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突然發出“配音演員是內娛行業的孤勇者”這個話題,講的是配音演員的行業日益消退,人多錢少。
現在影視行業算是寒冬了吧,受疫情影響,很多人都不再去電影院了,于是有制片人不再拍電影,像《你好,李煥英》和《戰狼》這種50多少億的票房,再也見不到了。
最新上映的朱一龍的電影《人生大事》,一直在宣傳,票房也不過907萬,不到一個億。而口碑非常好的海清的電影,即使口碑爆裂也27.57萬。
而且,現在國家清朗活動,讓很多電視劇和電影不得不壓著,不得上映。比如之前拍了很多耽改劇,像《左肩有你》、《吉星高照》,網上一直說要上映,也沒有動靜,涼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此低迷的影視條件下,演員接戲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可即便如此,演員們也依舊能夠享受優渥生活,因為他們曾經的底子夠厚,要知道他們接戲的價格那真的是高。
當年孫儷拍《那年花開月正圓》是6048萬,陳曉這部劇的價格是2750萬。
周迅《如懿傳》的價格是5350萬,霍建華的價位也差不多。
而像成龍、周潤發這樣的大佬,接的電影都要8000萬,陳坤、楊冪、趙麗穎等電視劇的片酬竟然要一個億。
所以,他們大多數人的底子都比較厚,能夠扛過這寒冬。
可是配音演員的命運卻很坎坷。主要角色一集是600元,次要角色只有300元。
如果按照電視劇40集來算的話,演員一個戲一個億,一集250萬,250萬是600的4166.6667倍,這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很多人說演員辛苦啊,配音演員不像幕前演員那么辛苦。
配音演員也要熟讀劇本,揣摩人物情緒,還要對上演員的口型,關鍵是他們的配音環境并不是多好,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不停說著臺詞。
而且,現在很多電視劇都在用原聲,就是演員自己的聲音。比如《星漢燦爛》、《夢華錄》和《重生之門》都用原聲。
可能觀眾覺得,原聲更容易讓觀眾感受到演員的真實性,畢竟他們也看一些綜藝節目,如果臉和聲音對不上,那豈不是很可笑。
演員的原聲如果能配好,那么會提高這個演員的實力,觀眾認可度,這樣這個演員就更值錢了。所以,很多好的演員、有實力的演員都用同期聲,這也造成了很多配音演員沒有飯碗吃。
還記得的湖南臺的綜藝節目,那么多季,請過幾個配音演員,大多數不還是幕前的演員,他們在展現自己的功力,讓配音演員更沒有飯吃。
這個節目之后,還掀起了一股配音熱潮,很多網站都舉行過類似的活動,還有人推出了配音培訓班,使得配音這個行業的門檻更加降低,越來越多的人來瓜分這一塊不大的蛋糕,導致全職的配音演員現在的境遇比較慘淡。
演員演完一個劇一個電影,不僅拿到片酬,更是收獲了名氣,因為片頭片尾甚至宣傳會寫上他們的名字。而配音演員也只在片尾的時候,才有一個區域寫上所有配音演員的名字。很多觀眾根本不會看片尾,直接略過。
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像幕前演員那樣,有太多獎項可以拿。沒有被認可的機會,就代表沒有熱情,那么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就沒有動力。
不知道接下來會不會給配音演員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也提高身價,能夠有一些機會和工作,甚至有口飯吃。
雖然大家都說配音演員是內娛的孤勇者,可我覺得一天配一集600塊,一個月兩萬左右,在北京也還可以。
或許,就是內娛那些幕前明星演員的片酬實在是太高了,所以導致現在內娛的貧富差距那么大。
你覺得配音演員算是內娛的孤勇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