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好與壞,有各種各樣的評判標準。
口碑、評分、獎項、國際國內電影史的地位等等,但不論是哪種電影,主創在背后的付出,一定是與其好壞成正比的。
差的電影,莫說是背后故事,就連簡單的幾段花絮,都會透著一種敷衍潦草的尷尬,而好的電影,其幕后的故事,即便是一小段,也能讓我們挖掘到不少的驚喜。
華語電影史上,人人都知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卻鮮有人注意到另一部非常偉大,陳凱歌也曾參演的電影。
它叫《末代皇帝》。
講述的是大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跌宕起伏,孤苦一生的故事。
沒有仔細了解過的人,對溥儀的認識并不深刻,但一定都聽過他身上的幾個故事,比如,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自己妃子“休夫”的皇帝;比如,他是唯一一個回家還得買門票的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特別而偉大的藝術作品,比較可惜的是,它不是國內獨資的作品,而是中外合拍的。
那么,主創團隊到底都付出了多少,才成就了這么一部作品呢?
01、籌備2年有余,投資2500萬美元
1964年,群眾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自傳小說,叫《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由愛新覺羅·溥儀執筆,記錄的是末代皇帝溥儀自己的一生,是他的回憶錄,也是他的個人自省書。
20年后,《我的前半生》被李翰祥、貝托魯奇兩位著名導演看上。
兩人對于改編溥儀的故事,躍躍欲試。
奈何李翰祥慢了一步。
貝托魯奇拿到了《我的前半生》的改編版權后,開始馬不停蹄地展開籌備工作。
作為一個歪果仁,對著中國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十分著迷,對溥儀的故事,更是興致濃郁。
為了把這個承載著東方文化氣質的故事講好,他不僅將《我的前半生》讀的熟透了,還把溥儀外文老師莊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黃昏》也琢磨的一清二楚。
而且,為了減少投資方的干預,他的制片人單獨想了法子,募集了2500萬美元,作為這部電影的啟動資金。
放到現在的大環境下,隨便一部電影都號稱是十幾億的大制作,這2500萬美元,的確算不得什么。
可那是1984年。
舉個例子給大家參照一下,1982年,楊潔導演拍攝《西游記》,作為主演的六小齡童,千辛萬苦出演,片酬也不過是40元/集。
劇組一開始僅拿到了300萬元的電視投資,在之后的拍攝里,一個“窮”字,貫穿了整部劇的拍攝全程。
又比如,1984年,王扶林導演執導《紅樓夢》的拍攝,主演歐陽奮強(賈寶玉)的片酬只有80元/集,對手演員陳曉旭只有60元/集,至于其他的年輕演員,則大多是40—50元/集不等。
有了這個參照,2500萬美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數目,大家也就都有數了。
這些錢,都花在了哪兒?
有花在人身上的(后邊小兮會說),自然也有花在道具以及其他東西上的。
為了拍好電影,他早早地進行角色海選,費時費力,才選定了合適的演員,對于劇本角色的打磨,他也沒有絲毫懈怠。
對于還原真實歷史,貝托魯奇對溥儀的身邊人對他們進行了大量的采訪,了解了不少有關于溥儀的事,又結合著溥儀的老師莊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這才確認好了劇本,并通過了劇本的審核立項。
此外,在人物的服裝、電影的道具、布景、禮儀文化等,他更是十分考究,不帶一絲偏頗,力求以最中肯,中立的姿態和視角,詮釋一個中國末代皇帝的一生。
電影里,有大量臨時演員需要戴上假發,他讓人空運1996斤頭發過來,并對剃發的群眾演員做出相應的補償;
劇情需要運用古董級老爺車,他從國外找了20輛老爺車,先拆開,空運過來后再組裝,可惜,組裝后,發動機不好使了,只能依靠人力拉拽往前跑了;
無法復原偽滿皇宮,整個劇組只能飛回意大利的攝影棚拍攝;
就是服裝,也極其精致。
慈禧太后身上的那套衣服上的刺繡,就是由蠟雕刻,然后鑄鋁鍍金而成,重達50磅,演員演過這么一場戲后,直接累倒了。
……
不論從人,還是到景,亦或者到其他的種種細節,貝托魯奇都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耐性,他用盡全力打造了一個屬于溥儀的影視故事。
但《末代皇帝》的拍攝,遠不止于此。
02、梁家輝拒演,主創全員大咖
經過了2年的籌備,1986年,貝托魯奇帶著300位主創成員,走進了那座巍巍皇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北京故宮。
這300人里,包括了150名中國人,100名意大利人,20名英國人以及30名翻譯。
《末代皇帝》正式開機,劇組真正燒錢的時候到了。
貝托魯奇請來了強大的顧問團,包括幫溥儀執筆的李文達,溥儀的弟弟溥杰、溥儀的小舅子,即皇后婉容的弟弟、溥儀的堂侄等,
至于演員,早在開機前幾個月,貝托魯奇就開始展開全球選角。
溥儀不是普通人。
他一生跌宕,曾是帝王,一朝跌落,成了旁人侵犯我國土的傀儡,后又成了需要接受改造的戰犯,最后,成了一位平民。
可不論怎么變,他身上獨有的貴族氣質,都是普通演員難以演繹的。
所以,一開始貝托魯奇的視線,就落在了梁家輝和尊龍之間。
梁家輝是當時香港的頂流,曾成功塑造過咸豐皇帝這個角色。
可惜,因李翰祥對梁家輝有知遇之恩,偏偏李翰祥心心念念的項目,被貝托魯奇早一步拿下了,梁家輝若去演,實在是不好面對李翰祥,拒演了。
至于尊龍,他是貝托魯奇第一個試鏡的。
彼時的尊龍憑借著《龍年》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帥的黑幫老大”,又曾被譽為“亞洲第一美男”。
除了那張360度無死角,又帥又欲的臉之外,他身上的貴族紳士氣質,更是旁人沒有的。
貝托魯奇第一眼便看上了他。
但每一個追求完美的導演,想必都會對自己故事的角色,有不一樣的期待,尊龍很好,但畢竟是第一個來的,也許,下一個更合適呢?
帶著這樣的想法,貝托魯奇毫不客氣地將他晾著,自己再選選。
兜了一圈,仍是只對尊龍有感覺。
溥儀的兩位妃子人選倒是簡單。
1979年,陳沖與唐國強、劉曉慶共同主演電影《小花》爆紅,第二年,她憑著“小花”拿下第3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的獎座,隨后出國留學。
沉寂不久,一部《大班》讓她重新走到了觀眾的視線里。
雖然《大班》讓她飽受爭議,但卻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末代皇帝》看到了她在國際上的價值,并向她拋來了橄欖枝,末代皇后婉容的人選,就算是定了。
陳沖進組后,曾因為與溥儀的那段洞房戲被誤解開了上衣,尺度過大,差點罷演,還是在導演保證不會采用那段鏡頭的情況下才勉強繼續拍攝的。
接著就該選一位大膽叛逆的末代皇妃文繡了。
文繡選誰?
劇組沒有糾結太多,副導演寧瀛看中了前兩年才在黃蜀芹導演的《青春萬歲》里出演女主的鄔君梅。
寧瀛讓她去試鏡,鄔君梅不接茬,直言:確定是我演了,再讓我去。
后來,鄔君梅在劇組其他人的軟磨硬泡下同意前去試鏡,但試完以后就沒了消息,一直到《末代皇帝》開機六個月后,鄔君梅接到了進組的通知。
而她拍攝《末代皇帝》的片酬,僅有600元,可見,導演將錢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但絕不是花在演員身上。
除了三位主演,貝托魯奇在其他的主創團隊成員的選擇上,也是十分厲害。
配樂由著名作曲家蘇聰、坂本龍一、大衛·拜恩三人共同創作而成,堪稱奧斯卡神級配樂;有“偽滿洲國夜皇帝”之稱的甘粕正彥由坂本龍一出演;
慈禧太后選的是首位華人奧斯卡終身評委,京劇大師梅蘭芳義女盧燕;
愛爾蘭老戲骨,有過八次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的彼得奧圖飾演溥儀的外文老師莊士敦;
就連監獄長和守城的都是臨時探班的陳凱歌和英若誠。
大清朝滿蒙不分家,重要的儀式,都離不開藏族僧人。
為了真實,電影中用的那群喇嘛用的是真的喇嘛,喇嘛不近女色,但劇組的化妝師都是女的,他只好從國外請來男性化妝師為他們上妝。
諸如此類燒錢的地方,比比皆是。
但貝托魯奇也實實在在地是用心在打造一件藝術品,所以,能用好的,絕不用差的,能用真的,絕不用假的。
整部《末代皇帝》拍下來,調用了1.9萬名臨時演員。
那場登基大典的戲碼,更是直接啟用了2000名中國士兵,他們剃了頭,戴上了空運過來的假發。
ZF對貝托魯奇拍攝“末代皇帝”溥儀,可謂是給了所有能給的支持和支援。
這陣仗,是史無前例的。
試問,中國電影史上,有哪一部電影,能大咧咧地啟用我們的士兵去“跑龍套”?
03、拒英女王參觀,入太和殿拍攝
1986年,國家國家頒布了一個新的規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室內禁止拍攝。
紫禁城是北京最壯闊,最值得保護的重點,自然是不會隨便讓人進去的。
貝托魯奇正正好,卡在了這規定頒布之前遞交了拍攝申請。
因而得到了進入拍攝的權利。
在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皇家宮殿內,有太多的文物價值極高,多半時候是不允許進入拍攝的。
即便有,也只是在一些開放區,或者外圍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宮殿拍些外景。
但貝托魯奇的拍攝,卻得到了ZF的全力支持,不僅給調動了1.9萬名群演,更是允許他們進入的是非常重要的太和殿拍攝內景。
電影中那場意味著溥儀“囚徒”一般的人生開端的登基大典,正是在這太和殿完成的。
那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場戲。
畫面中,年僅三歲的溥儀在太和殿內往外看,巨幅的黃綢染亮了太和殿的紅磚,他跑出去,黃綢在他頭頂揚起,他觸手不及,反倒被籠罩其中。
這一幕,盡顯其人生的悲涼。
當然,貝托魯奇和他的團隊也不是完全就在里邊為所欲為的。
即便被允許進入拍攝,但也有嚴格的限制。
首先就是機動車不得入內,演員們只能騎著自行車前去片場;
其次就是太和殿的那段拍攝,考慮到軌道、搖臂和燈光設備會給宮殿帶來潛藏的撞擊和火災風險,因此,劇組只能從殿外打光,由一名攝影師帶著三歲的“溥儀”進入拍攝。
這一幕戲,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陰沉昏暗,觀眾看著,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但能進入太和殿,拍攝到這樣一個與主題契合的鏡頭,實屬難得。
貝托魯奇說:“如果我們那天沒有去太和殿實拍,影片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陳沖也曾說:“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一個沒有游客的故宮里,能聽到自己咚咚的腳步聲踏在石板上。”
事實上,《末代皇帝》是唯一一個到故宮真實取景,被允許拆除欄桿,允許進入內殿進行拍攝的團隊,ZF對這部片子的支持,可見一斑。
此外,《末代皇帝》拍攝期間,英女王曾訪華,本該帶去故宮瞅瞅的,但因為《末代皇帝》劇組,最終也沒能成行。
04、奧斯卡九提九中,超79萬人打出9.3的高分
八個月后,《末代皇帝》拍攝完成。
隨后,電影被剪輯成163分鐘的電影成片(加長版218分鐘)。
1987年10月,《末代皇帝》在意大利上映。
雖然可惜,第一個看見它的,不是我們的國人,但“末代皇帝”的這段歷史,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歷史。
電影借著貝托魯奇為代表的西方的視角,緩緩將溥儀的一生展開,以溥儀割腕開始,倒敘閃回到1908年。
貝托魯奇在劇本上,從一開始就確認了兩條有著強烈對比差的故事線,一是溥儀被臨終的慈禧太后強行定為新任皇帝;二是溥儀淪為戰犯,在戰犯管理所接受勞改。
前者登頂帝王至尊,后者成為階下囚。
這期間的曲折和苦澀,旁觀者終究沒法深刻體會,只有當事人獨孤地受著。
貝托魯奇雖說是一位歪果仁,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溥儀的理解和細膩構畫,在他的鏡頭里,他沒有特地去評說什么,而是就把故事默默地擺在那兒。
從開始,到結束,從溥儀,到他的身邊人,我們能從他的一生兜轉,“看見”他一生的滄桑和落寞。
豆瓣上,有個評論得到了1.6萬網友的點贊:“所有的離開,你都趕不上,所有的門你都打不開,所有的人,都是撒謊者。”
所有……都……
這樣簡單的三句排比,卻像是在無形中,滲透著溥儀的絕望。
從三歲開始,他一直在失去。
失去家人,失去乳母,失去自由,失去……直到長大,直到遇見莊士敦,他才有了那么一點點的自我覺醒。
可那點覺醒,是不夠的。
貝托魯奇的鏡頭和情感,也是細膩而克制的。
我們甚至能在他的鏡頭里,感受到故事人物“欲言又止”的無力。
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感受的電影。
1988年,《末代皇帝》迎來它的最高光時刻,代表電影界最高榮譽的奧斯卡,給《末代皇帝》頒發了9項獎座。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原創配樂……
九提九中,這樣的輝煌成績,也難怪貝托魯奇會激動地說:“我要感謝中國人和中國,感謝中國ZF允許我去拍攝這個‘美麗的國家’,還感謝尊龍、陳沖以及許多在攝影機前后無名的中國人。我應該向他們致以中國式的叩頭”。
然而,《末代皇帝》在國外一片火熱,在國內卻是一片冰涼,國人爭議不斷的同時,電影大獎也都“自發”地抗拒它的“入侵”。
最后,只拿到了金雞獎給予的一個最佳道具獎而已。
電影上映30多年后的現在,《末代皇帝》仍是豆瓣榜上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有79萬人,給它打出了9.3的高分。
可見,它的好,大家也是認可的。
其實,對于國內的電影環境來看,《末代皇帝》算是一部十分敏感的電影。
尤其是電影內容,有許多大膽超脫的情節,已經“超綱”了。
但不可否認,國內是拿不出這樣的一部電影的,至少現在的大環境里,沒人能拍的出來這樣的作品了。
結尾
《末代皇帝》很好。
但很多時候,也讓不少網友意難平。
它是根據歷史事實改編的人物傳記性質類型的電影。
歷史事實是我們的,題材是我們的,選景是我們的,演員群演是我們的,但國內電影界望塵莫及的奧斯卡大獎,都是歪果仁的。
如何能平?
正因為不能平,所以,有網友會落寞地自我勸慰一句:如果當時這部電影是我們自己的人來執導的話,那些大獎不就是我們的了?
可事實上,真的是嗎?
《末代皇帝》一開始并不是在國內上映的,可即便后來上映了,也有不少爭議。
國內電影史上,并不缺好電影。
但最后能上的,被同意送到國際電影節上競賽的,太少了,張藝謀那部至今仍被禁映的《活著》就是最直接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