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最后兩個人分別找了對象,難道女主的新男友會保有學(xué)生時代的理想嗎?不見得,不過是沒見對方少年時的模樣。也沒了少女時的期待而已。最后,男女主角分手時用的是一對學(xué)生情侶的約會來對比他倆。有點刻舟求劍的感覺。年紀變化了,相處的方式和共同的愛好也該適當?shù)恼{(diào)整。要不然,一輩子都在追愛的路上。
關(guān)于性別的問題,我最初寫答案時提及到了日本的一個性別文化,但是最后刪去了,因為感覺并不是這個電影傳達的重點。實際上電影里女孩子也考了會計證,準備走上穩(wěn)定道路,只是后來發(fā)現(xiàn)不合適而放棄了。這個情節(jié)換成男性,性別對掉照樣說得通。不過這也是一層潛性文化的影響,可以考慮。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適合的類型和類別,而生活的選項是很多種的。
也許相比過上經(jīng)濟穩(wěn)定的生活,女主會覺得“哪怕住的房子差一點,但是兩個人有共同話語,一起愉快生活就沒問題”。而男主會覺得,“如果不能好好地賺到足夠的錢,又怎樣去抵御未來的風險呢?不希望兩個人生活在風雨飄搖中”。但是這兩種其實都沒有錯。要看自己內(nèi)心真正想選擇的是什么了。這個解讀的角度突然讓我get到與初戀的分手根源,我的散漫與他緊迫人生軌跡終究無法并行。
嗯,所以有時候分離也是一種前行的方式吶。當時看完這部電影的當下我覺得很難看,感覺看不懂到底在表達什么,后來跟朋友復(fù)盤了一下。感覺這部電影的愛情不是天花亂墜,結(jié)果也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所以我才感覺難看,可能是作為普通人且入職工作久了,我確實是會感覺女生太理想化,但是我很認可女生的感覺沒愛就不在逼著自己就這樣過下去,她真的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確實,感覺女主更理想化男主更現(xiàn)實點,但是又挺羨慕女主這樣的生活方式的。其實感覺人設(shè)上有點出入,生活中,女主這種性格反而不太可能練就很好的社交能力,而男主這種性格會讓他敏感觀察細節(jié)變得不笨拙。編劇有一點刻意接錯線的意思,不太調(diào)和。也沒有很好吧,電影中有一幕是女主下班之后碰見同事,然后表示要和同事們一起去逛街,同事表示很驚訝因為女主平時從來不去。女主和男主第1次見面的時候,因為趕不上電車和幾個相遇的陌生人在外面留宿的時候,男主和幾個陌生人一直有說有笑,也是。
她的社交還是建立在選擇之上,和一般意義上的社交有出入。本質(zhì)上也是游離的人,就看這種游離和她需要的舒適會不會沖突,如果不沖突就會一直游離下去,沖突就會像男主一樣被迫選擇。人生是一種責任,個人覺得這是整個故事的題眼。當婚姻成為手段,戀愛就是負擔。兩個人合適不合適,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長久的快樂來自于怡然而不是合拍。個人其實覺得導(dǎo)演滿說教的。而且這部電影很古板,甚至有點刻板,是那種范文類型的。
看的過程中,我沒有哭泣,也沒有太大波瀾,看完內(nèi)心深處很是觸動,因為讓我想起兩個節(jié)奏不一樣的人是否可以走的更長遠?一邊是理想一邊是現(xiàn)實。從熱戀到平淡是所有戀人都會經(jīng)歷的,如果不能彼此更好的溝通到最后不論是誰,結(jié)局都會是一樣的。3、5年的戀愛很美好,過程各種甜蜜美好,也有五味雜成。無奈的人說見過花開就好了,何必在意花最后屬于誰?可是誰不想花屬于自己呢?這不都是無奈和遺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