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福 編輯|樸芳
暑期電影市場迎來了久違的港片。
韋家輝自編自導,劉青云、蔡卓妍、林峯領銜的港片《神探大戰》在本周五迎來正式公映。作為繼前作《神探》后時隔15年的續作項目,又是今年為數不多的正統港片,該片早在首次定檔清明檔之際就獲得了影迷的巨大期待。
而在重新定檔暑期檔后,《神探大戰》也于上周末在多個內地城市展開點映,獲得了貓眼9.0、淘票票9.2的不錯點映口碑。
總體來說,這部作品既有港片一貫的刺激爽感,也有打破港片傳統的一面。盡管片中仍存在一些遺憾,但作為暑期檔港片,《神探大戰》依舊是一部難得的合格之作。
披著警匪片外衣的偵探戲
在犀牛君看來,《神探大戰》的優點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是一個足夠新穎的類型。
如果是看膩了香港警匪片老套路的觀眾,一定能夠在《神探大戰》中收獲驚喜。
影片延續了前作《神探》的設定。由劉青云飾演的患有精神疾病的“癲佬神探”李俊,在多年前因為在出警時出現幻聽、幻覺而被撤下配槍,乃至脫下警服,但這次奇遇也讓他有了看到常人所無法擁有的和被害人“對話”的能力。
影片用很曖昧的手法表現出了他的特別,也拜劉青云的演技所賜讓這樣高概念的設定得以合理化。這樣一部《神探大戰》,既有傳統警匪港片中刺激的大場面、緊張的故事節奏,還有偵探片中層層剝開迷霧的懸念感和出人意料的劇情反轉。
可以說,懸疑+警匪片的類型融合,讓《神探大戰》呈現出了有別于傳統香港警匪片的類型創新,也因此具備了更高的可看性。
生猛的代名詞
更不可忽視的是生猛的內容尺度。
正如影片宣傳中一直所強調的,《神探大戰》足夠生猛,足夠令人印象深刻。
在《神探大戰》的故事里,一場因十幾年間的多起連環殺人案件而起的復仇,被“神探”串聯起來。一是有通靈異能的李俊,再有就是以“神探”為名的犯罪分子集體。真“神探”即便已被外界認定為精神病患仍一心追案找出當年真兇,而作為犯罪者的“神探”卻仍在以復仇之名不斷制造新的案情。
《神探大戰》正是被這一起起案件所串聯起來的。埋尸、烹尸、燒尸,預告殺人,黑吃黑,這些在尺度上限徘徊的生猛案件不斷用視覺沖擊刺激著觀眾的眼球。銀幕上港警與“癲佬神探”李俊同犯罪者爭分奪秒的賽跑,銀幕下觀眾也要目不轉睛,稍有一刻走神就會被劇情甩下。
這部作品依舊保留了港片中最擅長營造的爽感。屬于偵探片稍顯枯燥的一面被連環襲來的動作場面與沖擊力滿點的視效所中和,這讓《神探大戰》與大銀幕的適配度也有所提升。
在這背后,自然也離不開主要演員的襯托。
《神探大戰》的核心角色李俊飾演難度非常大,因為他既要展現出瘋癲的一面,又要讓觀眾充分信服他仍保留著清醒的一面。
像片中李俊在與多位被害人“對話”的過程,需要由演員一個人來完成詮釋,極大程度增加了表演難度。而與此同時李俊在破案過程中的果決,在大是大非前的善良悲憫有原則,也都需要演員劉青云的表演來將其合理化。
有多年表演經驗的劉青云自然是信手拈來,正是通過他在影片中自始至終展現出的信念感,才讓李俊這個超現實的角色變得有血有肉。即便這個角色的表象自始至終都是瘋癲的,但富有層次感的表演讓這個角色有了深度,依舊能讓觀眾透過角色的表面來讀取到他的內心深層。
而蔡卓妍、林峯等人的表演顯然也超出了很多觀眾的預期。正是這些演員的表演撐住了整個故事,讓不那么合理的《神探大戰》變得更富有代入感。
港風吹向暑期檔
當然客觀來說,《神探大戰》也有不少地方其實能夠做得更好。
作為一部非傳統港片,《神探大戰》融入了一定的超現實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劇作難度。既要滿足探案推理的嚴謹,又要融入“瘋探”李俊有別于常人的一面。但通過觀眾反饋便不難發現,在影片的部分情節上,作者處理的并不算圓滿。
好在,港片的快節奏和在視效層面接連不斷的轟炸沖擊,在敘事和視覺表達上模糊了觀眾對內容的糾結。但歸根結底,存在bug的故事注定了《神探大戰》并不會那樣完美。
內容尺度也決定了《神探大戰》表達的上限。
據網絡信息,這部作品從拍攝完畢到上映花費了四年時間。從公映版本來看,影片內容為了更好地適應內地市場做出了部分改動。這帶來的最直接問題是在正片中部分案件內容被一筆帶過,給觀眾帶來了內容交代不清的感覺,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程度。
101分鐘的較短片長,也注定了《神探大戰》會是一部結構非常緊湊的作品。相較去年同期128分鐘的《怒火·重案》來說,《神探大戰》需要在更短的時間里講好更多無法完全明說的案子,進一步增加了影片的敘事難度。
除此以外,可以看到,該片在映前熱度方面也明顯低于《人生大事》《一周的朋友》等同期影片,宣傳效果并沒有預期中的那樣好。
而無論是內容表達的不到位、還是內容宣傳的打折,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存在。
內容自然不必多言,在宣傳層面,由于《神探大戰》本質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推理破案故事,制造懸念大于一切,因此在宣傳階段必須要做出一定內容上的規避,保持影片的懸念感。《神探大戰》官抖物料主要圍繞著主演劉青云的敬業、蔡卓妍、林峯的CP感以及幾位主要演員的情懷等角度展開,明顯在避開內容劇透。
《神探大戰》相對模糊的宣傳導向,在無形中抬高了觀眾接受信息的門檻。這決定了《神探大戰》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交給市場自然發酵口碑,慢慢堆高票房。
但毫無疑問,《神探大戰》依舊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港片,即便只是為了去大銀幕感受正統港片的韻味,體味劉青云的精湛表演,就足夠值回票錢。
盡管這部影片沒有拿到一個爆炸開局,但我們相信憑借優質口碑的發酵,依舊能夠走出漂亮的票房曲線。
像在去年暑期檔上映的《怒火·重案》,上映首日票房僅有不足6000萬,但依靠寬松的檔期環境和優異口碑反饋,票房一路走高,最終落點達到13.29億,成為新一任的內地影史港片票房冠軍。
而今年的暑期檔市場寬松依舊。
一方面全國影院營業率穩步上升,停業三個月的大票倉上海市也終于迎來復工,另一方面由于多重因素干擾,今年暑期檔出現了嚴重缺片的現象,導致目前上映、定檔項目獲得了得天獨厚的上映環境。這些都能夠成為《神探大戰》逐漸發酵口碑走出票房長線的利好因素。
相信在《獨行月球》等頭部國產大片入市前,《神探大戰》可以作為一部優質港片,延續暑期檔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