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媒體最近公布近十年重刷率最高的國劇top10榜單,竟有三部軍旅劇,其中兩部是抗戰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亮劍》。
老牌抗戰劇屢創新高,新劇卻越來越不好找。
好不容易看到部像樣的新劇,是時候說道說道了。
就在昨晚,央視八臺推出了一部由于震、王力可、鄭曉寧等人主演的《滹沱兒女》。
播出3集,收視力壓《幸福到萬家》等大劇,成為全國收視第二,看來于震一出手,就給央視帶來了新“王炸”。
于震的名字一出,我知道你想說啥:這還不是抗戰神劇?
確實,于震這個名字,和抗戰神劇連在一起太久,以至于觀眾第一反應:于震=抗戰神劇。
實話說,追看之前,我也是提心吊膽。
但連追三集之后,我嘴角微微一笑。
然后敢拍著胸脯說一句:這次,于震還真沒演抗戰神劇。
而且這么想的,還真不止我一個,看完三集,觀眾一傳十,十傳百的一句句“真香”。總算從那條深深的巷子里傳出來。
都吐槽抗戰神劇,可換個角度想一想,為什么抗戰神劇曾經在國劇市場風靡一時,又為什么這種類型逐漸消失?
答案是:誰能載舟,亦能覆舟,抗戰神劇,成也觀眾,敗也觀眾。
當觀眾拋棄了這種類型,抗戰神劇當然無處容身。
那為什么《滹沱兒女》一開播就氣勢不俗?秘訣說難也不難,就一句話——
它不把觀眾當傻子,不把抗戰劇當神劇拍。
結果就是:于震不演抗戰神劇,收視反倒爆了。
1、不拍神劇,也能開局入戲
抗戰神劇開局都怎么拍的?
前幾集一定會給你安排大量的驚險段落和超越物理學名場面,讓你瞬間入戲,精準入坑。
而這部《滹沱兒女》絕非如此,這首先要感謝,該劇有一個扎實的原著打底——程雪莉的長篇紀實文學《尋找平山團》。
正是以這部曾被人民日報刊載過的紀實作品為基礎,本劇以“平山團”的真實戰斗經歷為主要線索,講述了由滹沱兒女組成的“平山團”從創立到發展壯大屢立戰功的故事。
這支“平山團”,曾被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稱贊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但,不走神劇路線,不代表故事不吸引人。
怎么拍?快節奏。
有多快?不拖沓只是基本誠意。
快到你跟不上,才是真本事。
敢不敢信,劇集開場不到7分鐘,于震飾演的男主倒地“奄奄一息”。
怎么個意思?故事從頭說起。
于震飾演的特派員劉季文,從北平被派到平山組建革命隊伍,與此同時,郝平飾演的平山當地組織的向書記正在進城購買武器。
可就在購買過程中,向書記被賣武器的對接人,帶到一處青樓。沒過多久,日軍破門而入。
人被帶到審訊處,剛上完一通刑,審訊人員直接亮底牌:聽說你有個兒子,我把他帶過來?
剛才還寧死不屈的硬漢,瞬間低頭,叛變,“我什么都說。”
這個場面一出來,我頓時緊張起來。他就是于震飾演的劉季文的接頭人,這怕不是要一鍋端?
果然,劉季文的火車還在路上,日軍已經把火車站埋伏了個結結實實,網布好了,就等男主上鉤。
好在,男主不是吃素的。
別人從火車往外望都只是看熱鬧,只有男主,咋看咋不對勁。
貌似毫無破綻的接頭人,男主用自己專業知識給他識破了。
頸部有傷。
這種傷,通常只有用刑才會產生,如果接頭人曾被捕,那么火車站?
男主四周圍一望,果然有詐。
但,此時跳車已經來不及,怎么辦?
一次遇險,把男主的冷靜、機智,以及業務能力全都展現出來——
該下車下車,該握手握手。
但就在這時,duang一下,倒了。日軍上來一摸兜,摸出男主早就準備好的心臟病特效藥。
這怎么還碰上瓷了?下一個場景,答案揭曉。
石兆琪飾演的敵方指揮官當即下令:這是條大魚,必須保住他的命。
沒辦法,只能急送醫院。進入醫院,日軍被暫時擋在手術室外,機會來了!
等到日軍終于反應過來,推門而入,男主早已馳騁駿馬,直奔平山根據地。
好一場金蟬脫殼的戲,故事講得簡單高效,毫不拖沓。
不神劇,但過癮。
可是下一秒,我剛剛放松下來的心情,一下又提到了嗓子眼。
雖然男主逃脫,但郝平飾演的當地原負責人叛變只有男主一個人知道,誰想到叛徒立功心切,竟然用原有的交通路線,重新回到了平山根據地。
好家伙,一場揭穿叛徒的智斗戲,立馬又開始了。
怎么揭穿叛徒的,后面再說。
先給評語:這個開場,不俗。
在短短一集的劇情中,已經完成了一部抗戰劇該有的敘事風格和樣子。
這幾年看了這么多抗戰劇,好久沒有看到這么高效的場面了。不過40鐘的時間,故事就反復刺激著我的神經,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讓人忍不住想往下看。
而且劇集一上來就給男主安排了一個郝平這樣的硬茬對手,雙方全程智斗,真的是細節拉滿,智商在線。
在緊湊的敘事之下,故事張力盡顯,起承轉合輕重緩急中,一步步推進到高潮戲,主要人物輪番登場,也展現出了人物特征。
男主臨危不懼從容脫身,接著又巧妙鏟除叛徒,這個開場像極了諜戰劇的開局,節奏緊湊,驚險刺激。
一部不注水,不拖沓,還能在懸疑部分拍出亮點的抗戰劇。
不客氣地說——起碼碾壓近幾年90%同行了吧。
2、不開外掛,照樣高潮迭起
入戲只是開頭,真正的高潮還在后面。
要是按照抗戰神劇的節奏,大部分觀眾都能猜到神劇劇情走向:
接下來是不是該組建神勇小分隊,帶著千里之外不用瞄準鏡就取敵人性命的狙擊槍,開弓就能把敵機打下來的大弓箭,還有一伸手就能手撕鬼子的猛漢,一騰空而起就能輕功飛行的能人異士,直接攻入敵人老巢,全殲敵軍了?
不好意思,期待神劇情的觀眾,要失望了。
劇集并沒有為了瘋狂推進節奏而犧牲對故事細節的打磨和人物的塑造。
而是三線并行。
1、找部隊。
和所有抗戰神劇不同的是,本劇男主一自證身份,第一件事不是馬上打敵人,而是尋找大部隊。
因為當年平山根據地的形勢是,和八路軍大部隊暫時失去了聯系。
就在這時,山西的國軍“諸侯”閻錫山的信使已經到了,條件給的咯嘣脆——“你要補給,給你補給。你要補充一個團,給你補充一個團。不過一個條件,軍隊的指揮權,歸國軍。”
這哪是聯合抗日,分明是要把平山的隊伍拐跑。
門兒都沒有。
下場戲,鄭曉寧飾演的一位八路軍老兵出現在平山根據地,一頓忙活,做了個辣子雞。
這是咱們的炊事班幫戰士們改善伙食來了?
結果老兵一抬頭,一旁的戰士說出老兵身份——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
一群平山的戰士們就這么吃著辣子雞,歡歡喜喜找到了隊伍。
整場戲,干凈利落,有細節,有人物塑造,不拖泥帶水,也尊重了歷史。
當年正是王震旅長趕到平山縣洪子店,向平山縣委的同志傳達了黨中央關于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的指示精神,號召平山縣的共產黨員組織平山人民抗日,這才有了男主接下來的行動部署,干什么——
2、招兵。
最開始我軍在平山征兵,山百姓并不熱情。為啥?因為當地的觀念是,“好男不當兵”。
怎么讓老百姓了解咱們八路軍?
輪到王力可和葉璇飾演的女主登場了,既然說不明白,那就唱!
幾位女兵和干部家屬,直接采用了平山小調的方式,以歌唱的方式在老百姓當中傳播抗日的精神和我軍的理念。
一段平山小調下來,得嘞!老百姓掌聲如雷。
但,唱的再好,不如干得好,要讓平山百姓心服口服,徹底看清咱們的隊伍,最好的辦法,就是打一仗給大伙看看。
于是有了第三部分——
3、夜襲。
打哪兒?日軍在平山縣城的戰地醫院。
只要拿下醫院,不但能為我軍提供珍貴的藥物,還可以為平山百姓解決藥物短缺的燃眉之急。
說干就干。
拍到這兒,熟悉抗日神劇的觀眾又該說了,我知道怎么拍——找幾位會輕功的勇士,深夜從屋頂潛入,沿路以暗器全滅巡邏日軍,然后直入日軍軍部,快刀取軍官首級,叮鈴咣啷一通亂炸,天明,完事。慶祝勝利。
不好意思,喜歡神劇的觀眾,又讓你們失望了。
男主的辦法是,先派入熟悉當地環境的探兵,拿到醫院地圖。
如何得手?日軍軍官初到平山,水土不服生病,老中醫被要挾被迫開了第一回藥,隨即遁去,不愿為日軍治病。
探兵扮作老醫生的徒弟,混入醫院,順理成章掌握醫院地形。
順便,還把日軍軍官整暈了——他謊稱要用潲水做藥引,得,本來沒病這下也整出病了。
整場探聽,有勇有謀、邏輯在線,膽大心細。
地圖得手,接下來就是夜襲。
這場偷襲戰,也是很好的戰爭戲案例。從暗夜潛行,到突然襲擊,再到亂戰中消滅試圖引爆藥房的日軍,保住最關鍵的藥物,可以說依然是一場智斗。
這場戲,也同樣符合史詩,當年鬼子有恃無恐,在平山的戰地醫院,并沒有駐扎大規模防御部隊。所以“平山團”才能以有限兵力激戰過后偷襲得手。
而亂戰中,我軍核心目標,是藥房。日軍第一反應,也是守不住了先炸藥房,讓觀眾忍不住喊一句——“抗戰劇反派智商終于上線了啊!”
顯然,這勢均力敵的對決,才是真正尊重觀眾,也才能真正爽到觀眾。
一群沒頭沒腦的敵軍打贏了有什么意思?
這么打,才過癮。
3、沒有頂流大牌,但個個演技在線,包括于震
故事合格了,演員也不丟分。
看了前3集,于震等主角的表演,堪稱精準演繹。
僅出場一集,就用兩個細節,將男主這個平山團領導角色完全立住了——
其一,是外表。
注意男主造型,出場時,身為特派員,長馬褂加皮帽,御寒之外,并不算特別張揚,但到了根據地,立刻入鄉隨俗,換上當地服裝。
其二,是行事風格。作為平山團領軍人物,遇到事情冷靜自若,有著超乎尋常的理性。
于震的表演,妥帖準確,可以說非常符合人物了。
但最精彩的,還是劇集一開場,就安排了郝平這位演技派,來跟于震斗戲。
尤其是真假叛徒那場戲,兩位實力派單刀直入,各施奇謀,把文戲斗得火藥味十足,又自帶戲劇張力。
一開場,郝平飾演的叛徒賊喊捉賊,男主問他買的武器呢,怎么會來了,他反問,“我為什么回來了,你不知道嗎?”
接下來,把自己叛變后和日軍設下埋伏試圖拿下男主,說成了男主叛變,自己巧妙脫身。
接下來,給人證:一起去買武器的同志,物證:叛變后他故意寫回來的信件。
一通分析,叛徒說得自己都快信了。
但關鍵時刻,他露出了一個破綻——郵戳。
如果按照他說的,郵戳應該是當地縣城,如果不是,那就有鬼。
光這?
男主又分析出,叛徒行事,背后一定有日偽軍跟隨,讓幾位同志到山上隨便開兩槍,再觀察動靜,果然不多時,日軍小分隊摸了上來。
叛徒再想開槍,已經來不及。
整場戲,于震和郝平你來我往,把人物演得活靈活現。
特別是郝平,一開始神氣活現,動作孔武有力,聲調聲聲奪人。但發現自己快要露陷時,呈現出了肉眼可見的錯愕,神情間多了幾分驚慌,每一個鏡頭給到他都是眼神戲在線,相當精準。
而于震以靜制動,表情極其嚴肅,背后又有著不怒自威的感覺,即使沒有爆發情緒,卻把人物情緒展現得極其到位,演技實力果真不俗。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位女演員。
王力可是以女戰士身份亮相,還帶著青春的勇毅和單純,出場造型極具民國范兒,后來換上軍裝又颯又美。
葉璇飾演男主家屬也毫不違和,第一次見到婆婆的莞爾一笑,足夠動人。
4、抗戰劇不拍成抗戰神劇,才真神
雖然,前三集不是沒有缺點。
比如因為劇集為了滿足央八播出需求,剪掉了多集,故事更緊湊了,但也出現了敘事倉促的問題,王力可的角色和郝平的角色相遇段落,就有頭沒尾,令人不明所以。
但,瑕不掩瑜。
終于有一部抗戰劇,沒有神功,沒有輕功,沒有手撕鬼子,沒有發膠耍酷,沒有戰地偶像劇劇情了。
《滹沱兒女》做到了尊重歷史,保持趣味性,以及必要的劇力。
開場三集,我很滿意,希望故事后期,它依然能維持并超越現有的狀態。
曾幾何時,抗戰題材,不僅多,而且經典頻頻。
但因為一些不及格的作品,嚴重地挫傷了這種類型的觀眾緣,令這種曾經風靡一時的類型,在各大衛視難尋蹤跡。
是觀眾不愛看抗戰劇嗎?絕對不是。
是好作品太少。
爆款少了,制作方更不愿冒險,平臺也不愿冒險,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怎么破局?唯有好劇。
只要讓觀眾看到真正的好東西,收視自然會起來,收視起來了,這種類型自然會贏回投資方和平臺的信心,從而讓抗戰劇重新回到正循環。
但前提是,這次得讓整個行業看清楚了,觀眾如今愛看的,是抗戰大劇,抗戰史詩,而不是神劇。
《滹沱兒女》的劇情可以說是將歷史和抗戰元素有效結合而來,內容極其豐滿,并且采用了多條支線并行的手法,在保證邏輯清晰的基礎上,展現出了真實的平山團成長面貌和奮戰歷程。
沒有神劇感,觀眾卻更愛看了,為什么還要拍神劇呢?
不夸張地說,只要該劇能夠穩住劇情,這波會是口碑和收視雙豐收。
同時,我也相信,這也是對抗戰神劇的回應。
抗戰神劇消失了,就別回來了。
觀眾的眼睛、手指,或許會被抗戰神劇的噱頭短暫吸引;可觀眾的心,只會被真正尊重歷史的好劇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