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有部票房大賣的電影《奇跡·笨小孩》。
電影本來叫做《奇跡》,講述易烊千璽飾演的主人公的創業勵志故事,在臨上映前更名為《奇跡·笨小孩》,片中使用了劉德華的那首同名金曲《笨小孩》作為主題曲。
關于這首歌的經典程度早已勿用贅言,它發行于1998年,由劉德華、吳宗憲和柯受良三人演唱,劉德華親自填詞,是一首帶有劉德華本人自傳性質的歌曲。
劉德華曾經在采訪中公開表示,創作這首歌的靈感:
歌詞描寫的是困苦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畏艱險、力爭上游的故事。他本人也是從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演員到紅透亞洲的巨星,一路走來,多少辛酸感慨,化為筆下文字,寫成這首歌。
1999年,在劉德華將這首歌唱紅的第二年,導演王晶以劉德華的歌為靈感,拍了部溫情電影《笨小孩》,這是王晶四十多年職業生涯當中,唯一一部導演的現實題材文藝片。
在拍攝此片前,王晶是香港電影圈公認的“爛片之王”,但這部《笨小孩》卻讓王晶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這是王晶職業生涯中首次獲得評論界認可,也是唯一一次金馬提名。
很多人說,這是王晶離獎杯最近的一次。但影片上映時卻票房慘淡,550萬港幣的票房,不及王晶拍攝的那些爛片的票房零頭,讓此片被埋沒。
本期「被遺忘的港片」,就來回憶一下這部電影——
《笨小孩》
Crying Heart
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電影市場進入衰退期。
即使是曾經香港影壇最賣座的電影導演,王晶也不得不面臨市場的蕭條而開始嘗試轉型。大環境的衰落,集中體現在當時的港片娛樂性開始下降,很多電影帶有悲觀、灰色的氣質。
這一時期的王晶為了商業需求,拍攝娛樂片,同時開始試水轉型。
在1998年,王晶少有地推出了一部相當嚴肅的黑幫寫實片《龍在江湖》,原本王晶電影中那些慣用無厘頭搞笑元素不見,反而老老實實地講了一個黑道分子自我救贖的悲情故事。
這是王晶轉型的開始,拿下了1690萬票房。
1999年,王晶與周星馳因為拍攝《千王之王2000》而決裂,鬧掰的原因眾說紛紜,按照王晶的說法,是因周星馳獅子大開口,片酬要價120萬一天,導致雙方在拍攝期間不合。
之后,王晶一反常態,推出了這部職業生涯最嚴肅作品《笨小孩》。影片將視角對準了香港電影中較少涉及的邊緣殘障人士,講述了一段讓人淚腺決堤的溫情故事。
飾演女主角的是影后葉德嫻,憑借此片同時入圍了金像和金馬最佳女配,并最終拿下金馬獎,男主角是譚耀文,當時譚耀文還是一名電視演員,作為影壇新人挑戰出演一位智力低下的殘障青年,他和飾演母親的葉德嫻的表演,是全片的一大亮點。
配角方面有關秀媚、柯受良、張錦程,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除了用劉德華的同名金曲《笨小孩》做主題曲外,還用了柯受良的那首金曲《大哥》。
電影的主人公名叫阿B,是一位年齡已經30歲,但智商還停留在4、5歲的智力缺陷者。
影片圍繞笨小孩阿B身邊兩位最重要的女性,悉心照顧疼愛她的母親發嫂,和讓阿B情竇初開的女鄰居阿May,展開了一段溫情故事。
阿B因為智力缺陷,經常被附近鄰里的小孩欺負,被嘲笑為“笨小孩”。
但在阿B的母親發嫂眼中,自己的孩子并不其他孩子差,她總是會微笑著告訴別人:
「我孩子人品不錯,人家欺負他,他就只當是跟他開玩笑」。
阿B的父親原來是一名混幫派的古惑仔,因為犯事而坐牢。發嫂獨自將智力缺陷的兒子阿B撫養長大成人,兩人相依為命多年,雖然日子過得很艱苦,但發嫂卻一直細心照顧著兒子。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年事已高的發嫂被查出患有癌癥。發嫂自知命不久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子阿B,擔心他因為智力問題,離開自己的照顧,沒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為了讓兒子能夠“自立”,發嫂想盡了各種辦法,教兒子學會做飯、為兒子找一份能夠維持生計的簡單工作、去求慈善學校幫忙收留兒子,讓他有機會學習技能。
然而學校的校長卻拒絕收留阿B,發嫂在校長室里苦苦哀求,掏出了全部家當,可依舊沒辦法讓校長同意,情緒激動之下讓發嫂病情加重。
在發嫂積極為兒子阿B的后半生奔走的同時,阿B卻意外邂逅了一名陌生女人阿May。
阿May是個漂亮張揚、勢利跋扈的女人,有個混幫派的男友,恰好和阿B家住在同一棟樓里。
單純的阿B經常被附近的小孩戲弄欺負,某次阿May和男友路過,為了五百塊錢,阿May和男友幫助發嫂救了阿B。
阿B從此對這位漂亮女鄰居心生好感,智力缺陷的阿B并不懂得什么是愛戀,只是自那以后就開始盼望見到阿May,因此經常在阿May家門口徘徊,結果引起了阿May的黑道男友的反感。
兩人將阿B戲弄一番,讓阿B苦不堪言,回到家的發嫂對兒子心疼不已,本想帶著兒子去找對方理論,可阿May的黑道男友卻很囂張,扭打中發嫂的假發被打掉。
阿May因此知道發嫂患有癌癥,因此不再找阿B的麻煩。
然而發嫂的病情已經越來越嚴重,雖然已經被醫生告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可發嫂卻在從醫院回來的路上,仍舊不忘向身邊的人夸贊自己的兒子阿B。
在發嫂眼中,阿B是個聽話勤奮的孩子,她只想能再多一些時間陪陪自己的兒子。
電影最悲傷的一場戲,是發嫂在大雨中從公交車下車以后,因為身體虛弱而摔倒在地上,手中拿著的雨傘也被風雨吹走。倒在地上的發嫂使勁用手抓不遠處的雨傘,可雨傘卻越滾越遠。
那把雨傘,象征著發嫂生活中唯一的希望,仿佛近在眼前,可她怎么也抓不住。
彌留之際的發嫂,仍舊不忘教兒子做飯炒菜,她用微弱的聲音仔細叮囑兒子以后每天的生活流程,直到緩緩睡去,再也沒有醒來。
電影此時插入了一段阿B的夢境,母子倆本來攜手走在街道上,可一個轉身的瞬間,發嫂消失不見,只留下驚慌大哭的阿B一個人在大街上叫著“媽媽”。
伴隨著發嫂在兒子夢里轉身離去,這段令人淚目的母愛被畫上了句號。
發嫂去世以后,阿B的父親出獄,依舊不改游手好閑、嗜賭成性的本性。
與此同時,阿May的男友因為偷走了毒販組織的一包貨物,導致被人追殺,最終阿May的男友被一槍射殺,阿May自己也被打成重傷,幸好被阿B發現,報警送往醫院搶救。
阿May經過救治,雖然沒有致命傷,但因為子彈傷到了神經,導致蘇醒后變得口齒不清,而且落下了走路跛腳的殘疾。
偏偏如今阿May有孕在身,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可阿May的家人卻早已對自幼叛逆的她不管不顧。這時。癡傻但善良的阿B主動承擔起責任,過來接她出院。
患難見真情,阿May此時終于理解了阿B作為一名殘障人士,這些年生活的艱辛。
他們一個是智力低下的笨小孩,一個是受傷導致殘疾的落難孤女,各自經歷生活的重創之后,兩人開始相依為命,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阿B的善良真誠也慢慢感動了阿May。
不料就在此時,危機再次來臨。
阿B的父親因為貪心,拿走了阿May男友之前偷來的貨去買,結果再次招來黑幫追殺。
關鍵時刻,阿B與父親一起,制服了過來追殺的殺手,偏偏就在此時,阿May即將臨盆,父子倆手忙腳亂地將阿May送往醫院,好在有驚無險,阿May平安生下嬰兒。
經過這場風波后,阿B的父親良心發現決定改過自新,而阿B也與阿May走到了一起,他們一起攜手走在路上,再也不介意旁人異樣的眼神。
恍惚間,阿B在街角看到了母親,發嫂見到兒子幸福生活,終于含笑離開。
電影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導演王晶自七十年代進入電視行業開始,他的作品就以追求娛樂性和通俗故事著稱。八十年代王晶升任導演,邵氏的電影流水線工作模式,讓王晶這樣的商業快手迅速成長起來,王晶很快摸索出一套商業電影創作邏輯,專門制作面向大眾階層的商業娛樂電影。
不管是武俠警匪中的英雄神話,還是都市喜劇中的無厘頭鬼馬,王晶都能信手拈來,他的電影很少充斥著家長式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典型的娛樂主義精神。橋段拼湊、明星加盟、癲狂過火,構成了王晶電影的一大特色。
九十年代前期,是王晶事業最巔峰的時期,幾乎部部電影賣座,但在票房大賣的同時,王晶的電影也屢屢被詬病“爛片”。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王晶在九十年代末,電影市場最蕭條的時刻,反倒逆流而上推出了這部最不王晶的溫情電影《笨小孩》。
關照邊緣人群的現實題材電影,在娛樂至死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本就很少,王晶敢于將視角對準智障人士,可謂是一次相當大膽的嘗試。
在本片中,王晶收起了以往娛樂電影中“游戲人間”的態度,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故事敘述,將感天動地的母愛和超越生死的人性力量長久地留在了觀眾的心靈深處。
當年的評論界認為,《笨小孩》是王晶職業生涯中最真誠的作品,影片展現了智障人士艱難的生活處境,并將母親對于智障兒子的親情渲染得感人肺腑。整部電影拍得細膩動人,其中不乏精彩的戲份。
如發嫂在雨中摔倒,拼命想要抓雨傘的鏡頭,在那個場景中,色調用得極為簡單,可落在地上的雨傘卻是艷麗的紅色,還有電影中多次出現在幻覺中的發嫂,超現實場面的運用拍得唯美寫意,這些鏡頭體現了王晶作為導演的專業素養和調度能力。
《笨小孩》的動人之處,是影片足夠豐富熾熱的情感,發嫂對兒子的母愛,阿B對阿May無怨無悔的幫助,兩個殘障人士相互扶持的溫暖,甚至連爛泥一樣的阿B父親,在故事最后也良心發現,承擔起對兒子的責任。
電影雖然催淚效果十足,但王晶并沒有讓故事沉浸在悲傷當中,結尾仍舊走向溫情。比較遺憾的是電影仍舊存在同類電影的缺陷,為了煽情而放大問題,情節轉折比較刻意,后半段的故事走向比較俗套,讓此片成為半部好戲。
盡管電影最終并沒有拿獎,但王晶卻曾在采訪中透露,《笨小孩》是他職業生涯最看重的一部作品。
多年后,當許鞍華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拉不到投資的時候,也是是王晶主動站出來,為這部無人關注的文藝電影投資,后來又投資了《天水圍的夜與霧》《得閑炒飯》。
也許,這個世界上有人是王家衛,就有人要做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