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觀影感:除了生亡其余皆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伴隨著這首離別之歌,讓人逐漸進入影片帶來的沉浸式近距離接觸人們駕鶴西去之后的那些后事流程。
本部影片中,運用小單元情節的故事,分別詮釋了友情,愛情,親情講述生老病亡,讓我們探討中國人正視去世、尊重逝者、珍惜生活的積極意義。
一直以來,我本人都十分忌諱那個字,所以,在我的文字里和話語中,我總是將那個字用【亡、走、沒等字眼】來代替。我想,這更多的是自己內心里對這一件事的恐懼和逃避,這也是人之常情吧,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忌諱。下面,就本部影片,有些個拙劣的感受揮發。
說起看這部電影的緣由,乃是多日前朋友聊天說晚上看了這部電影,然后看哭了。遂,引起我的好奇,我還在納悶,為什么影片名字叫人生大事,帶著好奇,趁著今日傍晚,開始觀影。
至于影片的情節,相信其他的寫手已經敘述過,網上也很多,再次我不過多贅述。主要著重的敘述下本部影片帶給我個人的感受吧。
在中國人的思想里,逝者為大,更有事走如生的傳統,好比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修建的地宮陵寢,就是保持生前的權利和威風,在走后的規格也要講究,甚至葬禮辦的比生前的排場還要大。所以呢,古時候就要婚喪嫁娶的禮樂之風,在人去世后要告別,追悼,擺席等等一些具有儀式感的事情,來完成亡人一生的最后路。也正因為如此,在國人的觀念里,對于去世,都是忌諱不提的,尤其是大人,因為顧慮較多,所以對于駕鶴西去有很多的恐懼。
電影里莫三妹爸爸講的一段話其實很有意義,他說,其實咱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像一本書一樣,最終都是翻到最后一頁,只不過有的人翻頁慢一些,謹慎一些,有的人翻頁快一些罷了。人的一生,有的人會劃上一個句號,有的人呢只能劃上省略號。但是呢,不管人們愿意與否,都不耽誤大自然的規律。因為生老病走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就算是天地日月也有地老天荒的那一天。從科學辯證角度來講,有生即有亡,此乃天道!
我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有,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一些身邊的熟悉的人(昔日好友,前同事,同學父母,村里的鄰居)在逐漸的離開。故人如秋風卷落葉,日漸凋零。還有一個情況,基本上是這樣,家里孩子們結婚后,通常是老人老一個,然后家里有了孫輩,一直都是如此的,這其實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世界上哪有長生不老的道理呢?
死亡是讓人心生懼意的,我們總以為還有明天,總是避諱跟身邊人聊起這個話題。避諱死亡的文化使得我們難以面對人生無常,也難以和逝去的親人好好告別。我們常常覺得以后還有機會,下個假期再回家跟父母團聚,下次周末才去邀約好友約會,可是,事實是我們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更先到來。所以,一定要抓緊時間,凡事要趁早!
我記得很清楚,在很小的時候就思考關于故去的事情,因為始終猜不透,感受不到世界上自己離開后是什么感覺,甚至想的愣神,然后問母親。恰好小時候家里經常停電,那晚也是停電,還是點的蠟燭。在蠟燭搖曳的身影中,媽媽回答我了一句話,至今記憶尤深,然后也從側面解答了我這個問題。媽媽當時說【人走如燈滅】,言罷,吹滅了蠟燭。剎那間,黑暗充斥了房間,我的眼前。這一切,就好像從來沒有過蠟燭一樣。從那刻起,我也有了大概的印象。是的,人這一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就跟那晚的蠟燭一樣,不管點著的是如何的發出光亮,但是當被別人吹滅或者自己燃盡熄滅的時候,一切也都消失不見了,燈滅意味著消失!好像來過,又好像沒來過一樣!
我看書中說,人的死亡真正意義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宣告死亡的那一刻;第二階段是下葬的那一刻;第三階段是最后一個活著的人對你的遺忘,直到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記得你,記得你來過,這才是真正的死亡,其實跟熄滅的蠟燭現象不謀而合!所以,基于此,對于去世,你還有恐懼嗎?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正視去世,積極面對離開才能倒逼自己更好的享受生活!我十分欣賞農村人的樂觀主義精神,相對而言,農村人要比城市人過的更從容和灑脫。這份從容和灑脫跟物質無關,跟身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農村人常說,【唉,走一步看一步吧,活著就說活著的事,真要是掛了那就埋了便是】。大家看,這就是農村人的豁達之處,這并不是農村人有多高的文化和見識,而是他對于亡故的認知,正因為正面面對,所以不害怕,不害怕離開,也就多了很多從容嘛。
“人呢,總歸要有一走,什么名呀利呀都是過眼煙云。
人生除了生與走之外,均無大事。”
所以,汝還有【何事驚慌】的嘛???
森林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晚上11:43于北京市大興區高米店北
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