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四大名著,養活了多少電視人。作為我國古典小說的經典代表,四大名著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并且風靡全國。央視拍攝的四大名著,都堪稱經典,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憶。但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莫過于86版的西游記,即使是現在,有的電視臺依舊不厭其煩的重復播放。
《西游記》的改編最早源于1927年,是以蜘蛛精的故事為背景的電影《盤絲洞》。后來又經過了不斷改變,直到出現劃時代的作品——86版《西游記》。近幾年來,西游電影依舊是熱門題材,而開創這一熱度的則是周星馳,他參與拍攝的《大話西游》,讓人們第一次知道,原來《西游記》也能這么無厘頭。
只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可周星馳的孫悟空,有的人認為他的動作不雅,有的人認為他在褻瀆藝術,還有人認為導演在胡說亂編,應該向全國人民謝罪。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負面觀點,最大的原因還是周星馳電影中的一個動作。
在《大話西游》的結尾,周星馳扮演的孫悟空橫擋著金箍棒走在街頭,這個動作被六小齡童看到后非常不滿。他聲稱孫悟空是不會橫擔著金箍棒的,橫擔著金箍棒就不是美猴王,而是二流子。那么原著中的孫悟空,究竟有沒有橫擔著金箍棒呢?
翻開《西游記》的原著,不難看出書中經常出現孫悟空橫擔鐵棒的情節。在第二十七章《尸魔三戲唐三藏》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好猴王,他在那馬前,橫擔著棒,剖開山路,上了高崖,看不盡:峰巖重疊,澗壑灣環。
同樣在原文的第三十六章《心猿正處諸緣伏》中也有孫悟空橫擔著金箍棒的情節:
好大圣,橫擔了鐵棒,領定了唐僧,剖開了山路,一直前進。
由此可見在原著中孫悟空就經常橫擔著棒子,那么為什么六老師要抓著周星馳不放,經常在公共場合諷刺周星馳呢?實際上六老師重點并不在于孫悟空是否橫擔著金箍棒,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有沒有“猴相”。
眾所周知,六小齡童出身猴戲世家,父親祖父都是南派猴戲的大師,而六小齡童從小就接受了猴戲的教育,精通猿猴的動作和走路姿勢。因此他對許多改編《西游記》提出異議,實際上都是對劇中孫悟空的扮相和動作表達不滿。
猴子不化妝,猴子走路失去了神韻,猴子甚至開始橫擔著金箍棒,沒有了一絲“猴相”,那還算是孫悟空嗎?因此六老師雖然表面上是針對孫悟空能不能橫擔金箍棒發表觀點,實際上則是在給觀眾們傳達一個潛臺詞,那就是“孫悟空只有一個正確的藝術形象,其余的都屬于胡編亂改”。
實際上《西游記》的故事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流傳,直到明朝才被編寫成小說。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都算不上真正的正統。而在吳承恩之后,續寫改編《西游記》的更是數不勝數,就連經典的86版《西游記》和原著相比,也有許多改編之處。
實際上改編并非不可以,文化傳承的本質就是推陳出新,只有把越來越多新的東西,大眾喜聞樂見的元素加入其中,傳統文化才會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傳統文化才能夠在當下傳播。如果一直固守己見,故步自封,那么傳統遲早會被拋棄,成為鮮有人愛的“老古董”。
再者說,《西游記》作為沒有版權的著作,幾乎每個人都有權力去改編,只要不是惡意改編,就都有資格。況且周星馳演繹的孫悟空確實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這也不正好說明了周星馳版的孫悟空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正是如此,在近幾年來,有西游題材的電影才會如同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其中更不乏向周星馳致敬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