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慘烈的真實故事。
1963年5月1日。
中田一家正等小女兒回家。
已經快七點了,女孩卻遲遲不見人影。
“善枝三點半就該放學了啊,怎么……”
哥哥出門去找。學校,田野,同學家……該找的都找了,但一無所獲。
19點40分。
健治回到家中,正要脫鞋進門時,突然瞥見了玄關的白色信封。
他快速拆開。
接著,發出痛苦的呼號:“妹妹被人綁架了!”
父親接過勒索信,顫抖地念著:
“5月2日晚上12點。
讓一個女人帶20萬現金,在佐野屋門前等著,我朋友會開車去取錢。
如果我朋友沒有按時回來,就去池塘里找你們的孩子吧。
如果我朋友按時回來了,孩子將在一個小時內回到家中。”
最后,還有一句警告:若報警,就撕票。
對于中田一家而言。
拿出20萬,并不算是難事。
但,父親怕綁匪不守信用,還是選擇了報警。
警方很快做了部署——
女孩的姐姐中田美惠,負責帶20萬假鈔去佐野屋。
數十名警察,蟄伏在附近的草叢里。
5月3號凌晨。
美惠來到佐野屋,綁匪果然在那里等著。
“來了嗎?”
“來了。”美惠應聲道。
話音剛落,田間就傳來鬼祟移動的聲音。
綁匪一下就識破了布局:“你們報警了吧,那里是不是有兩個……”
而后迅速逃竄。
草叢中的警察應聲而動,可惜未能尋得一蹤半影。
他們于是調動更多警力,繼續搜尋女孩的下落。
5月4日上午。
搜救犬將他們引到一個土坑。
隨著鐵楸的深挖,一具尸體浮現在眼前。
正是失蹤的女孩中田善枝。
案發現場示意圖
很快,法醫出了尸檢報告。
死者頸部有勒痕。
后腦勺有鈍器傷。
陰道中殘留著JY。
零碎的線索,被拼湊出一個遇害的真相——
歹徒侵犯中田善枝后,又用布條勒、拿鈍器砸,最終致其死亡。
這便是震驚日本的狹山殺人案。
它血腥、詭異、令人發指。
更離奇的事還在繼續。
中田善枝死后,兇手沒找到,但許多涉案人員,卻一一離奇死亡。
采訪記者發生車禍。
檢驗醫生碰見船難。
哥哥健治上吊,姐姐中田美惠喝下殺蟲劑。
……
20多年后,這起懸案再度被翻出。
中田美惠生前的筆錄,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見到了貓妖。”
“遇到了巨大的貍貓。”
這到底是黑童話?是夢?還是孩子的幻覺?不得而知。
之后,一部名為《龍貓》的動畫電影出世。
它的導演名叫宮崎峻。
他用唯美動人的手法,為全日本、全世界的孩子,創造了一個溫暖治愈的夢。
現實有多殘酷,《龍貓》就有多感人。
人心有多可怕,《龍貓》就有多溫暖。
《龍貓》的時代背景,設定在昭和28年,也就是1953年。
與1963年的峽山事件,正好隔了十年。
另外,《龍貓》的別名《隔壁的特特羅》。
動畫設定的故事發生地,是日本埼玉縣的所沢市。
從地圖上看,它就處在狹山市的隔壁。
所沢“隔壁的特特羅”,指的也就是隔壁的峽山。
婆婆過來幫忙的鏡頭中,也出現了“狹山茶”的字樣。
片中兩位主角的名字,同樣與狹山案存在某種聯系。
姐姐叫草壁皋月,在日語是五月的意思。
妹妹叫草壁梅,“Mei”與英語的“May”同音,也代表五月。
來源:百度百科
五月,正是狹山案的發生時間。
案發當天,是逝者中田善枝的16歲生日。
而小月12歲。
小梅4歲。
年齡總和剛好就是16。
這些細節的交錯重疊,讓心碎的人們,在現實之外,看見另一種美好的可能——
龍貓牽著中田善枝的靈魂,飛往另一種圓滿。
1953年的夏天。
爸爸開著三輪車,載著姐妹倆,從水泥森林駛向鄉下。
沿途的稻田,被風吹出淡淡清香。
轉眼間,就來到居住的房子。
這里年久失修,瓦片殘破缺角,柱子搖搖欲墜。
木屑輕輕地砸在頭上。
大人滿面愁容,姐妹倆卻大笑著向外跑去。
“屋子快倒了!屋子快倒了!”
在這片天然樂園中,她們暢快游玩著。
押水機,是她們的玩具。
蚊帳,是她們的蹦床。
在宮崎駿的動畫中。
她們的身上,凝聚著童年所有的美好。
一家人相親相愛,
無憂無慮。
爸爸睡過頭,小月主動張羅早飯。
婆婆說吃玉米對身體有益,小梅馬上想起醫院的媽媽。
媽媽在醫院靜養。
平時,總是懨懨地臥在病床上,望著窗外出神。
但一見到女兒們,便瞬間神采飛揚。
短暫的相聚時光,滿是歡聲笑語。
親情線在《龍貓》中,占據了大部分篇幅。但是,卻沒有掩蓋其他支線的光彩。
非親非故的婆婆。
看到小梅平安歸來時,竟激動地落下眼淚。
相識不久的同學。
寧愿自己淋濕,也要把傘遞給女孩。
看起來大嘴巨齒的龍貓,實際上十分憨厚可愛。
雨天,小月送它一把傘。
小梅失蹤時,它召喚貓巴士,讓家人相見。
如今。
距離影片初映,已經過去34年。
但從宮崎峻動畫里吹出的那縷風,依然在吹拂每個人的心上。
正因如此,《龍貓》被稱為“宮崎駿筆下最成功的作品”。
唯美的畫風。
治愈的主題。
令每個人滿心溫暖。
可如果《龍貓》的創作原型是“狹山案”,在溫暖之余,我又涌上無限悲傷。
近幾年,網上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
“龍貓的原型,在日本民間傳說里,其實是一個會擄走小孩的死神。”
《龍貓》也確實存在多處奇怪細節。
比如,當她們回到老房子時,姐姐就笑著和妹妹說:
“像是鬼屋一樣呢。”
隔壁的勘太聽說她們搬來。
只敢站在門口,沖著她們大喊:“沒聽說嗎,你們家是個大鬼屋!”
正午時分。
樹葉遮擋住陽光,為地面蓋上一片陰涼。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姐妹倆卻沒在地上留下影子。
夜晚,姐妹倆坐在枝頭吹塤。
塤的聲音悲切。
極似鬼魂在哭泣。
相比其他治愈系電影的插曲,這里的旋律顯得十分哀婉。
這些不合常理的情節,似乎在鋪墊著什么。
影片漸近尾聲時。
梅失蹤了。
池塘上漂浮著一只涼鞋。
還記得嗎?
狹山案的綁匪,曾這樣威脅中田善枝的家人:
“如果我朋友沒有按時回來,就去池塘里找你們的孩子吧。”
當時,姐姐極力否認。
“不是小梅的。”
但,當時仍有不少人認為:
“梅其實在那時就已經去世了,只是姐姐不愿意面對事實。”
后來。
姐姐為了尋找小梅,在龍貓的幫助下,搭乘了貓巴士。
這是一輛神奇又詭異的車。
能在天空飛馳。
能在水面浮游。
但途徑的四個車站,都與墳墓相關。
“塚森、長澤、三塚、墓道。”
當貓巴士從村民身邊駛過。
他們都無法看見車身,也無法看見車中的女孩。
如果大家都看不見,還可以解釋為:“僅對乘車人開放”。
但奇怪的是。
當姐妹倆去給送玉米時,媽媽居然看見了:
“我好像看到小月和小梅,坐在那棵松樹上笑。”
一旁的爸爸,卻一頭霧水。
他們都是姐妹倆的父母。卻有著不同——
爸爸健康,媽媽病重。
從后來的那張電報,可以得知:媽媽所在的地方,是“七國山醫院”。
巧合的是。
當時,在日本狹山市湖邊,就有一家“八國山醫院”。
這家醫院,主要收容兩種人。
1、精神病病患。
2、末期病患。
電影中,媽媽久病不愈,不像爸爸說的“感冒”,應該是后者。
基于此,便有人大膽猜測——
其實。
姐妹倆已經去世。
媽媽在瀕死之際,看見女兒來接她了。
剩下的爸爸呢?
影片中,爸爸的職業設定為作家。
假如。
前面的猜想成立的話,他扮演的,會不會是寫下故事的人?
宮崎駿的電影,向來隱喻深刻。
這一部經典之作,同樣引發觀眾追問——
影片多處細節與“狹山案”暗合,是否在為已逝的女孩講一個童話?
2007年。
日本吉卜力工作室,曾就此事發布聲明:
“宮崎駿所創作的電影《龍貓》,沒有暗含或映射‘狹山事件’。
所有場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但值得一提的是。
發布聲明的當天,恰好是狹山案的44周年紀念日。
主創矢口否認。
電影卻發巧合眾多。
于是,觀眾的追問從未停止,也一直沒有答案。
我想,大家或許只是希望——
那個死在春天的女孩,能夠在《龍貓》里的夏天,繼續活下去。
而被生活摧殘的每一個我們。
也可以在宮崎駿的童話中,繼續相信美好。
拋去唯美的動畫濾鏡。
故事中的草壁一家,其實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幸福。
房屋簡陋。
母親重病。
父親忙于養家。
在這種情況下,姐姐需要承擔起更多責任。
制作便當。
打掃房間。
照顧年幼的妹妹。
小梅在姐姐上學的時候,只能自己走去隔壁婆婆家。
沒有撒腿就跑的自由,更沒有時刻陪伴的親情。
但她們從不喊苦喊累,而始終懷抱對世界的探索熱情。
當黑乎乎的灰塵精靈鉆出門縫。
小梅的第一反應不是害怕,而是好奇地戳一戳它們。
意外跌在龍貓身上。
她毫不畏懼地湊近觀看,然后在毛茸茸的肚皮安心睡去。
當龍貓在后院施法時。
姐姐也跟著它飛起來、跳起來、跑起來,舉著手向上發力。
宮崎駿曾經說過:“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到它們的形跡。”
她們相信精靈有化身,相信有魔法會讓植物快速生長。
而故事里的大人,從來不會去戳破這種天真。
小梅說新家像鬼屋時。
媽媽溫柔地回答她:“媽媽真想趕快出院,看看鬼長什么樣子。”
小梅說自己遇見了龍貓。
爸爸蹲下身對她說:“小梅剛才一定是遇見了森林的主人。”
捫心自問。
成為“看不見龍貓”的大人后。
我們擁擠的大腦中,是否還留有一塊角落,來安放那份久遠的天真?
主題曲《風之通道》唱道:
“森林深處生出的風,用透明的手輕撫著麥穗,也吹過你的發絲,一掠而過。
那是你奔赴遠方的路標,是送給你獨自啟程的發飾。”
《龍貓》正是這樣一條“風之通道”。
在這里的人,不會高舉科學大旗,嘲諷童話的天馬行空。
他們愿意相信——
風是貓巴士掠過的痕跡。
黑夜里的怪聲,是龍貓的低吟。
橡果的果實,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身為一名“捕風者”,這應是宮崎駿最引以為榮的成就——
他站在風口,迎來送往。
陪伴孩子啟程,也隨時歡迎日漸麻木的大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