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寶藏劇《大山的女兒》終終終于上熱搜了!!!
雖然這部劇已經完結了吧,雖然這部劇唯一一個熱搜是豆瓣開分吧,但好飯不怕晚啊。無論它在不在熱搜上晃蕩,都影響不了這部劇的質感。這部豆瓣9.1的國產劇,名字雖然不如其他國產劇那樣華麗或者文藝,但真的很好看。
《大山的女兒》將鏡頭聚焦在了“時代楷模”、北京師范大學優秀校友黃文秀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上講。述了她為脫貧攻堅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是部一看就是主旋律正能量的劇。
就像我們曾經愛看《山海情》,對西海固那些鮮活的人們記憶猶新一樣,《大山的女兒》同樣又好看又落地。“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家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于是被稱為“廣普”的桂柳話始終貫穿全劇,全組都在努力學口音。口音的洗腦程度真的跟《山海情》當初一模一樣。咱也是沒想到,又產生了一部讓觀眾沒辦法空耳的國產劇。
作為第一視角的黃文秀,在脫貧攻堅一線所做的扎實耕耘和新銳的開拓工作,在細節上也很好哭。在出山進入大城市后,黃文秀也有“是否留京工作”的糾結。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的她,完全有機會也有可能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可她還是決意回鄉參加建設。
回鄉開始扶貧工作的黃文秀,一邊帶領群眾搞種植,發展農產品電商,一邊致力于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致富。她的做法,一開始鄉村們很不理解,支書農戰山也不理解,在看到度假村規劃書時,農戰山還自作主張地燒掉過,罵她“走邪路”。可黃文秀的回答是:不徹底改變百坭村貧困面貌,她絕不離開。
在黃文秀親自給視力不好的留守孤寡老人韋奶奶洗頭、做飯;在她關心不在自己管轄范圍內的殘疾夫妻韋平雨和黃美沙一家,設法幫助他們解決生計問題;在她蹲下身跟村民們交談,用腳步丈量山林的距離時,我們是真的相信她能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而在黃文秀之外,還穿插了很多普普通通的百坭村人,不管是剛出場時被當做“倔驢”的村支書農戰山,還是看起來自私實際上為村民著想的婦女主任羅夢蘭,每一個村民都是立體又鮮活。
嗚嗚嗚,這樣的劇,豆瓣打出9.1的高分,真的很值得。
最最好哭的是,這部劇是有真實原型的,黃文秀為脫貧工作付出的努力,實打實的被大家記住了。更不幸的是,在2019年6月百色市遭遇強降雨,黃文秀因為擔心村民們的安全和防洪措施,冒著山洪暴發的危險連夜趕往村里,最終遇難。從2016年畢業回鄉建設,四年間帶領全村88戶418人脫貧,到2019年6月去世,30歲的黃文秀把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直到現在,鄉親們依然保留著黃文秀犧牲前在執勤表上寫下的“請假”,當時她只是請假回家看完父母,誰也沒想到會一去不回。
所以當看這部劇時,很多網友們都表示“第一次嫌電視劇更新太快了,希望慢一點再慢一點”、“早已知道結局,但還會忍不住想你”。《大山的女兒》這部劇后采時,楊蓉說在拍攝時當地人知道她們在拍這個戲,于是開兩三個小時的車來看她,就想看看她像不像文秀書記。
劇組當初為了還原文秀的日常,在劇里做了很多相似的造型,著裝上也高度還原→
所以當鄉親們看到一個戴著黑框眼鏡,扎著高馬尾,身穿寫著“第一書記”名字的紅色馬甲,長得又跟黃文秀有一點點神似的楊蓉時,都在喊“文秀書記!文秀書記!”,一邊喊還一邊跟楊蓉打招呼,當時就把楊蓉感動到不行。
劇情拍攝最后喝慶功酒那場戲時,請的群眾演員都是當地村民。在開拍前副導演還在跟大家說這場戲怎么拍劇情是什么巴拉巴拉的,當說到“慶祝全村脫貧,但黃文秀已經犧牲了”時,副導演話都沒有說完,很多村民就已經開始哭了。就這種樸素真摯的感情南風真的看一次哭一次,這片土地的人民始終記得她們的文秀書記,這座她耕耘過的大山也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個女兒。
脫貧攻堅、振興鄉村、農產品經濟……這些名詞可能放在被偶像劇堆滿的電視劇圈里并不顯眼,也不是我們年輕人平常愛看的東西,可只要劇組好好拍,用心還原真實故事,還是會被觀眾看到并喜愛的。情感帶來的沖擊和感染力,就是一部電視劇最好的表達方式。從阿美的個人感受來說,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喜歡看一些帶有濃厚現代生活色彩的生活劇。偶像劇不是不愛看,只是跟那些帶著濃厚地域特色的地方劇相比,少了一點點厚度。偶像劇不是不好,只是相對來說,能反應現實的高分題材劇太少了點。事實證明,我們內娛不是不會拍主旋律電視劇,也不是不會拍好故事,只是缺一點宣傳的渠道和窗口。阿美想說:大家看過最好的主旋律電視劇是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