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通過了一項新的槍支安全法案。
目的是為了限制21歲以下青少年購買槍支,防止學(xué)校發(fā)生大規(guī)模槍擊事件。
同時,還為加強學(xué)校安全,以及兒童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服務(wù)等措施提供資金。
之所以推行這樣的法案,是因為美國青少年槍擊案頻發(fā)。
據(jù)報道,槍擊犯罪已超過車禍、毒品和癌癥,成為美國青少年第一大死因。
當然,也有反對者認為,此舉治標不治本。
只能表面上降低槍擊案,卻不能真正遏制青少年暴力犯罪。
電影《大象》
在中國臺灣,曾經(jīng)也有一段秩序混亂的時期,爆發(fā)了許多青少年暴力事件。
最近,一部30年前的老電影在臺灣地區(qū)重映,掀起了不小的討論。
它講述的正是那段時期黑幫少年的殘酷青春故事。
不過,它的內(nèi)涵并不僅僅限于對暴力的展示。
也是對產(chǎn)生這類悲劇的社會根源,發(fā)起深深的拷問與反思。
《少年吔,安啦!》
提起黑幫片,人們總會想起香港黑幫片。
實際上,臺灣黑幫片也非常有自己的風(fēng)格特點。
與港式黑幫片最大的不同在于,臺灣黑幫片非常注重寫實。
常常會采用一些遠景來拍攝打斗和槍戰(zhàn)戲。
冷靜而遠觀的視角,非但沒有減弱影像的震撼效果,反而給人一種真實的生活質(zhì)感。
而在眾多的臺灣黑幫片中,《少年吔,安啦!》絕對算得上祖師爺級的作品。
這是一部傳奇又神秘的電影。
1992年,它上映僅兩天,便遭到抵制被撤。
盡管如此,還是取得了約七百多萬臺幣(約160萬人民幣)。
多年來,這部電影只有粗糙渣畫質(zhì)版本,卻擋不住無數(shù)影迷的熱情。
它被票選為「影迷許愿修復(fù)清單」之首,可見影迷對于這部作品的喜愛與推崇。
最近,這部電影的4K修復(fù)版,成功在中國臺灣重映。
修復(fù)版比起之前的畫面質(zhì)量,有了很大改觀。
與30年前不同的是,這次重映大受歡迎,票房喜人。
擔任本片監(jiān)制的,是大師級導(dǎo)演侯孝賢。
他在片中也親自獻唱了兩首歌曲。
受本片啟發(fā),他在四年后拍出了享譽戛納的《南國再見,南國》。
此外,影片中還有不少大咖的客串。
「音樂教父」羅大佑、「金馬獎最佳配樂」林強就在其中活蹦亂跳。
伍佰演唱的同名插曲,則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這首歌讓當時還籍籍無名的他一炮而紅。
同年,伍佰推出了自己第一張個人專輯。
在媒體介紹中,都是用了「電影《少年吔,安啦!》主題曲主唱」的稱號。
此外,兩位本色出演的主角也頗為傳奇。
為本片平添了神秘的宿命感。
電影上映后第二年,主演之一的譚志剛便因車禍喪命。
那年他剛滿18歲,童星出道不過第六年。
他留下的另一個經(jīng)典形象,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里的小馬。
有人說,如果他沒去世,如今可能會和張震一樣紅。
更讓人唏噓感嘆的,是另一名主演,顏正國。
被譽為亞洲天才童星的他,拍完本片便鋃鐺入獄。
斷送了大好星途。
另外,本片是臺灣地區(qū)唯一使用真槍+空包彈拍攝的電影。
尺度之大,內(nèi)容之生猛,在華語電影中難得一見。
整個故事,聚焦的是兩位不良少年。
阿兜(譚志剛飾)與阿國(顏正國飾),是兩個麻煩纏身的小鎮(zhèn)青年。
他們整日無所事事,流連于臺球廳及卡拉OK,成為橫行當?shù)氐男』旎臁?/p>
阿國(左)與阿兜(右)
分明還是稚氣未脫的國中生。
卻一出場,便齜出了自己的獠牙。
打架落了下風(fēng),就直接用酒瓶子燒了人家的店鋪。
還會趁著月色,提著西瓜刀找上仇家。
無視不遠處駛來的警車,一通揮舞。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從燃燒瓶,到西瓜刀,少年手中的兇器不斷地變化升級。
直到獲得了一把槍,才終于讓自己擁有了某種「安全感」。
殊不知,也將自己推入了黑暗的泥沼。
這把槍,來自一個刺滿文身的男人,捷哥(高捷飾)。
他立志要把黑道當事業(yè)來做,在幫派里小有名氣。
可惜,幫派里出了內(nèi)鬼。
結(jié)拜的大哥被殺了,他自己也受了傷。
在捷哥身上,阿兜和阿國感受到了江湖義氣。
看著他在老大靈前祭慰。
對天鳴槍,誓言報仇。
他做事果斷。
查清了內(nèi)鬼的行蹤,立馬帶上兩個少年踏上了復(fù)仇之路。
他沖進酒席,當著眾人的面一槍打死了內(nèi)鬼。
隨后從容撤離。
由于擔心仇家的報復(fù),捷哥只能躲在臺北暫避風(fēng)頭。
短暫的相處并沒有教會阿兜和阿國太多江湖法則。
但,他們有了槍。
一次,阿兜遭到混混的毆打。
情急之下,阿國掏出槍傷了小混混。
二人驚覺,殺人的武器,可以用來保護自己。
這是社會教給他們的第一個道理。
「有槍講話才大聲」
有了保護自己的實力,他們便可以安心找尋自己想要的東西。
片名中,「安啦」是一句臺語口頭禪,是一句安慰:
「沒事的,放輕松」
但在本片中,還有另一層意思。
安,是毒品「安非他命」的安。
就連本片的英文名Dust of angels,也是一種致幻劑的名稱。
90年代初,正值臺灣地區(qū)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政府廢除了報禁和黨禁,經(jīng)濟開始騰飛。
快速的變化也帶來了犯罪與貪婪。
因此,當阿兜與阿國卷入幫派斗爭,毒品成了他們新的玩具。
靠著一把手槍,他們予取予求。
在繳獲一包安非他命粉后,他們恣意地品嘗,儼然毒梟驗貨的姿態(tài)。
但,他們畢竟還是兩個沒滿18歲的孩子。
喜怒與愛恨分明地寫在稚氣未脫的臉上。
那把槍,讓他們愈發(fā)放縱與沖動。
為了與捷哥會合,他們來到臺北。
燈紅酒綠的街道令他們無所適從。
夜店的臺球桌,讓他們找到了熟悉的安全感。
然而,即使在小小的一方桌子上,也要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阿國遭到了對手嘲諷。
「大人打球,小孩子玩球。」
阿國氣不過,他最煩被當作小毛孩。
直接掏出槍,對著天花板來了一槍。
絲毫不顧及自己只是個無依無靠的異鄉(xiāng)客。
由于出言不遜,他們又遭到一群出租車司機的圍堵。
阿國毫不畏懼,高聲對罵起來。
抬手就是一槍。
「恁爸送你上山頭」
這句蕩氣回腸的叫罵,成為影史的驚鴻一瞥。
他們在臺北孤苦伶仃,投宿西門町的一間旅館。
好不容易聯(lián)系上捷哥,便迫不及待地報上了自己的賓館門牌號。
可等來的,卻是悲劇的結(jié)局。
敵方幫派先一步抵達,爆發(fā)了火拼。
第二天,阿國被發(fā)現(xiàn)死在了河邊。
至死仍緊握著手中的槍。
他的日記本上只記錄到離開家鄉(xiāng)的那天。
寄宿門下的大姐想要將他趕走。
唯一的好友阿兜也要去美國了,留下他一個人。
在子彈射穿他胸膛之前,世界便已將他拋棄。
當年,《少年吔,安啦!》由于尺度過大,遭到批評。
媒體與觀眾指責本片充斥著粗口、暴力與毒品,擔心影片會誘導(dǎo)青少年犯罪。
熱映兩天便被緊急撤檔。
不僅如此,在電影之外,演員本身也陷入輿論旋渦。
此人便是扮演阿國的顏正國。
在出演本片之前,他因《好小子》系列紅遍亞洲,被譽為天才童星。
然而,電影還未上映,他就因毒品槍炮等前科進入少年觀護所管束。
后來更是因犯下綁架勒索罪,被判入獄17年。
他從來沒在電影院看過自己演的這部電影,直到這次重映。
不過,全片看下來,其實能發(fā)現(xiàn):
電影雖然尺度極大,但主題并非是對暴力進行宣揚。
而是力圖真實地呈現(xiàn)當時中國臺灣激烈的社會矛盾。
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影響下,青少年暴力問題已經(jīng)變得不可忽視。
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實際反映的是人心糜爛與價值觀念的變遷。
以及,上一代人對于子女教育的疏忽與冷漠。
兩個不良少年,并非天生要走上暴力之道。
他們的身世都極為可憐。
阿兜生在一個破裂的家庭。
母親早已遠去美國發(fā)展,丟下父子二人在鄉(xiāng)下。
等到在美國安穩(wěn)落腳,就一直想把阿兜接走。
然而,父親迂腐自私,不準他離開自己。
聽說母親要來接兒子,氣得直扇阿兜巴掌。
「你們就把我一個人丟在這兒不管了?」
父親也只有對阿兜敢打罵,對外則無比懦弱。
而且還經(jīng)常喝酒誤事。
結(jié)果遭到狐朋狗友誆騙,欠下了60萬元。
家中經(jīng)常遭各路「英雄好漢」上門催債,讓阿兜怒火沖天。
阿國的身世則更加悲慘。
他的父母早早雙亡,年紀小小一直投靠大姐門下。
姐夫心地善良,卻脾氣暴躁。
常常對他拳打腳踢,毫不顧忌他的自尊。
他勸阿國去投靠三姐學(xué)些本事,不要整天游手好閑。
實則是想將他掃地出門。
這是兩個同樣在自卑下生長的少年,被困在腳下的土地。
荷爾蒙讓他們不斷掙扎,屢屢犯罪。
他們從小缺乏關(guān)愛,受盡欺辱;又缺乏管教,整日在社會上沾染惡習(xí)。
他們渴望反抗不公,卻始終無能為力。
最終,只能訴諸于暴力。
無論有沒有槍,他們的悲劇都早已寫定。
他們身處幫派斗爭的旋渦中,卻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么。
在他們心里,兄弟情義大過天。
因為自己受欺負,兄弟會幫忙出頭,而家人卻絲毫不關(guān)心。
他們一直在社會上橫沖直撞,用魚死網(wǎng)破的莽勁與世界作對。
少年們想不通的事情還有很多。
為什么債主敲詐了60萬,卻能耀武揚威。
即使進來派出所,也能找來議員求情,全身而退。
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城巴捷運不斷翻新。
資本與官僚沆瀣一氣,特權(quán)階級作威作福。
阿兜是幸運的,他有選擇的機會,可以離開這里,遠渡美國。
而阿國,他困局一隅的宿命早已寫定。
這正是三十年前小鎮(zhèn)青年的無奈。
影片里有一幕讓魚叔為之動容。
阿國扯住兩個衣角舉到頭頂,像生出一雙翅膀。
迎著風(fēng),奮力地想要攀到最高處。
可是風(fēng)太大,他無法自由地飛翔。
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無數(shù)個卑微的小鎮(zhèn)少年。
在小鎮(zhèn),有人做題,有人做夢。
有人被社會遺落,也有人誤入歧途。
他們都曾年少輕狂,想要出人頭地,只可惜,社會留給他們的空間并不寬裕。
正如導(dǎo)演徐小明曾說:
年輕人就像發(fā)射出去的子彈一般,強勁有力且發(fā)火發(fā)熱,可惜光芒短暫。
邊緣少年的行為是火爆的、叛逆的。
但,本片的拍攝手法卻有意淡化了這種沖動與激情。
絕大多數(shù)鏡頭都是靜止的中遠景,透著一股清冷疏離的距離感。
一方面,影片對于少年重情重義的憤怒,報以肯定。
另一方面,又對他們最終只能訴諸于槍械暴力,而感到悲鳴。
它想提醒觀眾,關(guān)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同時,更應(yīng)該反思隱藏在背后的一系列難以調(diào)和的社會矛盾。
這也是為什么,這部當年深受爭議的電影如今卻成了經(jīng)典,并得到修復(fù)并重映的機會。
電影之外,當年的少年演員顏正國,也沒能領(lǐng)會到這層深意。
他和片中的角色一樣,走入迷途,自毀前程。
他坦承,當年因為太紅,在學(xué)校里反而遭到霸凌,然后慢慢就不讀書了,整日在外面混。
侯孝賢導(dǎo)演一直希望把他拉回正規(guī),邀請他拍片,但要他保證不要繼續(xù)在外游蕩。
可惜,他辜負了導(dǎo)演一片心意,反而變本加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直到30年后的今天,他才有機會在電影院,首次觀看這部自己主演的電影。
回頭感慨,直道自己如夢初醒。
如果當初沒有自暴自棄,他的星途或許又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