斷3根肋骨,近乎癱瘓。
飾演反派的配角,也同樣盡心竭力。
計春華在電影《方世玉》中,沒有任何防護,硬生生挨揍,被李連杰打了100多拳。
讓他渾身疼痛難忍,事后休整了好久才緩過來。
但也因此,成就了功夫片中最經(jīng)典的一幕。
如今,技術的進步給演員提供了一張安全網(wǎng)。
特效、替身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拳拳到肉,荷爾蒙爆棚的徒手對打場面越來越少。
借助于特效的槍擊、爆破甚至「法術」的宏大場面越來越多。
就像漫威系列的打斗場景,完全依靠頂尖的制作團隊。
采用CG技術,在綠幕中拍攝演員的活動。
后期再將外景素材與綠幕內(nèi)景合成。
因此,演員都有安全的環(huán)境保障。
技術的迭代升級和演員環(huán)境的安全保障,自然不是壞事。
但同時,這種改變帶來的問題也無法忽視。
一方面,動作戲沒有以前那樣過癮。
特效的發(fā)達,也反過來促成了特效泛濫的現(xiàn)象。
本來講求拳拳到肉的動作片,也開始用特效撐場面。
但在想象力層面,又遠遠不及《黑客帝國》的「子彈時間」。
反倒把動作戲做成了雞肋。
《鬼影特攻:以暴制暴 》
阿湯哥在采訪中,不止一次提到過自己堅持實拍的原因。
因為動作的真實感,是特效無法替代的。
也恰恰是真實感,成就了動作電影最原始的震撼力。
就拿《壯志凌云2》的飆飛機戲來說。
遠景鏡頭,靠特效也可以做到逼真的觀感。
但演員在駕駛艙中的特寫鏡頭,面部肌肉在G力作用下拉扯的效果,是特效無法100%還原的。
而正是這樣的細節(jié),給觀眾最強烈的代入感,跟著角色一起興奮、緊張,腎上腺素飆升。
另一方面,武戲的力道,直接影響了文戲的感染力。
這在內(nèi)娛體現(xiàn)得最為徹底。
以前,演員親自上陣,可以徹底融入角色,情感的表達也就更容易自然落地。
但如今,替身、技術代替了體驗和思考。
會影響演員對角色的深入解,對情感的得當表達。
更嚴重的是,就連文戲也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替身。
以時間不夠為理由,很多遠景、特寫鏡頭,都可以交給替身。
不像港片輝煌時期,元華、錢嘉樂等「武替」也有不小知名度,也能以過硬的實力和演員平起平坐,最終自己也打下一片天地。
如今很多年輕演員的替身,完全是默默無聞的工具人,接手主演不屑于拍的鏡頭。
發(fā)展到極端的,更有摳圖、換臉等離譜操作。
演員的門檻降低,可替代性增強。
整個市場向資本嚴重傾斜。
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當下好萊塢為何造不出新巨星。
去年上映的《混沌行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兩位主演分別是漫威捧出來的荷蘭弟,和星戰(zhàn)捧出來的黛西·雷德利。
成本高達1.25億美元,然而,全球票房僅2600萬。
口碑更是撲街,各大平臺打出不及格。
外媒直言「比起明星,觀眾更在乎IP」。
電影票房越來越依賴于IP、資本。
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影壇新星,幾乎絕跡。
從拼命三郎到技術托底。
動作片演員的改變,只是行業(yè)變化的一小部分。
也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不可阻擋的發(fā)展趨勢。
影視環(huán)境的今非昔比,演員個人魅力的消減,必然還有資金、運作周期等其他復雜因素的影響。
但時隔幾十年后,阿湯哥依然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其實正說明了在快餐化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拼命三郎。
不只是表面上敢于親自上陣,受傷受苦的膽量。
更重要的是愿意為角色犧牲一切的敬業(yè)精神。
在所選擇的領域能做到極致的職業(yè)追求。
片酬榜單上的其他幾個演員,也和阿湯哥一樣實至名歸。
即使不在動作片里搏命,敬業(yè)的態(tài)度卻并無二致。
至今被很多中國觀眾記得,也正是因為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電影角色。
小李子以神顏揚名,后來不斷拓寬戲路,不惜自毀形象。
其實也是在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演藝極限。
史皇在銀幕上給觀眾留下的積極、正面又極具感染力的形象,離不開他對角色的精心打磨。
無論插科打諢,還是似水溫情,都演繹得入情入理,真實可信。
所以在主流商業(yè)大片中,他幾乎很少失手。
雖說票房并非衡量演員的唯一標準,但也不可否認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觀眾的認可度。
只有在之前的作品中積攢了足夠多的信賴,才會因為一個演員就選擇一部電影。
可如今,這樣的演員越來越少了。
偶像包袱越來越重,角色適配性不斷遭吐槽。
個人扛起票房的電影也越來越少,為了收割票房的拼盤電影大行其道。
尤其在粉絲經(jīng)濟的作用下,整個影視生態(tài)都變得畸形。
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
很多出道即巔峰的演員,安享著流量的紅利,放棄了能力的打磨,失去了對作品的精耕細作。
卻又占據(jù)頂流的位置,坐享各種資源,讓真正有能力、肯實干的底層演員遲遲難以出頭。
最終結果就是,演員發(fā)揮不穩(wěn),影片受干擾因素過多,票房成了一門玄學。
像湯姆·克魯斯、成龍這種,既有票房號召力,又能讓人心服口服的國民偶像已經(jīng)絕跡。
連偶像這個詞本身,似乎都成了實力的反義詞。
名不配位成了行業(yè)常態(tài)。
才有了當下觀眾對天價薪酬的激憤情緒。
市場不是沒有眼睛。
數(shù)據(jù)可以造假,體驗卻無法更改。
票房的號召力不是源于被捧上高臺的浮名。
而是篤志好學的進取心,深得人心的作品。
不該讓觀眾的期許,敗給虛假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