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是人們存在于這個社會上的重要本質特征,社會交往的主觀性使得人們既是感情的承載者,同時又是感情的賦予者,雙向互動從而產生歸屬與愛的需求。
“一個好的社會要發展、要健全,它就必須滿足人們的這一渴望。愛與情感的需要,包括給予別人的愛,也包括接受別人的愛。”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斷地與外界進行交流,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情感需要,有著歸屬于某個團體的愛與被愛的需要。人們希望通過與他人建立情感,加入某個團體并得到相應的位置,以此來尋求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上的慰藉。
在現實主義電影當中,城市邊緣人物的情感輸出可能是單線情感傳遞,也可能是多線情感共存。
(一)至深血親:身份認同的情感慰藉
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一種關系,渴望在家庭中有屬于自己的一個位置,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往往事與愿違。《親愛的》《失孤》《找到你》同為失孤題材的影片,他們的共性在于都以孩子丟失為主線展開劇情。
在這三部影片中,他們各自作為父母的身份都暫時性地隨著孩子的丟失而遺失,《親愛的》中鵬鵬的父親田文軍、養母李紅琴,《失孤》尋找孩子的雷澤寬,《找到你》的李捷和孫芳,他們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救贖,找尋自己的身份存在,尋覓自己歸屬與愛的需要。不論是找到孩子,還是孩子歸家,都使他們歸到正確的位置上。
《親愛的》因為鵬鵬被拐時太小,尋回后卻與親生父母“相見不相識”,從哭喊吵鬧到漸漸熟悉,再到主動牽起親生母親的手,這是孩子從情感認知層面接受了他的親生父母。
《失孤》里四歲就被拐賣的小孩曾帥,現在已經是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了,因為無法確認戶籍,所以至今都沒有一張身份證,擁有一張自己的身份證是曾帥最大的夢想。
雷澤寬、曾帥兩人駕駛著一輛摩托車,穿過公路、游走鐵索橋、途經熱鬧街市、路過城市邊緣區,在雷澤寬的幫助下曾帥尋回了家人,他實現夢想,實現了自我認同。他們以“尋找”為主線,完成了自身的身份認同,使其獲得情感上的慰藉。
《無名之輩》是一部用“打罵”貫穿全局的電影,馬先勇父女之間的打罵,兄妹之間的激烈語言,都通過“打罵”方式的貫穿致使親情的扭轉。“打罵”不是終點,饒曉志通過“打罵”凸顯出馬先勇父女情感的轉變,由誤會到和解。
馬依依在救護車上幫馬先勇剝雞蛋敷傷口說:“你這樣敷沒得用,要把蛋殼剝了才行”,一句話表示了馬先勇父女破裂關系的彌合。
馬嘉旗在決定死亡當天,淡淡地一句“我原諒他了”,使得言辭當中人物內心的復雜情緒不言而喻。
女兒的關愛和妹妹的原諒,讓馬先勇重新拾起自己作為父親和哥哥的身份,在“打”“咒”“罵”之間,馬先勇尋回了與女兒、妹妹之間的感情,完成了馬先勇的身份認同,獲得了歸屬與愛的需要。這是城市邊緣區電影人物之間世俗的情感表達,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
《我不是藥神》里的程勇在影片開端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邋遢無用的中年男人形象,但是與此同時,程勇別樣的一面也逐漸顯現:不厭其煩地給生病的父親喂飯的孝子形象,鐘愛兒子對兒子有求必應的慈父形象。
程勇歸屬與愛的需求是存在的,只不過說在當下看來岌岌可危。拖欠父親在養老院的費用,無法承擔兒子的生活費用,對于程勇來說,一切的社會關系他想盡辦法卻無力。為了得到情感的歸屬,在呂受益的影響下,程勇開始了他第一趟的印度冒險之行。
他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還鞏固了他自身歸屬與愛的需求,努力地扮演好一個父親和兒子的角色。
劉思慧為了給自己白血病的女兒掙錢治病,無奈之舉選擇了鋼管舞女郎這一職業,擁擠陰暗的居所、低俗娛樂的場地,在城市邊緣區這一空間地域下,劉思慧的生活隱忍且艱辛。
但將她的單親母親、鋼管舞女郎、白血病群主等多重身份融合時,則給觀眾展現了一個女人的剛強與偉大。她和程勇的單親父親的身份一樣,都是基于對孩子的付出,劉思慧是和自己的女兒建立親情之下的歸屬與愛的情感需求。
呂受益和黃毛,他們本就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和無限光明的未來。“看到他第一眼我就不想死了,我想聽他叫我一句爸爸”,于呂受益而言情感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但因為患病,不忍拖累家人,所以他們選擇了同樣一種方式——遠離。
黃毛的離開是遠離家人自生自滅,而呂受益則選擇極端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因為家人而活,同樣也是為了家人而死,他們跳脫出了歸屬與愛的這層需要。
他們所有人都自成一個個體,有自己支離破碎的小家庭,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下,他們又形成了以程勇為一家之主的家庭形式,“喚醒程勇作為一家之中頂梁柱的身份——尊長的倫理義務責任與為長之道的醒鐘。”
他們構成了家庭成員的關系相互取暖,相互依靠,每個人都在這個群體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完成身份認同,共同獲得屬于這個團體的情感認同和情感體驗,滿足了他們歸屬與愛的情感需要。
(二)誠摯友情:仗義相助的兄弟情深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無論這種共同的敵人是什么,它僅僅通過設置一個外來的威脅,就能夠形成一個親善的組織”。
對于朋友們來說,外來危險的侵入會加固朋友之間的情感,會使他們變得親密無間,一致對外,這種情感上的渴望也歸屬于人的情感需求。
《鋼的琴》工人陳桂林熱愛音樂,下崗之后和幾個朋友組建了民間小樂隊,靠著接一些廉價的商演來養家糊口。但為了能讓女兒替自己實現音樂夢,陳桂林決定想辦法弄出一架真鋼琴。
在借錢無果的情況下,陳桂林決定就地取材“造”一架鋼琴。因此,在這個位于東北城市邊緣區的鞍鋼廠里,聚集著一群有“理想”的人,汪工提供圖紙,季哥提供場地,朋友們做助手,各司其職,各做各的一份事。雖然在此期間他們鬧過矛盾、打過架,但仍然齊心協力共同制造了一架鋼材的三角鋼琴。
他們形成一個親善組織,以兄弟之情艱難維護著陳桂林的親情之需。同樣仗義相助體現兄弟情深的還有《無名之輩》中的兩個憨賊匪:眼鏡和大頭。他們的信念口號是:“先小再大,一步一步。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一個想做大事出人頭地,一個想掙夠錢回家娶妻。一個拿槍一個搶劫,兩個人為了實現自己各自的夢想通力合作。結果因為自己的又蠢又憨,奔跑逃竄于城市邊緣區的大街小巷,鬧出了一幕幕戲劇化的場景。
在影片尾聲,眼鏡冒著被警察逮捕的危險,去尋找大頭,由此解開心結,完成了從外在協作關系到內在兄弟情的真實轉變。城市邊緣區人物對群體歸屬感的需要在友情的團結一致、通力協作中獲得滿足。
(三)堅牢愛情:以愛之名的情感歸屬
歸屬與愛的需要不僅在于親情和友情的情感需要,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擁有愛人的需要同樣不可缺失。
《安陽嬰兒》的大剛起初撫養嬰兒是因為金錢驅使,但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40歲未婚的大剛對“家”逐漸產生了依賴,在情感需要的推動下,大剛對馮艷麗有了不一樣的情愫。
為了讓孩子可以健康成長,大剛讓馮艷麗搬進了自己的住所,兩個底層人物相互取暖,互相慰藉。他們一起生活、逛街、拍全家福,過上了一家三口的日子。在這冰冷的社會中,這樣的生活讓大剛和馮艷麗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三峽好人》里的韓三明為了尋妻,不惜停留于奉節老城,行走于城市邊緣區的廢墟之上,做拆遷工人只為等妻;為了籌錢贖妻,甘愿回到山西做起煤礦工人的工作。
《受益人》中打法律擦邊球的直播小網紅岳淼淼為了愛人吳海,卸妝直播闡述自身經歷;為了吳海代駕的工作需求,在自己不能吃辣的情況下參加吃辣椒比賽,贏得電動滑板車。卸妝和比賽這兩個片段是岳淼淼的高光時刻,也使得她內心真實獲得了情感需求。
《少年的你》中劉北山因為生存環境的不穩定,他經常是一個傷痕累累的狀態,在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的基礎上,歸屬與愛的情感需要更是得不到滿足。而陳念與母親相依為命,她的情感需要來源于母親,但因為母親誤入傳銷組織,她選擇遠離女兒來獲取對女兒的保護。
正因為母親的離開和校園暴力讓陳念感到孤獨無助,她的安全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同樣在其自身無法得到滿足和體現。各層次之間的需要是相互聯系的,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不是獨立而存在。
小北和陳念他們家人角色的共同缺席,家庭的不完整以及周遭生活環境的威脅,使得兩人生存需要和情感需要的缺失,相似的境遇讓他們拉近彼此的距離。
電影鏡頭撇去山城重慶高樓大廈、燈火輝煌、時尚繁華的一面,將視角聚焦于城市邊緣地帶,夜晚游蕩于街道是他們的放松時間,擁擠破爛的小家是他們的安全歸屬。“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小北出于對陳念的感激和憐惜,選擇充當其保護者的角色。
在面對殘酷的校園暴力和成年人的冷漠相待之時,他們雙方給了彼此勇氣與希望,以愛之名,堅守住人性善良的底線,彌補了兩人在感情需要上的缺失。
隨著人類需求層次與滿足需要的不斷變化,在某種境況或狀態下,較高一級需求層次的出現可能是對低級需求層次的放棄或壓抑。
無論是《安陽嬰兒》的大剛和馮艷麗,《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劉思慧、黃毛、呂受益,還是《少年的你》里的陳念、小北等。從影片中反映的生活來看,他們可能有著某些低級需求層次的缺失。
但是無力感、孤獨感又讓他們渴望得到群體組織中的一個位置,獲得團體歸屬,重新得到情感需求,滿足自身歸屬與愛的需要,使得他們繼續對這個世界心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