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影視劇服化道又上熱搜了。
但這次不是因為丑也不是來來回回就那幾件,而是因為太丟人。
他們放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那么多個時代的服飾不搞,非要搞倭風。
頭飾用的是日本的卷纓冠、折烏帽。
女主辣目洋子服裝直接用了日本女學生畢業典禮穿的二尺袖+行燈袴。
男主李宏毅衣服上的花紋也和他們的皇室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極其相似。
甚至連吃的食物,都是壽司……
大家看到后的反應be like:
“這都什么跟什么呀!”
沒等別人發現,我們自己人看到就先哐哐罵上了。
前不久這部劇被下架處理,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就在前兩天,它以英文字幕、泰國劇名的方式又悄悄上架了。
有網友大膽猜測,這部劇是準備向國外傳播。
而同樣的情況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生,但那些人不僅不罵甚至還明目張膽的搞拿來主義,用了即他的。
大家都知道韓國最近有幾部抓馬狗血劇挺火的,頗有《頂樓》時期的韻味。
然而他們的古裝劇,卻相當的拉跨,特別是聲勢浩大推出的所謂首部原創仙俠題材。
據傳為了這部劇,TVN斥巨資300億韓元。
然而錢是在本土花的,劇卻是十足的“進口貨”,隨處可見中國風。
僅僅一個鏡頭就致敬抄襲了3部中國古裝電視劇。
射箭姿勢和畫面構圖照搬的《將夜》。
男演員的衣服是《東宮》李承鄞同款山水墨畫外袍。
雖然一個穿起來是溫潤如玉公子哥,一個像大理石地板成精,但只要不是選擇性眼瞎都能看出相似來。
女演員的衣服來自迪麗熱巴主演的《與君初相識》,這部劇4月份才播的,他們可能還記憶猶新,所以抄得跟復制粘貼似的。
越往后看,中國元素就越多。
例如我們的傳統家具官帽椅,還有酒館門前必備的酒旗。
酒旗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韓非子》中就有記載:“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
他們通過高懸酒旗的方式來招攬客人,是一種古老的廣告形式。且酒旗的顏色并不拘泥于紅色,特別是唐代以后,青、白、黃五花八門。
《夢華錄》里的酒旗
韓國人不明白其中的內涵,胡亂解讀撿根木棍就插在柱子上當配飾,既不醒目也不大氣。
這種“水土不服”的違和感,已經不是第一次。
2018年的韓劇《雞籠仙女傳》,女主造型抄的飛仙髻就頗有東施效顰內味兒。
飛仙髻始于漢代,兩股頭發折成圈,綰發于頂,呈飛動狀。是沒有嫁人的少女以及神話里的仙女的常用發飾。
我們的女明星每每復刻呈現總能讓人眼前一亮。
結果韓劇光知道這造型用于仙女卻并不知如何綰出美感,最后畫虎不成反類犬,弄成了個可拆卸大火鉗,白白讓人笑話。
同樣抄翻車的,還有我們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冷宮文化。
我們所說的冷宮,其實是皇宮中君主幽禁失寵的后妃、皇子的地方。
除了環境惡劣些,還是能生活的。
韓劇中的冷宮,屋頂倒掛冰棱子,屋內滿地結冰霜。
被打入冷宮的妃子還嘴動cue了一句“好冷啊好冷啊”,整的是真·冷宮冷庫。
倘若妃子們被打入冷宮是住在這樣的地方,別說等過幾年她黑化出來復仇了,進去三天就能開席。
吐槽完了,但這事卻還沒完。
畢竟我們所面對的,不是什么禮儀之邦,而是一群擁有著迷之自信的傲慢者。
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拿別人的東西來裝自己的門面。
在某個綜藝節目上,韓國人就曾大放厥詞,聲稱韓國是擁有5000年歷史的國家,而中國只有4000年歷史。
提及城市便利,先進技術方面,女嘉賓說中國的打車軟件使用起來很方便,韓國主持人一聽瞬間抬起高傲的頭顱,用非常不屑的嘴臉說:
“韓國早就有了你不知道吧?”
但這種靠瞎說秀出來的優越感就像是泡沫,往往一戳就會破。
女主持當場就被上了一課,幾位教授垮著一張老臉給她科普:“這是中國開發的,我們后面才有的。”
在歷史方面顛倒黑白,把老子說成兒子的做法,也遭到了瘋狂diss。
此類“著名事跡”實在太多,以致于大家都知道了韓國是“宇宙起源”,并且廣為流傳。
埃及人穆小龍用它來哄那些為“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還是埃及人造的”而起爭論的游客。
小櫻花在脫口秀上也談起過這個梗。
可大家都對韓國印象差,我們就能放松警惕了嗎?
還真不能。
盡管鬧出了很多笑話,韓國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偷竊我們的文化。
他們偷我們的飲食,給餃子改了個名叫Mandu,變成了自己的特產。
他們偷我們的中國結,把中國結改成韓國結,并試圖進行申遺。
……
他們把一切偷來的中國元素都去中國化,然后包裝成韓式文化,再通過洗腦國人,讓他們相信這種東西韓國自古以來就有。
從而形成一支龐大的“韓式水軍”,看到別國有被他們抄回家的文化出現,就四處下場罵架。
早前鞠婧祎主演的電視劇《如意芳霏》里放河燈一幕就被沖了,韓媒關于#河燈抄襲韓國#的視頻短短三天內突破了10w。
但實際上放河燈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的習俗,早在南宋時期就有記載。
而且這個習俗不僅僅是所謂的浪漫小把戲,還是中國特有的儒佛道三教融合背景下,因“孝”形成的歷史產物。
可他們不管啊,只要他們看上了一樣東西,就相當于自動買斷版權,厚著臉皮不厭其煩地對別人聲明:
“這玩意兒就是我們國家的,不信你去看看xx電視劇。”
雖然電視劇作為證據這事兒,在泡菜上就不管用了。
▽
我們既然深知文化被挪用有多惡心,又怎么能做到對《我叫劉金鳳》里的倭風視而不見。
再者我們泱泱大國,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別人虎視眈眈,自己人卻放著不用,何其可笑。
希望以后能少點抄襲劇,多點精品劇。
支棱起來,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文化元素,讓對方想抄但卻不再敢抄。
關注東哥,帶你去領略不同的故事,總有一個故事觸動你。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大魚號客戶端自媒體,僅代表個人的觀點和立場。如有侵權,聯系我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