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這次頒獎典禮一共頒出了19個電影常規獎項,其中最大贏家是《梅艷芳》,一共斬獲五個獎項,包括最佳新演員(王丹妮)、最佳女配角(廖子妤)、最佳服裝造型、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視覺效果。
該結果一公布,立即引來全網一片唏噓。不少網友覺得,這部電影明明挺爛,憑什么獲這么多個獎?這些獎項到底是因為電影而頒的,還是完全是沖著“梅艷芳”三個字而頒的?
甚至有人辛辣吐槽:“干脆所有獎都頒給《梅艷芳》算了,片子拍得多爛心里沒點數么,真的是硬捧爛片啊……”
這屆金像獎一共有70余部電影參加競逐,其中20部電影獲得提名;《梅艷芳》獲得了19個獎項中的13項提名,僅次于《智齒》的14項提名。
而最終獲獎結果,《梅艷芳》收獲最多(5項),其次是《智齒》和《怒火·重案》,各獲獎4項。而其他電影,像被提名12項的《濁水漂流》,還有內地觀眾熟悉的《長津湖》《奪冠》以及《拆彈專家2》等影片,都顆粒無收。
好電影陪跑,“爛片”卻賺得盆滿缽滿,這怎能不教人憤憤不平呢!
那么,《梅艷芳》這部電影究竟怎么樣呢?真的有網友說的那樣爛嗎?
《梅艷芳》在豆瓣上的評分是6.9分,幾乎是所有提名電影中得分最低的了。有人還說,這6.9分還是在摻雜了很多對梅艷芳的主觀情感因素的情況下,若單純對電影的真實評價,那可能就不是6字頭,而是4字頭了。
看看獲贊最高的影評都是怎么說的吧。有的說:好像什么都講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沒講;有的說,請不要一邊懷念梅姑,一邊用這樣粗制濫造的傳記片消費梅姑;甚至還有人說,這樣的電影還不如重映梅艷芳的告別演唱會……
看來,大部分人確實都覺得這部電影拍得不咋的。可為什么它能拿一大堆獎呢?
有人說是香港人實在太愛梅艷芳了,畢竟是“香港的女兒”,且梅艷芳也代表了曾經港片和港樂的黃金年代。現在港片和港樂都早已日薄西山,他們之所以把一堆獎項頒給《梅艷芳》,或許就代表著一種對那個年代的懷念吧。
梅艷芳是一個獨一無二、極難刻畫的人物,她能唱能演,舞臺百變,才華橫溢;她嫵媚妖嬈,又豪爽剛烈;她自由前衛,又傳統端正……
本是一個百無禁忌的女性,在拍攝時卻因為各種原因只能處處設限。比如她的情感對象,她眾多的明星好友,她的徒弟后輩……大多數重要的人,都未能在電影中出場。
就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來說,她本是個模特,第一次演戲,就碰上了這樣高難度的角色,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以一個新人的標準來看,她表現還是可以的,尤其演年輕時的梅艷芳,抓住了梅艷芳倔強敢拼的個性精髓,形象上也有幾分神似。但到成熟后的梅艷芳,王丹妮就開始有點拿捏不住了。
總的來說,王丹妮拿個最佳新演員獎基本算馬馬虎虎。其他四個獎項,則完全不知什么標準,反正就那樣,并不見得比提名中其他競爭者突出。
最讓觀眾失望不滿的,是作為梅姑摯友的哥哥張國榮這一角色。演員劉俊謙,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都跟張國榮天差地別,演技拉胯,還原度幾乎為零。如果用化名出鏡的話,估計大部分觀眾都不知道他在飾演張國榮。
整部電影最感人的部分,大概就是梅艷芳和張國榮那些原始剪輯畫面了,以及穿插于影片的那些經典旋律吧……但這樣說的話,電影的意義何在?真的還不如重映一次告別演唱會更感人!
話說回來,不管這部電影有多少值得吐槽的地方,要說到票房的話,那大家又只能閉嘴了。去年的香港華語電影票房榜上,《梅艷芳》以6000多萬居于遙遙領先的冠軍位置,第二名還不到它的一半,第5-10名的票房加起來,才有《梅艷芳》這么多。
一方面是褒貶不一的口碑,另一方面是斷層碾壓的商業票房,這怎么跟周杰倫發新專輯似的——即使作品評價兩極分化,但只要沖著“周杰倫”這三個字,銷量就無人能敵,《最偉大的作品》新專輯已經賣到了瘋狂的1.8億。
而《梅艷芳》也是如此——電影再爛也不影響票房大賣,因為觀眾都是沖著“梅艷芳”三個字去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消費”與“致敬”的區別。用心拍好片,最大限度還原梅姑的生命歷程與精神風貌,這是致敬;拍爛片割韭菜,靠情懷吸引梅姑粉絲,這就是消費。
因為華語樂壇的沒落,所以十年前就被指“江郎才盡”的周杰倫,如今依然屹立流行之巔;也是因為香港電影的沒落,所以一部槽點滿滿的《梅艷芳》,依然占得票房榜首……這就是,越是蕭條落寞的年代,人們越容易為情懷去買賬;而在百花齊放的燦爛年代,作品本身才是唯一的出路。
不只是票房上獲得極大成功,如今在獎項上又大獲全勝!看來情懷真的是萬能的啊,除了大眾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