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比一般爆米花大片好看太多了,科幻想象力夠豐富
小編看了這么多年米國片,越來越索然無味,突然看到流浪地球眼前一亮。中心主旨比米國大片好太多了,其次科幻想象力夠豐富,故事夠浪漫(指帶著地球流浪太浪漫了。)。反而是歐美電影這幾年沒有能吸引我的。最后看的一部歐美片是《信條》,再上一部應該是復仇者聯盟4。
這些年就看了2-3部,講真歐美大片商業化和同質化太嚴重,就跟看網絡小說一樣,注水嚴重、毫無營養。別的不說,起碼劇情的合理程度吊打現在的漫威,不是說超級英雄出現在現實的設定合理不合理,而是指劇情的邏輯發展合理不合理,流浪地球里主角團沒有光環,部門沒有智商掉線,劇情的發展脈絡合乎推理。多數災難電影總是在結尾強調人類生命火種的重要性。那有沒有一個可能,人性本惡的情況下,多數人不懼怕一起毀滅,或者說與自己身死之后無關的事根本不會在意人類生命是否延續。
可惜作品并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無名英雄的犧牲,可以通過伏筆暗示分鏡頭甚至另一線索展開,作品中卻主要靠幾句臺詞來表現。電影不是話劇,電影最重要的語言不是對白。文藝作品只要包含思想,必然涉及意識形態,關鍵是表達是否合理。在自然地融入意識形態宣傳這方面春晚就是戰五渣的典型代表,而好萊塢就做得好得多。這不是哪種意識形態更好的問題,而更多的是態度和技術問題,不管想宣傳哪種意識形態,至少得把工作做好。
顯然在國內各種體裁的文藝作品中,流浪地球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資本主義國家的影視作品主要是圍繞一小撮人在拯救,在表演,在擔當救世主的事情。不過這些都基于我看過的歐美影視作品(戰爭,末日等關于拯救世界電影)它更多的折射出歐米國家對待精英的態度,即大多數人的力量被淡化,突出精英的能力和成就。
我看了至少幾十部這種電影,我就發現主角就沒有一個普通人。然而拯救地球宣揚的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即大家一起合作,各就其位,借用一句歌詞,從來都沒有什么救世主。至于國產片個人英雄主義更多之類的話題,我也有新的理解,宣傳集體主義的影視作品,一定是站在人民這邊的。所以我認為我之前的答案不正確。應當是內藏集體主義的影視作品,其代表著無產階級,而內藏精英主義的影視作品,其代表著資產階級。
和哪個國家拍的,沒有關系。一直覺得歐美那種主角全能,全世界全指望主角一人那種太假。流浪地球這種主角沒有完成任務而其他人完成了的設定也只有我們能拍的出來。就拿這次疫情來說,米國人天天放飛自我是為啥,因為他們覺得會有一個英雄來救他們,這個英雄就是疫苗。而我們通過全民的防控,我們自己就可以救自己。
另外流浪地球里有飛船派和流浪派,我覺得歐美這種海洋文明的思維就是飛船派的思維。而帶著地球一起流浪,是典型的東方大陸文明思維。無所謂對錯,只是思維方式不同。所以看多了歐美那種思維的電影,突然看到東方思維的就會眼前一亮。記得以前看《黑鷹墜落》,片尾艾中士和犧牲的戰友告別的那段自言自語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那段獨白中對英雄理解和《流浪地球》中的對英雄的理解基本一致,也符合我們現實意義上的英雄?,F在想想我們的抗疫,真是感慨萬千。借艾中士的話:并不是人人都想當英雄,只是時勢造英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