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舉辦慶祝86版《西游記》開拍40周年活動。
劇組的30多位演職人員齊聚舞臺,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勾起了全國觀眾的回憶。
之后有一個讓人感動的環節,師徒四人合唱《敢問路在何方》,當熟悉的前奏響起,觀眾們紛紛淚目。
大家感懷的不止是流逝的歲月,還有那些為戲盡心盡力卻已離開的人們。
這些人中,就包括《西游記》的最大功臣——導演楊潔。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陌生的存在。
但事實上,若沒有她的堅守,就不會有這部承包了幾代人的童年的神劇問世,也不會有眾多演員的一夜翻紅。
她成就了很多人,唯獨虧欠了自己。
因為,為了拍攝《西游記》,特立獨行、心性耿直的她吃盡苦頭,受盡委屈。
一次次據理力爭后,她為人間留下了一分厚禮。
作為“中國第一女導演”,她的一生,勇敢而無畏,坦蕩而真實,不僅造就了影視傳奇,連她自己也活成了傳奇。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1981年11月,文藝部的組長會上,領導冷不丁地問時任央視戲劇節目導演的楊潔,“要是讓你把《西游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
楊潔立馬應承下來:“有錢就敢,為什么不敢!”
有人質疑,一個戲曲組的導演去拍電視劇,能搞出什么名堂?
她偏偏不信邪,立馬開始緊鑼密鼓地安排起來:看劇本、取景、選角……
拍攝時,為了找最美的自然背景,年近六旬的她和劇組人員跋山涉水,幾乎跑遍全國各地。
山川林地上遍布著她的足跡,廟宇洞窟里留下了她的身影。
也正是因為一心堅持實地取景,她風餐露宿,沒少受罪。
屋漏偏逢連夜雨。拍到一半時,又有巨大的難題毫無征兆地襲來,打了她一個措手不及。
有人偷偷向臺里匯報,說他們名義上在拍戲,實際上是游山玩水。臺里不明所以,直接叫停了拍攝,還中斷了資金支持。
為拍戲翻山越嶺,卻落得這般境遇,任誰心里都不好受。更要命的是,演員們吃飯都成了問題,楊潔只能自掏腰包。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劇組演員助力拉贊助,拍戲才得以繼續。
即便是條件如此艱苦,在審美上有著超前意識的她挑演員時一點也不馬虎。
不管是挑主角還是選配角,不僅要求符合人物身份,還要活靈活現。
此外,她對演員演戲也是高標準嚴要求。給演員畫走位路線后,哪怕只是走錯了一點,楊潔也要求重新拍。返工的次數多了,她便直接開罵。
一點一滴地摳細節,一絲一毫地磨演技,六年后,她終于“踏平坎坷成大道”,開創了電視劇超級火爆的盛世,甚至霸屏近四十年。
雖然一些題材被多次翻拍,但86版《西游記》依然是無數人心目中無法逾越的經典。
其實,只有信念堅定的人,才會勇于突破桎梏,才能不斷走向成功。
楊潔對藝術的熱愛足夠深,容不得半分瑕疵,一直堅持精益求精的態度,終于鑄就了永恒的佳作。
雖說西天取經的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難,拍戲的六年里又何嘗不是如此?
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中的歌詞一語中的,“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這也是楊潔拍戲過程的真實寫照,哪怕險象環生,她也不改初心。
溫賽特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跡。”
一個人的信念有多強,人生就有多么不同凡響。
信念就是力量,在這股力量的支撐下,奮勇前行的人才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說什么王權富貴,怕什么戒律清規”
在劇組里,楊潔是出了名的“楊大炮”,敢跟領導專家叫板,敢跟至親友人唱反調。
不少人疑惑,她緣何至此?
這還要從她的成長經歷說起。
她出生于英雄世家,從事革命工作的父親對她要求非常嚴格。
從識字時起,她就被要求閱讀革命書籍,不允許看小說。
但她總是趁著父親在埋頭工作時偷偷地翻看藏在抽屜里的小說,時間一長,她不僅從革命書籍中吸取了凜然正氣,也從小說中吸收了文藝氣息。
而一個人內心的樣貌,也會反映在現實生活中。
拍攝《西游記》時,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剛正的楊潔跟領導吵過、鬧過,引得很多人對她不滿。
作曲者許鏡清電子合聲了片頭曲《云宮迅音》,媒體領導和一些專家強烈反對,理由是太前衛、太洋氣。
楊潔給電視臺領導寫信,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們,“拍戲我說了算,等拍完你再否定不遲!”
這一番言詞義氣凜然,把對方懟得啞口無言。
對于這種強權干涉,她從來不妥協、不將就,雖然得罪了不少領導,卻也保住了那些猶如神來之筆的配樂。
按照楊潔第二任丈夫王崇秋的話來說,她骨子里就是“孫悟空”,正直感十足,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
也正是因為此,敢作敢為的楊潔,得到了讓人羨慕的愛情。
她與王崇秋相處默契,可她比他大14歲。在那個年代,他們的關系很難被人接受。
她絲毫不理會任何風言風語,完全跳脫于世俗的框架之外,和王崇秋走到了一起。
事實證明,她是對的。
因為,自始至終,偏見是別人的,幸福是自己的。
在拍攝《西游記》中,唯一的攝影師就是王崇秋,他任勞任怨,極其用心。
工作中,他們是同甘共苦的同事;生活中,他們是相互扶持的親人。
一些好事之人當初還揚言看他們的笑話,不曾想他們相依相伴了四十多年,恩愛如初。
退休后,兩個人在京郊生活。楊潔早些年拍戲時太過勞累,落下了一身病,需要人服侍,王崇秋寸步不離。
可人世間,離別總是那么猝不及防。
楊潔臨終前,已至古稀之年的王崇秋悲傷至極,嚎啕大哭。
于楊潔而言,與他牽手近半個世紀,有過無盡的深情和浪漫,此生已是圓滿。
她親自填詞的歌曲《女兒情》中有句歌詞,“說什么王權富貴,怕什么戒律清規”,這也是她面對愛情的態度。
楊潔不追名利,不畏強權,拍出了理想的作品;不懼非議,不屈輿論,主宰了自己的婚姻。
季羨林說,“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真實。”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遵從內心的真實想法,掙脫束縛,打破偏見,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也愛己所愛,行己所行,便能活得恣意瀟灑。
“掌聲是演員的,我是孤獨的”
《西游記》播出后,舉國轟動,火爆程度遠超想象,還創造了收視神話。
按照常理來說,她應該高興才對。但她后來卻吐露,《西游記》是她心中無法抹滅的痛,她寧愿這部戲沒有成功。
原來,新加坡邀請劇組成員去演出,楊潔申請組建了“出國演出組”,并認真排練。
誰知道沒過多久,三位主演同時請假走穴,楊潔得知后,嚴厲地批評了他們。
幾位主演已是如日中天的大腕兒,正受到國人的狂熱吹捧,怎會甘心受人指點?
滿腹怨氣的他們私下向臺長告狀,并撂下“狠話”,楊潔要去新加坡,他們仨誰也不去了。
曾與耿直的楊潔結過怨的臺長對此深信不疑,二話不說就解散了劇組,撤掉了她。
自此,曾經常到楊潔家改善伙食的人再也不去了,曾與她相交甚密的人越來越與之疏離。她完全被孤立了。
從門庭若市到無人問津,她也看透了人情冷暖。
而她作為現實中的“取經人”,不圖名、不圖利,只是為了實現心中的藝術理想。
這般淡泊之人,自然是不能接受演員們為名利而折腰的做派。
在一次采訪中,她仍然對此事耿耿于懷,“節目在外面熱播,演員在外面鮮花掌聲,我一個人是孤獨的。”
若干年后,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及這些往事時,她的字字句句里依然是掩不住的心寒。
也因此,她十年不愿再看這部耗費了自己6年心血的電視劇。只要一看到,就會立馬換臺。
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事,不愿再提起。消逝的歲月也帶不走,那些無法釋懷的嘆息。
再后來,她拍攝了《朱元璋》、《司馬遷》等歷史劇,但都沒有《西游記》的知名度高。
為什么《西游記》能火這么多年呢?
楊潔給出了答案:
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沒有為獎狀,那個時候也沒有什么獎狀。
我們6年拍了25集……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造。
事實也是如此。她對重重困難淡然視之,對毀譽名利置之度外,璀璨銀發和非凡氣魄一齊閃光。
有人說,“一個人對待名利的態度,決定著他的人生高度。”
楊潔始終忠于自己,愛憎分明,沒有在名利場中迷失,縱然承受了太多本不該承受的孤獨,卻也不曾后悔過。
一部《西游記》樹立起一座影視劇的豐碑,她也用生命譜寫了恒久的贊歌。
在一次節目中,主持人問楊潔:“您覺得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實在的?”
楊潔脫口而出:“真實,一個人要活得真實。”
她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因為對理想的極致追求,她不向困難低頭;
因為對藝術的無比執著,她不向不公彎腰;
因為對幸福的真正向往,她不向世俗屈服。
人這一輩子,質本潔來,理應還潔去。她做到了。
人如其名,她潔身一夢,踏云而歸,留得絕唱,可慰世人心。
如今,縱是與我們西天萬里遙,但藝術不朽,她的風骨亦不朽。
當年明月曾在書中引用了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追夢路上,哪怕是荊棘密布,哪怕是坎坷叢生,也要有敢說敢做的底氣、敢愛敢恨的志氣、敢怒敢言的勇氣。
愿你這一生,都能依心而行,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