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古裝劇的非議,最近落到了服化道的頭上。
近日,《我叫劉金鳳》《星漢燦爛》等多部劇集因為古裝造型出現大量日本服飾元素而引發爭議。主角服裝與日本和服如出一轍,服裝出現櫻花紋樣,都讓觀眾對“以倭代華”的審美表示質疑。
《我叫劉金鳳》配角頭飾與日本垂纓冠極為相似
7月8日,《我叫劉金鳳》在平臺已經搜索不到,疑似被平臺下架。優酷客服回應稱,因節目搜索算法調整優化,用戶可先從播放記錄中繼續追劇。
此前,國家廣電總局于7月4日召開電視劇創作座談會,強調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建筑、服裝、服飾、化妝等基本風格樣貌,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
古裝劇的國風審美為何出現偏差?日式審美為何盛行?架空古裝劇應如何尊重歷史?
《我叫劉金鳳》陷爭議,古裝劇服化道屢遭質疑
在由辣目洋子、李宏毅主演的古裝愛情輕喜劇《我叫劉金鳳》中,主角的服裝因有明顯和服特點飽受詬病。例如,服裝出現櫻花紋樣,配角頭戴黑紗縱菱格垂纓冠。除此之外,女主角還在劇中吃起了壽司。
網友制作的《我叫劉金鳳》配角造型與日本狩衣對比圖
網友戲稱,原來這是一部“國產大河劇”。
另一部古裝劇《星漢燦爛》在此前放出的宣傳海報上也出現了和服元素。女主角漢服背后的腰帶被系成了蝴蝶結的樣式,這與和服的腰帶系法十分相似。引發爭議后,《星漢燦爛》官方微博緊急對宣傳物料進行了修改。
《星漢燦爛》宣傳海報中,女主角服裝造型與和服相似
網友紛紛拿起放大鏡,開始對過往古裝劇“捉蟲”:和服的振袖、枯山水庭院、唐破風建筑樣式、日式的燈籠……從服裝造型,到道具置景,古裝劇里“以倭代華”審美引起觀眾不滿。
古裝劇中常用的“枯山水”是日式庭院布景的重要特征(圖源:《斛珠夫人》)
這并不是古裝影視劇服化道第一次遭遇質疑。
此前,范冰冰在電視劇《贏天下》中的造型與日本平安時代的垂纓冠和狩衣類似。《風起洛陽》中,詠梅飾演的武則天身著素服、長發披散,造型與日本平安王朝期間的妃子相似。
劇照
劇組
《風起洛陽》想省錢,設計師想偷懶
古裝劇服化道“倭風”盛行,這究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對劇組而言,“省錢”是現實層面的考量。
導演、制片人潘婷曾執導多部古裝仙俠、玄幻題材影視劇。她指出,目前國內影視劇服化道跟風現象嚴重,什么風格火了,大家就會跟風。“《花千骨》播了都快10年了,玄幻題材還在走那個風格。”
據她介紹,對于數量占大多數的中小成本劇組而言,相比原創定制服裝、道具,從庫房租賃或是從淘寶購買是普遍的選擇。
“如果稍微有點良心和節操,可能還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改一改;如果實在是趕著要拍,可能就直接穿了。”潘婷認為,一般能夠提前三個月時間準備、投入占制作成本5%~10%,已經算是在服化道方面投入比較大的了。
她介紹,在橫店、象山庫房里,貴一點的衣服一兩千,次一點的可能幾百塊錢能租一天,甚至更便宜的100塊錢一天的都有。相比一套好幾萬元的原創定制服裝,能節省不少成本。
服飾史學者、影視服飾顧問陳詩宇師從中國博物館著名文物學家孫機,從事古代服飾研究、復原多年,曾參與《國家寶藏》《清平樂》等多項影視劇及電視節目的服飾指導工作。
陳詩宇參與設計《國家寶藏》中文成公主造型(圖源:微博@揚眉劍舞)
他歸納,目前古裝劇服化道最常見的問題有三:一是設計師不具備鑒別素材來源的能力;二是設計師沒有對每個朝代不同時間范圍的時代氣質進行區別;三是不突出場合區分,一個風格的服裝從劇情開始穿到結束。
陳詩宇認為,日式服飾元素在古裝劇中頻繁出現,一是因為設計師偷懶;二是因為日本的美術素材獲取極為方便。
他解釋,日本甚至在百年前就開始收集、整理、分析、輸出本民族的歷史美術素材、歷史素材,有大量二次梳理后的資源庫。相比之下,中國學術界對于服裝史的研究、整理、分析并不充分,數字化的資料分享這幾年才開始豐富起來。
此外,設計人才在中國服裝史方面的意識和知識儲備相對缺乏。陳詩宇解釋,目前我國服裝設計的培養重點是偏西式的,包括如何做立體裁剪、如何創作西式版型,但對服裝史的重視程度偏低。
早在2016年,馮小剛就提出了服化道人才匱乏的問題:“我們特別需要電影圈的藍翔技校……我們特別需要培養怎樣架一個升降機,怎樣正確地裝燈打燈,錄音助理、服裝化妝道具這方面的人。我們沒有一所大學可以培養這樣的人。”
陳詩宇見過一些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左手邊開著百度或者素材庫,打開日本的素材,右手邊就開始勾線了,也遇到過一些導演或設計師在拍唐朝背景的影視劇時,直接去日本取景、買面料,或是買來二手的和服進行改造。
此次爭議中,有人認為日本傳統服飾設計本就與中國同本同源,出現了“日本都是抄中國的”“日本是學的唐朝”等觀點。
但在陳詩宇看來,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任何文化的傳播都處于流變當中,會基于當地土壤落地、生根、發芽,開出不太一樣的花。可能確實有繼承關系,但幾百年過去,肯定會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有必要追求1:1還原歷史嗎?
在陳詩宇看來,我國古裝劇服化道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30年前,學術界對于歷史真實的研究不夠充分,觀眾需求也不高,服化道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時代氣質,當時已經有很多作品做得很不錯。
2000年以后,古裝劇服化道進入了“群魔亂舞”“完全脫離歷史”的階段,基本不考慮歷史真實,以強烈的視覺效果為主要出發點。
“今天我們到了一個新的時期,觀眾的要求提高了。”陳詩宇認為,認真做好影視劇服裝的復原與設計,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審美特征做充分調研,盡可能全面地搜集與人的著裝、形象、造型、服飾、面料、工藝等方面的資料,盡量不要有遺漏。
即使是架空歷史背景的劇集,也是要落在東方的土壤和中國的世界觀里。陳詩宇認為,架空背景反而能給予更大的設計空間,完全可以基于某個或某幾個朝代大的審美方向,或強烈、或淡雅、或文氣,提煉出獨特的審美理念。
“架空也是有世界觀的。”潘婷同樣認為,有沒有把世界觀做明白、服化造型符不符合人物形象、符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是架空劇集制作服化道時的關鍵。
同時,引入對歷史考證、還原更加專業的審核機制,成為新的呼聲。
盡管曾經參與過多項影視劇的服飾指導工作,但陳詩宇指出,除非是頂尖的一線設計師,設計團隊關于服化道的設計有時并沒有太大的話語權。導演組、制片方、平臺、藝人的意見都有可能左右角色的造型設計,“影視行業里的服裝設計從業者其實抱著服務業的心態”,但各方其實多少都缺乏可靠的歷史背景考量。
潘婷認為,目前,對于大劇組而言,聘請藝術顧問、禮儀顧問已經是常規操作。因此,要改變現狀,歸根結底要依靠資金更加充足的制片方,依靠擁有更大話語權的導演。
近年來,一些非歷史正劇類的古裝劇,開始追求歷史還原。《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全劇70%的經費都注入了精致置景、精確還原原著及歷史細節的衣妝。
但一直以來,是否有必要在影視劇中1:1還原歷史形象,仍有爭議。
潘婷認為,1:1還原在實際操作中并不現實,材質、面料、工藝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的影視制作沒有歷史還原的傳統,也給觀眾接受完全還原的審美帶來難度。
設計師缺乏對歷史資料的鑒別和提煉能力,也使得裝束還原困難重重。
比如,2018年,關曉彤在《鳳囚凰》中的假髻造型確實想還原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飛仙式高髻,但人物看上去頭重腳輕,被網友戲稱為“縫紉機頭”。陳詩宇指出,這一造型最多只能算設計師參考了一些歷史素材,但理解仍不充分,仍然出現誤讀。
《鳳囚凰》劇照
如何找到歷史復原與現代審美的黃金結合點,是影視劇服化道設計的長期課題。
“設計師首先自己要樹立中國式的審美基調,要有這個使命,不應該一天到晚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走。”陳詩宇表示,影視劇畢竟是表演藝術,不見得要1:1還原,但他希望越來越多的觀眾能夠欣賞中國真實的歷史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