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肉叔
一個可載入影史的經典場景:
老警官退休了。
大家合伙給他送了只博美。
唯獨他那個瘋瘋癲癲的下屬,走到他面前,要送他一份特別的陰間大禮。
一只“新鮮”的血淋淋的耳朵。
沒錯,15年前的《神探》。
為什么要提這部“老片”。
因為肉叔在看來。
《神探大戰》與《神探》。
這兩部電影,存在著大量對照的關系。
而只有看懂了這其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明白電影說的是什么。
否則,只能當一部“爆裂”的警匪片看了。
《神探大戰》在創意上是《神探》的2.0版本。
可惜作為導演的韋家輝。
既高估了觀眾。
也低估了觀眾。
老實說,肉叔剛看電影的時候確實有些懵,我從未見過這么直白與詭異的表述:
影片里,居然所有人都自稱神探。
《神探》里的神探是誰?
劉青云。
他既超神,又神經。
破案能力超凡,但行為處事神經兮兮,像個“癲佬”。
被革職在家,依然對案子瘋瘋癲癲。
而《神探大戰》呢?
劉青云還是那個劉青云。
李俊(劉青云 飾)曾經是警隊傳奇,以前他的外號也是“神探”。
自從患有精神病后,他從警隊退下來,但依然很神很瘋魔。
和《神探》一樣,依然超神。
但卻多了兩路人馬。
一個是犯罪組織。
這群打著“神探”旗號殺人的犯罪分子,其實是由多年前懸案和冤案的家屬組成。
他們的復仇計劃就是以暴制暴,私刑執法。
當每殺掉一個人,就會在現場留下下一個預告,十分囂張。
一個是警局之星。
陳儀(蔡卓妍 飾)和方禮信(林峯 飾),兩人是一對夫婦,所謂“神探CP”。
他們所在的重案組極其痛恨這幫罪犯。
不要再叫他們神探,我們一定傾盡全力
抓到這些兇徒
于是便形成三方張力。
犯罪集團根據劉青云留下的線索犯罪。
警方根據劉青云給出的引導破獲犯罪。
而看完電影的我們也會知道,犯罪集團與警方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繞暈了沒?
其實我猜看到這里你也會出現一個疑惑:
為什么引導犯罪和追擊犯罪的都是劉青云?
為什么他總是能在最快時間破案,并到達第一犯罪現場?
這究竟是不是一場李俊自導自演的謀殺案?
肉叔最早也是對這樣的疑惑笑而不語,畢竟這是韋家輝的劇本啊,哪能那么淺?
但再仔細一想,細思極恐。
電影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句臺詞是什么?
與怪物戰斗,小心自己成為怪物。
文本出自尼采的《善惡的彼岸》,下一句是: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是的,《神探》的核心——
成為怪物。
怪物這個有所暗喻的意向,也是韋家輝導演玩得最瘋的一個概念。
影片里出現了好幾次真正的怪物。
一只面目可憎張牙舞爪的不明物體。
第一次出現,是李俊仍在警隊執行任務時。
他突然見到這只怪物,它四處逃竄,李俊舉起槍就是一頓掃射。
可同行的隊員什么都沒看見,只看到李俊對著空氣開槍。
在大家看來。
神經兮兮的李俊才是怪物。
在這之后,他一直還幻想自己是“神探”警察,經常出沒在犯罪現場。
怪異嗎?怪異。
在一部顯然有著周密劇情安排的電影中出現了一只奇幻的怪物,任誰都會覺得奇怪。
淺白、違和,你可以想出無數個詞來吐槽它。
但再一想。
這大概是韋家輝所做的一個偷工減料的嘗試。
他把《神探》的概念,直接搬了過來。
《神探》中,劉青云有一句臺詞:
我見到人心里的鬼
這一句就點題了。
他為什么能屢破奇案?
“能見鬼”,這是一種極致化的處理,一如他回答另一名跟著他破案的警察說“做我(神探)很辛苦的”。
為什么?
因為他就很極致——
為了破案,會活埋自己。
為了破案,要見到人心許多的惡。
他跟蹤犯人到飯店,看到犯人的“鬼”是一個大胖子,在不停地進食。
他也自虐模仿,吃到自己吐。
和犯人對線時挑釁對方,被一頭砸向玻璃,頭破血流都還在嘀咕著案情。
這跟《神探》的李俊如出一轍。
為了找到死者的半截尸體,大雨天毫無防護措施就跳進河渠里。
去犯罪現場找兇手,只手空拳就沖上去跟全副武裝的歹徒斗毆。
這樣落力找出真相的神探,很正義吧?
但,真的正義嗎?
他能見到別人心里的鬼,那他自己呢?
文章開頭的驚悚一幕:問他為什么要切下耳朵送給長官?
因為長官心里沒有鬼。
這個回答耐人尋味。
表面是敬重上司心中無鬼。
實際上,是暗示他自己心中也有鬼,和其他人無異。
而《神探大戰》呢?
兩次看見怪物。
第一次,是在船上,他見到一只小型的怪物,于是舉槍便射。
第二次,還是在船上,但有沒有發現,這只怪物比先前那只稍稍大了一些?
原因很簡單——
他見到的怪物,正是他自己。
怎么理解?
你可能知道,韋導的劇本從來不簡單界定好壞。
還記得《神探》結尾,劉青云和林家棟所飾演的歹徒對峙。
劉青云被林家棟開槍打中,但林家棟的槍已經沒有子彈了。
此時,劉青云舉起槍,指向林家棟的腦門。
在陰暗中,劉青云開始自我分裂:
放下槍,你開槍就跟其他人沒分別
我也是人,為什么要有分別?
《神探大戰》的最后,劉青云對當年這個追問,終于有了回應。
人人都能變怪物,為什么我不能變?
于是,劉青云變成了怪物。
電影的結尾。
李俊終于回到警隊,他走到自己的位置,翻開那些夸贊他是正義神探的報紙,緩緩望向外面。
玻璃里,隱隱現出一個人,方禮信。
這個鏡頭很精妙。
一方面串起了先前的劇情,告訴我們李俊和方禮信其實是同一類人,不同的只是目的,一個眼里只有犯罪,一個眼里只有查案,同樣的是都沒有情感。
另一方面,又讓我們產生了懷疑,如果李俊真的是那樣的感情缺失,那么整個一部電影,會不會只是一個局?是不是他早就變成了怪物?
預告片里那句:
大邪若正,大惡若善。
恐怕才是韋家輝真正留給我們的問題。
但顯然,韋家輝自己并沒有把這份理念執行得很清晰,他一方高估了觀眾的理解力,一方面又低估了觀眾的理解力。
兩方面搖擺。
比如信息披露,劉青云為什么要在橋下寫下那些話?這些懸案為什么這么多年沒有解決?這本該是可以引導觀眾思考的問題,卻因為貪圖大場面,而給弱化了,以至于觀眾不會去想,把它當成了“硬設定”。
比如真兇引導,他過早地暴露了方禮信是魔警的線索,導致結尾反轉毫無驚喜,人們只能盯著林峯的演技發呆,要知道,在《神探》里安志杰的角色,是給了許多層的空間揭示的。
而這造成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觀眾會覺得,角色過于單一。
比如李若彤所飾演的女警官。
全場就是墻頭草,一有證據就先入為主,作用約等于劉濤《開端》中的“準備藥檢”。
或許是在影射,但觀眾只覺得討厭。
還有那群自稱“神探”的犯罪分子,也是純純的復仇工具。
給了那么多的背景設定,卻沒有絲毫的層次。
包括林峯那個角色,他的壞沒有邏輯鋪墊,更像是為了和李俊對立而塑造的角色。
反轉了幾次之后,才讓妻子陳儀暴露他的身世,但也僅僅是通過幾句臺詞潦草解決。
一個比較好的反例。
同樣是作為悍徒leader,《怒火重案》中謝霆鋒所飾演的邱剛敖顯然塑造得更有血有肉。
因為年輕時曾經被警隊拋棄,讓他復仇的作惡變得合理化。
但總體而言。
它會是一部能爽到大部分人的影片,會讓觀眾沉浸在這一百多分鐘的邪魅癲狂的黑色世界中。
況且,沖著賣力“發瘋”的影帝劉青云去,這張電影票也不虧。
當然。
能看粵語版盡量看粵語版。
畢竟,你會發現原聲與字幕,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憤怒總是會被削減的。
就像現在的很多港片。
就像這部電影本身。
我們幾乎都忘了,他們,本該是那個盡皆癲狂的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