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人街探案》到《誤殺》,陳思誠一度被認(rèn)為是最會操盤IP的導(dǎo)演之一。
3部《唐探》,85億;把翻拍作品做成10億+票房IP,他也是第一個。
所以,在這個冷淡的暑期檔,《外太空的莫扎特》(以下簡稱《莫扎特》)曾被給予厚望。
但現(xiàn)實是,上映5天,票房未過2億,預(yù)測總票房只有3億+。日票房甚至不如上映將近一個月的《人生大事》。
甚至口碑也達(dá)到了陳思誠作品最低谷——豆瓣4.8分。
《莫扎特》準(zhǔn)備好了一個全民向IP所應(yīng)該擁有的一切——合家歡、暑期檔、三部曲、衍生品。
但也許正是這份讓IP思維凌駕于內(nèi)容之上的野心,讓它失敗了。
01 到底拍給誰看的?
“《唐探》有一個問題是它的故事內(nèi)核還是比較鋒利、有棱角的,而《外太空的莫扎特》更包容、更親子向,更適合青少年,它是可以無處不在的一個IP。”陳思誠在接受采訪時說。
為了打造一個全年齡向的作品,他讓《莫扎特》變得更加柔和、童趣、夢幻,但最終卻導(dǎo)致了電影的受眾定位不清晰。
電影中那些童趣的部分,對于成年觀眾來說顯然有些幼稚。
可以無限拐彎的足球,飛去長城的樂高船,拿著自制武器大戰(zhàn)反派的主角團……很多劇情都是兒童片套路。
劇情幼稚,部分情節(jié)、人物也缺乏邏輯。
隨便怎么踢都能自己射門的足球,全場初中生沒人覺得奇怪;龐大、顯眼、直接從地上起飛的樂高船,被全民認(rèn)成不明飛行物。
過于浮夸的劇情,讓喜劇變成了鬧劇,全年齡合家歡變成了10歲兒童片。
但從兒童片的角度看,《莫扎特》又有很多成人的部分。
外星人把校霸“胖虎”變成美少女戰(zhàn)士,吹掉學(xué)校男神頭上的假發(fā)片、脫人家褲子,此類惡趣味與童趣背道而馳。
電影的主線,父子代際溝通問題,針對的也是成年觀眾——“家長也能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一些偏頗。”陳思誠說。
同樣,以兒童片的邏輯,主角的年齡設(shè)定也有些大了——14歲、1米8+的榮梓杉更像青少年,而非兒童。
實際上,這恰好是陳思誠想要的效果。
他希望主角是“半熟少年”,介于成熟少年和青澀男孩之間,有淡淡的情愫。
“像我很喜歡的一些片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教室別戀》,包括我看過十幾遍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我都覺得我很喜歡那個年齡段的男孩,那種躁動的青春期很有代表性。”
只能說,這種躁動的青春期、青少年視角,和兒童片所追求的童真、無暇,本質(zhì)是沖突的。
糅雜了童真冒險、青澀初戀、家庭教育的《莫扎特》,看似網(wǎng)羅了全年齡受眾,但最終可能一個也沒抓住。
02 離普通人生活太遠(yuǎn)
讓觀眾大笑、大哭、感同身受、產(chǎn)生強烈共鳴,是如今的票房密碼。
陳思誠之前做到過這一點。
《誤殺》系列主打階級矛盾,核心敘事是被強權(quán)壓迫的父親奮起反抗,保護家庭。
它輸出了一種強烈的情感,底層對資本、官僚的反抗,摻雜著生離死別的親情,既映照了當(dāng)下的時代,也能讓普通觀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
所以即便《誤殺2》口碑不佳——豆瓣5.7分,也獲得了11億票房。
而這一點情緒沖擊力,在《莫扎特》中也消失了。
電影描繪了一個平行世界里的北京。
黃渤飾演的父親任大望,設(shè)定是保險推銷員,一個生活相對拮據(jù)的小人物。
但對于他辛苦推銷保險的描繪,僅限于開頭打的那幾通電話。
大部分時候,他們一家住著精裝修的寬敞大房子,足夠放下一架鋼琴,有錢請名師一對一上門教課。
初中生任小天,看上去也沒有任何補習(xí)、考試、升學(xué)的壓力,他有充裕的時間和外星朋友冒險。
但此時此刻,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明星的考編問題激起千層浪,內(nèi)卷、海淀媽媽、躺平、做題家、上岸等關(guān)鍵詞被頻繁提及。
而電影中的這對父子,既不需要沖破階層的禁錮,也沒有和時代情緒產(chǎn)生任何勾連。
他們唯一的煩惱是如何選擇興趣愛好,彈鋼琴?還是搞天文?
這樣的沖突、矛盾與痛苦過于“高級”、輕飄飄,甚至是空洞,很難讓普通觀眾共情。
它刻意變得不鋒利,也沒有棱角。
但剝離了階級、現(xiàn)實的《莫扎特》,最終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yuǎn),也沒有輸出任何一種強烈的情感。
03 太成人化的玩偶
電影之外,對于IP來說,《莫扎特》另一失敗之處在于,玩偶的形象太成人化。
實際上,衍生品是IP很大的收入來源。
世界上最賺錢的那些IP,從Hello Kitty、米老鼠到《星球大戰(zhàn)》《哈利波特》,商品銷售額都占了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賺了700億美元的星球大戰(zhàn)IP,其中商品銷售額就有422.17億(2020年12月數(shù)據(jù))。
陳思誠也想吃下“衍生品”這塊蛋糕。
采訪中,他說,“我覺得這種毛絨玩具無論是從衍生品開發(fā)角度,還是青少年接受度的角度上看,都是最容易實現(xiàn)的,并且是可能做成系列的。”
電影上映前,莫扎特玩偶就已經(jīng)發(fā)布了。
但《莫扎特》的衍生品效應(yīng),遠(yuǎn)遠(yuǎn)不如玲娜貝兒、冰墩墩、哪吒,甚至是前陣子未在內(nèi)地上映的《青春變形計》紅熊貓。
觀眾更喜歡什么樣的玩偶?
在以往很多有可愛玩偶的電影中,玩偶幾乎不會說話。
從《E.T.》《長江7號》到寶可夢、凱蒂貓,包括迪士尼樂園里的所有玩偶,都不會開口說話。
即便是那些能說話的萌物,基本也以稚嫩、可愛的童聲為主,比如《青春變形記》里的紅熊貓。
玩偶最好是可愛、天真、單純、卡通化的,留有一定想象空間,寄托兒童美好的幻想。
但莫扎特首先從聲音上就被框死了——這是能發(fā)出成熟男性聲音的玩偶。
觀眾甚至可以想象,在這個看似丑萌的玩偶背后,大概是一個中年男人在操控著他。
莫扎特的很多小表情,也非常成人化,挑眉、壞笑、眨眼……
據(jù)導(dǎo)演說,這個玩偶的動作捕捉,最終采用了他、戴墨(《誤殺2》導(dǎo)演)和陳昊三人的表演。
孩子們期待童年有米老鼠、迪士尼公主的陪伴,但真的會憧憬一個會挑眉壞笑、一口成熟男性聲音的玩偶嗎?
陳思誠是一個野心家,非貶義。
他渴望做一個全年齡向的IP,渴望打造一個新的三部曲,渴望把電影做成文化符號,獲得票房外更廣闊的收入。
但也許正是這種野心,最終牽制了他。
不用著急一口吃成個胖子,也許像《唐探》那樣,用第一部穩(wěn)住口碑,再慢慢完善,才是最好的辦法。
不然,即便準(zhǔn)備好了IP所需要一切,觀眾也不會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