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盜夢空間》
夢境穿插的剪輯如行云流水般順暢,鏡頭語言飽滿,充滿感情,觀影過程全然沒有任何不適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充滿奇特幻想的夢空間。在這個夢空間里,我們成為了自己的造夢師,編織 個只屬于自己的夢空間,所有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念來自由支配。本來一個人就有 個夢空間,可是造夢的人多了,或許是當時心中相似的懵 懂的意念,于是有的奇遇于同一夢境。
《盜夢空間》更像是諾蘭對逝去24年的老博爾赫斯的致敬之作,那些精心設計的迷幻橋段、夢與夢之間的關聯、夢與現實的對接都像極了博爾赫斯小說;迷宮、鏡子更是博爾赫斯的著名標簽。和小說最大的不同在于,諾蘭用極致夸張的影像元素還原了模糊神奇的夢境,最妙的是在費舍爾第二層夢境中墜落的奔馳客車連接了第一、第三、第四層夢,被無限延長的下墜過程讓重力法則徹底失效,變成電影中最迷人、最招搖的標志性事件。
這是一部“不怕劇透”的電影,導演和編劇為了故事的成立給予觀眾很多假設和規則,包括人的潛意識、夢中夢、重新詮釋的“穿越”等等。其實最偉大的造夢師應該是影片以導演諾蘭為首的制作團隊,能將自己的想法變成一部電影,觀眾在觀影時又何嘗不是進入了他的夢境。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帶來的歡樂笑場,這恐怕是導演也始料未及的。
2、《源代碼》
這部電影除了講述一個科幻的故事,更探討了哲學與人性,在這個條件下我們是否有權隨意利用別人的意識,或者這個僅殘留著意識的人是否有權決定自己的死亡。可惜電影講的故事太過簡單,對人性哲學的探討也淺了,否則應該是可以拿不少獎項的。
電影的主題涉及到一個平行空間的理論:世界可能會隨著每個決定和選擇,分化擴散出無限數量的平行世界,對應無限數量的可能的選擇結果,因此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可能是垂垂老矣或尚未出生,或者索性成為量子力學的發現者本身。
影片《源代碼》的故事無時不在滲透給觀眾這樣的平行空間理論,但在導演的掌控之下,這個故事讓觀眾充滿好奇與觀看欲,并思考人類的意義。導演鄧肯·瓊斯想利用影片的主題挑戰觀眾的思維,讓觀眾忘記影片中的具體角色,使觀眾鐘情于這樣結構的影片。
3、《恐怖游輪》
不錯,前面是嚇人,后面是細思極恐 開局20分鐘,喜歡的演員的角色就沒了。嚇死我了, 看到一半感覺太嚇人了,然后就去看了評論,就感覺好多了,后面不可怕,就是有點亂。最后和評論一起看,看懂了 我覺得,最后不是閉環,算是平行空間吧。
故事開始的單身母親杰西和她患有自閉癥的孩子營造了一種時尚的神秘感。以閉合環形的結構,在“環形”基礎上延伸的想象,給予觀眾更多的思考與感受 。電影并未以血腥場面駭人,卻以精巧的劇情架構和宿命般的一波三折,讓觀眾不但沉入其中。電影中奇特的輪回式劇本架構無疑是本片最為吸引人的特質。
其獨特之處在于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既可以理解游輪為一個時間異常區域,來自不同時空的同一批訪客上演殺戮輪回,也可以理解為已經死去的靈魂產生的靈異幻境,頗有“瀕死片”的意境。這一類雙向的互動電影,其最大價值就在于每個觀眾可以不斷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在自圓其說的過程中享受到思考的樂趣。
4、《突襲2:暴徒》
延續了前作暴力血腥的風格,拳拳到肉,刀刀見血,完全不在乎血漿消耗量,武打戲更多了,相比第一部在拍攝技法和動作場面上都有了進步,看得人腎上腺素飆升,極致追求動作戲當然也帶來了一些邏輯上的缺陷,但瑕不掩瑜,拍攝1對多武打戲份時,處理不好會出現反派罰站、一個一個上去送等情況。
《突襲2:暴徒》從故事到動作場面的全面升級為影片贏得一片贊譽,它是加雷斯·埃文斯是個不錯的商業片導演的證明,但也同時證明了,他不是一個很好的編劇。它的人物和情節只為激發暴力和打斗而存在,故事講得太過一般,但對動作片迷來說,它令人振奮,它的動作場面設計之精妙創造了這種類型新的篇章。動作風格既有西方人擅長制造的奇觀式的場景,又有東方人講究的套路和風格,可以說是二者的融合。它的每一場動作戲都是技巧、勇氣與想象力的結晶。
5、《致命魔術》
有趣的是,我小時候一直有個幻想,我當時在想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瞬間到一個地方,比任何交通工具快。所以我想如果可以克隆記憶,那么我可以世界各地設置類似于小電話亭,從一頭進去消失,從另一頭出現。我還覺得可以把一個個細胞重構,如果是物體就重構分子。
雖然這并非一部主流的電影,卻仍然帶給觀眾很多樂趣。能看出來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是想在影片中深入探討有關人性的東西,不過似乎不太成功,但兩位主演休·杰克曼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表演,卻值得稱道。該片有著演員賣力的表演,順暢的敘事和時而復現的小細節。
《致命魔術》這部影片既具備了商業電影的諸多特質,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影像作品,它向觀眾展現的種種視覺奇觀、曲折離奇的情節設置,突轉性的結尾,使觀眾在觀影的整個過程中,都保持著旺盛的觀看熱情。此外,該片也是現代社會個體生存境遇的一種隱喻。觀眾看到的是對成功嫉妒執迷至扭曲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絕對的矛盾和對立,機械或曰現代科技下人的主體性的喪失等。
6、《未知死亡》
男主角好慘,明天起床都要經歷一次剛剛知道未婚妻死亡的悲痛感受。劇本可以再精簡一些,刪除一些多余的情節,完全可以拍成人性的經典。劇情稍微有點bug,邏輯方面勉強自圓其說,節奏有點混亂,不過最后干掉boss的場面,還是讓人暗爽。
印度一貫的歌舞仍在這部動作電影中出現,但是女主角(阿辛Asin Thottumkal)輕松活潑自然的表演讓人不覺得乏味,反倒覺得有些喜劇效果,給電影增加一絲新意,也能讓觀眾輕松片刻。電影在節奏上和氣氛把握上作得還是不錯的,一部長達3小時的電影卻不會讓觀眾犯困。
印度電影在不斷發展與學習中,該片的復仇片段大量借鑒了歐美經典片中的劇情與風格,男主角強壯的肌肉及前后兩個成功的造型反差,童話式的浪漫愛情故事,復仇時的快感,以及獨具異域風情的歌舞,符合現代審美觀的剪接、特效、后期處理,無一不吸引著觀眾的眼球,不失為一部成功的商業片。由其是在中國,倍受年輕一代的追棒。該片在劇情正面意義較小,男主角為所欲為的復仇行動,從某方面來說弘揚了暴力,容易引導青少年樹立錯誤的人生觀。
該片可以說是一部將愛情、喜劇、悲劇、暴力、恐怖、懸疑以及動作等各種元素完美融合的商業大片,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故事雖俗套卻不膩人,男主角的復仇計劃雖暴力卻讓人大快人心意猶未盡,片中的每一位演員都將角色表演的入木三分,女主角的善良和熱心是那樣的真實,男主角言談舉止大方得體,雖家財萬貫卻依然為世俗的善良和淳樸而感動。
7、《拳霸》
雖然講的是“泰拳”,但更多呈現的卻是對肘法和腿法的運用,不知道這是不是泰拳的特點。而且看得出,托尼·賈的腿功相當厲害,很敏捷很具殺傷力。另外,泰國不愧是“佛教之國”,總能適宜地把宗教元素融入進去。大佛頭掉下來的那一幕,頗有點警世意味在里頭——人可以信神佛,卻不能不敬神佛。
該片淋漓盡致展現了泰國的國技-泰拳,導演刻意把拳手們設計為不同拳種和不同人種,從而更加烘托出泰拳的獨特魅力,全面展示了泰拳的威力,畫面拍攝得既真實又充滿視覺快感,片中無替身也沒有使用特技,獲得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和日本導演北野武的一致推薦。
從電影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導演在宣揚他對于國粹保護的態度,無論是泰拳還是“盜佛”這條主線,都包含了這點,片中更有多處借壞頭目之口說出了某些泰國人對于這些傳統國粹的不尊重,并同時以托尼·賈的勝利來打擊了這種思想。
該片讓人覺得既久違又異常親切。這是一部純粹爽氣的功夫片。男主角托尼·賈硬橋硬馬真功夫,全部親身上陣,讓觀眾一探泰拳藝術的兇猛奧妙。片中托尼·賈的精彩對打,隨著情節發展,敵人越來越強,托尼·賈越打越有勁,觀眾也看得越來越過癮,竟有忘記身在何處大增同試拳腳之欲望。整部電影無論對話還是論其內容都很娛樂觀眾耳目,同時也不忘炫耀大名鼎鼎的泰拳和漸趨成熟的影視技術。花樣繁多的爆破場景、水底攝影、越來越升級的對打場面以及觀眾熟悉的你追我逃戲,整部電影絕對令你樂不可支。從巷弄追逐、賽車奔馳到作為主要噱頭的泰拳擂臺賽,利落的動作設計與精準的攝影、剪接、節奏,都會令人產生快感。對手打完了一個還有下一個,一個比一個強,打的方式和范圍也是越來越廣,從臺上一直到樓上,最后從玻璃窗飛身而出,頓時心的暢快與散落的玻璃同時飛落。
8、《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
小時候看的時候凈看了個爽,現在再拿出來重溫才發現這片子有著多可貴的精神內涵:真正的女權精神與反叛精神,觸及本質的“在廢土如何生存”(從源頭解決問題),以及干凈利落的人物心理線,還有改裝車!吉他一響,全體奔赴英靈殿,沙土飛揚間,不合理的沖動就是最大的合理。
影片最無序的打斗和碰撞都顯得合理,這不是現實主義的范疇,而是富于想象力的規則。米勒導演示范了如何制作動作場景,讓之既符合物理學又符合倫理學。有因有果,既有選擇又有影響。
影片真正出色的當然不是故事,精簡到幾乎讓人察覺不到存在感的文戲實在是夠痛快,飆車戲動作戲貫穿全片,雖然最后會有點疲憊感,但不妨礙腎上腺素仍然不斷飆升。《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關鍵詞就是“瘋”,整部電影的制作都是圍繞這個詞,無論是剪輯調度、角色設計、飆車動作設計、演員表演、特效甚至美術配樂等等,都透著一股邪典味十足的瘋勁,讓影片完成度極高。
導演喬治·米勒在影片里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角色,但是電影更讓人稱贊地在于,這些角色特質并不依靠語言或者對話來加以“解釋”。影片不僅擁有好故事、好角色,更是一場瘋狂的冒險。片中出現的巨大沙漠龍卷風,這一場戲得到了極好的處理:龍卷風以時速100英里的超快速度在銀幕上推進,而這個畫面并沒有被活躍的攝影鏡頭和快速的剪輯手法喧賓奪主;而鏡頭內除龍卷風以外的事物也安排地恰到好處,其真實感和逼真性也是當代電影所缺乏的。
9、《血戰鋼鋸嶺》
本月看了好幾部描述二戰時期故事的電影,而只有這一部細致描繪了戰爭的慘烈的場景,不論是滿目瘡痍的土地還是滿地的斷肢殘臂,看得讓人非常的難受,也更加讓人堅定反戰反暴力的心。雖然Doss的信念放在當時并不合時宜,但因為他的虔誠和堅定,他所信仰的上帝真的站在了他的身后保佑他也保佑了他所救治的人。愿世界和平再無戰爭。
《血戰鋼鋸嶺》用毫無保留的手段,真實還原了沖繩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呼嘯而過的子彈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焦土上橫尸遍野,《血戰鋼鋸嶺》中對于戰爭如何血腥與殘酷的展現,以及戰斗規模的宏大,都是在同類題材影片中少見的。影片和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一樣,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更有無法割舍的親情、浪漫忠貞的愛情和堅忍篤定的信念。
《血戰鋼鋸嶺》故事節奏有張有弛,既極度寫實更飽含詩化的美學風格,在慘烈中努力營造出一份崇高之美。同時,全片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全片渾然一體地展現出極為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影片雖然大篇幅渲染了極為慘烈血腥的戰斗場面,但同時擅長以細膩動人的鏡頭語言著重刻畫人物的心靈世界,展現出一個兇殘殺戮和至善拯救并存的現實圖景。該片按照敘事風格大概分割成兩個部分,雙重風格交相輝映,共同營造出一份震撼人心的視覺沖擊和靈魂滌蕩。
10、《前目的地》
看過再看原著再看一遍發現,炸彈客的設定有點強行加戲的感覺,完全為增加電影元素,但有點違背了原著完美閉環的感覺。不過整體改編還是到位的。雖然公司的動機有些不明和矛盾,并不影響故事形成兩個完美閉合的環。未婚媽媽的戲份太贊,令人動容,光芒遠蓋過了伊桑霍克。
作為金爵獎的參賽影片,《前目的地》的確很另類,伊桑·霍克和薩拉·斯諾克用演技撐起了全片,后者對于男性形象的駕馭,更是帥到肯定要讓一堆蕾絲邊脫褲子。而且,盡管打著科幻片的名號,但電影中的視覺奇效基本等于0,就靠著劇情和剪輯將這樣一個急需補充腦白金的電影組合的節奏輕快、緊湊,異常流暢不生硬,很好看。
《前目的地》以科幻電影作為包裝,外表看來很有些現代電影的表征。影片看起來很流暢,敘事張力也很足,不要害怕看起來雜亂。《前目的地》能夠被上海電影節選入主競賽單元,說明其開放性、多元文化價值所在。
片中由澳大利亞年輕女星莎拉·斯諾克飾演“她”和“他”,伊桑·霍克飾演“我”和炸彈客,伊桑的演技自不必說,但是該片中,莎拉的表現實在突出,她在扮演男人時候的造型,頗有里昂那多的味道,但是她演技精湛到,估計有人一開始會發現不了,“他”原來是個女的。在看完全片和小說之后,會發現導演的敘事結構與小說稍有不同,開片的第一個橋段,正是由“他”變成“我”的一幕。
全程無尿點的十部頂級神作,每部都是舍不得快進的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