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操夜夜添-日日操影院-日日草夜夜操-日日干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不卡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ylptlb.cn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1998
  • 待審:31
  • 小程序:12
  • 文章:1030137
  • 會員:747

楊德昌,已經離開人世15年了。

人們難忘他。

提起這個天才導演的名字,人們依然覺得他不可替代,“楊德昌”這三個字,是勇敢純潔的生命拿起長鏡頭,成為現代社會的手術刀,以悲天憫人的名義。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袖人物,楊德昌的一生,只拍了7部電影,卻被大家記到了現在。

這個狂躁沉默的男人,曾說:“想了解我,就去看我的電影。”

1991年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至今仍是經典,三十一年前的古老膠卷,完整地保存了張震的少年時期,清瘦冷峻的臉,黝黑的皮膚。

張震沒有忘記楊德昌。

那是15歲的張震,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始終記得楊德昌對自己說的那句話:

“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代表有一點危險了。”

惶然拔刀的少年,在50年代的臺北,于黑暗中獨自狂歡。

在牯嶺街昏暗的街道,小四手中那個手電筒,所發出的光亮,在一片黑暗中照亮了張震的前路,也照亮了楊德昌的電影世界。

大眾試圖從他的電影與活著的人的回憶里,走近楊德昌。

楊德昌電影的氣質,也許源于自己童年時期的經歷,從小到大,他就是個不愿被規訓的人。

生于四十年代末的楊德昌,是從動蕩時代走出來的人,他出生于上海,一歲多時,跟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北成長。

臺北,對于楊德昌一家是異鄉。

這種異鄉人的漂泊感,存在于幾代人的身上,落身不論何處都是羈旅,一生漂泊都未曾有家。

好在楊德昌,是幸運的。

他成長于一個中產家庭,父母都在銀行工作,是第一代的中產階級,收入穩定。

楊德昌的父親喜歡看電影,也愛畫畫與音樂,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耳濡目染,作為閑暇時的消遣。

在這樣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自然養成了他自由且自我的個人秉性。

少年時期的楊德昌,無比叛逆,總是想各種辦法不去上學,他對大人所說的一切都深表懷疑,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對事物有一種感知,只是那時的他還說不清楚是什么。

聽著老師講的大道理,他表面一副順從模樣,心里卻想:“胡扯。”

在他后來的電影中,大家總能看見有個小男孩與楊德昌小時候很像,喋喋不休地講著他童年時期的各種壓抑時刻。

最能吸引楊德昌的是日本漫畫與歐美搖滾樂,每周都更新,總能給少年帶來驚喜,這些在他看來才是更可信的東西。

“時至今日,我仍感幸運能生活在那個年月。”

1974年,27歲的楊德昌拿到了佛羅里達大學的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父母開心不已,他卻不以為然,轉身就去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課程。

并不順遂,楊德昌覺得在這里學不到創作,只有漫無邊際的教條主義,他讀了很短的時間就退學了。

父母堅決反對兒子搞電影,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務正業,且很難出人頭地。

楊德昌不做理會,三十歲生日那天,他猛然發現自己老了,再不拍電影就晚了。

“我必須在我垂垂老矣之前,做些我熱愛的事情。”

1981年,回到臺灣的楊德昌受到張艾嘉的邀請,拍攝了劇情電視劇《十一個女人》,從此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在楊德昌看來,能看得清社會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有少數人有膽識,但他們也越來越少了,所以他只能埋頭做自己的事情。

張艾嘉與楊德昌

1983年,30歲的張艾嘉成為新藝城電影分公司的總監,身為文藝女青年的她,大力主張文藝片的拍攝制作,其中就有楊德昌的作品。

那年,36歲的楊德昌執導了自己的首部電影《海灘的一天》。

在張艾嘉的幫助下,楊德昌拿到了電影投資,她還拉上美人胡因夢共同出演。

1983年電影《海灘的一天》

林佳莉(張艾嘉 飾)與譚蔚青(胡因夢 飾)劇照

這對于野心十足的楊德昌來說,還不夠,他非要找來杜可風拍攝,誰知兩人共事了一周后,在片場吵翻了天。

楊德昌讓杜可風馬上走人,最后電影拍完了,剪輯后將近3個小時,超過了影院所能承受的片長,制片人勸他再剪短一些。

楊德昌說:“少一秒都不行,上不上隨你。”

最終,《海灘的一天》成功上映,反響極好。

胡因夢在其中飾演鋼琴家譚蔚青,一襲黑色連衣裙,挽起長發,眼神深邃憂郁,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角色,非她莫屬。

當年她退學,離開臺灣輔仁大學時,大家感嘆:

“從此輔仁大學沒有了春天,因為胡因夢把春天帶走了。”

譚蔚青幾乎是胡因夢本色出演,大學畢業后就出國研讀藝術,彈鋼琴,不斷獲獎。

1983年電影《海灘的一天》

譚蔚青(胡因夢 飾)片段

她一直是林佳莉羨慕的女孩,可以做主自己的人生,張艾嘉將佳莉這個角色的精神裂變,詮釋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個女孩成為女人的故事,是關于女性成長的圖景。

佳莉在電影中說:

“我們讀過那么多的書,小時候,一關一關的考試,為什么沒有人教過我們怎么樣去面對這么重要的難關?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總是兩個人結婚以后都是圓滿大結局,大結局以后呢?”

詰問中帶著些許失落。

林佳莉(張艾嘉 飾)劇照

電影中,兒時的佳莉陪父親聽古典音樂,這個場景是楊德昌的童年再現。

回顧楊德昌這部處女作中的女性,在上世紀80年代,無疑是具有先鋒意義的,她們不再是男權社會下的附庸。

自小乖巧的林佳莉最終違背父權,追求自由的愛情;譚蔚青到國外研讀鋼琴,成為知名的鋼琴家。

1983年電影《海灘的一天》

胡因夢與張艾嘉 劇照

她們的個人經歷,也是當時臺灣社會的變遷。

主演胡因夢說:

“十五年的從影歷程我拍了近四十部令人哭笑不得的影片,以我四歲就開始看西片所培養出來的鑒賞角度,這些影片中只有《海灘的一天》堪稱佳作。”

1983年電影《海灘的一天》劇照

楊德昌的電影處女作,無疑是成功的,豆瓣影評中有人這樣寫道:

“大二時候百老匯有楊德昌電影展,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這部電影拍完后,楊德昌與張艾嘉的關系一度曖昧,也讓身為總監的張艾嘉遭人議論,沒多久,她就辭掉了這個職位。

后來,張艾嘉回應自己與楊德昌只是工作伙伴與普通朋友:“我們彼此欣賞,不過確實有過發展的機會,但我及時踩了剎車。”

張艾嘉與楊德昌

與張艾嘉傳過緋聞的才子,不在少數,楊德昌只是其中一位。

1977年,羅大佑與張艾嘉因電影《閃亮的日子》結識,很快便相愛了。

張艾嘉覺得他是一個有天賦的音樂人,身上還帶著幾絲憤青的氣質,她對有才華的男人總會另眼相看。

羅大佑為她寫歌,把寫了整整五年的《童年》送給了張艾嘉,同時以制作人的身份,親手為她打造了音樂專輯《童年》。

制作這張唱片時,兩人正在熱戀中,羅大佑還為你張艾嘉寫了《小妹》,自此“小妹”這個稱呼伴隨著張艾嘉在文藝圈行走。

羅大佑剛考取了醫師執照,在臺北一家醫院做實習醫生,彼時的張艾嘉已是圈內知名演員,不過顯赫的家庭背景與名氣,并沒有帶給張艾嘉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一無所有的羅大佑,在張艾嘉面前,“我愛你”三個字,顯得單薄無力。

后來的故事不得而知,兩個人最終各奔東西,張艾嘉說:“愛情從來不是羅大佑的全部。”

張艾嘉與羅大佑

與羅大佑說了再見后,張艾嘉認識了李宗盛。

她是才子心中的繆斯。

1985年,李宗盛進入滾石唱片之后,制作的第一張唱片便是張艾嘉的《忙與盲》。

從這張唱片開始,“最懂女人心”成為了他獨特的標簽。

那年,李宗盛27歲,張艾嘉32歲。

張艾嘉與李宗盛

兩人頻繁的交往,還在電影《最想念的季節》中,飾演一對情侶,很快傳出緋聞,在《愛的代價》面世后,李宗盛與張艾嘉的緋聞更是甚囂塵上,大家想弄清原委。

多年后,在李宗盛的個人演唱會上,張艾嘉問出了那個藏在心中很久的問題:“你到底有沒有愛過我?”

張艾嘉與李宗盛

當時臺下坐著小李的兩位前妻朱衛茵和林憶蓮,李宗盛慌張地邊笑邊撓頭,沒有講話,唱起了《愛的代價》作為回答。

張艾嘉沒有追問。

兩人的關系一直撲朔迷離,后來張艾嘉回應媒體:“關于我們的事,他們統統都猜錯。”

張艾嘉從來沒有刻意回避這些往事,這些故事也只有她本人才最知曉。

與幾位才子相愛別離后,張艾嘉總結出一則經驗:“才子,你只欣賞他的才華就好了。”

張艾嘉是清醒的,輕輕地饒過了楊德昌。

后來,愛上楊德昌無法自拔的蔡琴就沒這么幸運了。

兩人的相識,因為侯孝賢,他出資給楊德昌拍攝電影《青梅竹馬》,并在其中出演男主角,還邀請蔡琴演女主角。

從這部電影開始,臺北就成為楊德昌電影背景中的重要底色,那不是他的故鄉,卻是他從小成長的地方。

電影拍完后,蔡琴愛上了才華橫溢的楊德昌。

他比任何人看上去都更像一個導演,高而瘦,很是挺拔,總是穿著一件長款風衣,戴著棒球帽和阿瑪尼的眼鏡,沉默迷人。

不比楊德昌的中產家庭,蔡琴自小缺乏親情的溫暖,渴望被愛。

面對大自己10歲的楊德昌,蔡琴覺得自己找到了依靠,她迫切地想要和他組建一個家庭,對方卻遲疑徘徊。

不想再等下去的蔡琴,在答錄機里,讓楊德昌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復,要么結婚,要么不要再來往。

蔡琴與楊德昌

很快,答錄機上顯示有了留言,蔡琴立刻整張臉變得煞白,像是要昏倒,她對陪在一旁的好友說:“我不敢聽,他一定是來拒絕我的。”

她開始在房間里走來走去,身上穿的那件藍色小禮服,像是一團移動的海水,過了一會兒,蔡琴鼓足全部勇氣,聽了那條留言。

楊德昌沉默了一分多鐘,之后是漫長的嘆息聲,最后他只說了句:“你叫我怎么說呢?”

這是楊德昌的所有回答。

蔡琴無法按捺住自己的心,也沒有聽出這個男人背后的冷漠與無所謂,她跑到了楊德昌的家。

黑夜里,楊德昌出來開門,面對眼前這個深愛自己的女孩,他將穿著藍色禮服的蔡琴攬在懷里,關上了他家的紅漆鐵門。

終于在1985年,兩人在賴聲川導演的家中,辦了簡單的婚禮。

那年,楊德昌38歲,蔡琴28歲。

蔡琴與楊德昌

婚后,楊德昌卻對蔡琴提出“無性婚姻”的要求。

“我們應該保持柏拉圖式的交流,不應該讓這份感情滲入任何雜質,不能受到任何的褻瀆和束縛,因為我們的事業都有待發展,要共同把這副精力放到工作上去。”

蔡琴無條件地答應了,她傾盡自己的所有支持丈夫的事業,不過日子越久,她越意識到在這段關系中,自己完全得不到照顧。

再堅強的人,也有需要被照顧的時候,她不過是一個女人。

在外,她是歌后蔡琴,回到家她是全職保姆,幫丈夫談電影項目,客串其電影角色,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沒有任何怨言,失去自己。

在楊德昌沒有電影拍的日子里,是蔡琴擔負起了兩人的生活開銷。

丈夫楊德昌總是對蔡琴說:“你辛苦了”,卻從未說過“我愛你”。

蔡琴與楊德昌

直到那次背叛的到來。

1995年,楊德昌認識了小自己18歲的鋼琴家彭鎧立,他向蔡琴提出離婚。

楊德昌對于自己長達十年的婚姻做出斷論:

“10年感情,一片空白。”

蔡琴感到心碎,非常委屈,她表示自己不是一片空白,有全部的付出。

這段荒誕的婚姻,讓蔡琴一度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后來,她從乳腺癌中重生,篤定地宣布自己不會再嫁人了,畢生嫁給舞臺。

其實在與楊德昌結婚前,蔡琴就有所察覺,她曾說:“侯孝賢比楊德昌溫柔,楊德昌雖然細致,可是很冷,像他的電影——冷致。”

一語中的。

這個男人將那冷致帶到了自己與蔡琴的婚姻中,給了她一場空歡喜,因為不愛,便漠然而果決。

這世界,可以不必永遠。

蔡琴淚崩

女人始終不是楊德昌生命中最重要的篇章,1991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拍攝這部電影時,不會想到,這會成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作品,以至于之后提到他的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楊德昌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骨肉相連,不可分割。

楊德昌在片場,執導楊靜怡與張震演戲

他寫了一個少年對世界的幻滅,電影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空氣是灰色的,人想要逃亡,時代寸步不讓,最終兩敗俱傷。

一個體系的崩壞,與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毀滅,有著相似的路徑。

1991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小明(楊靜怡)與小四(張震 飾)劇照

15歲的張震出演了主角小四,張國柱是臺灣老牌演員,也是張震的父親,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飾演小四的父親。

正如影片中開始寫的那樣,“民國三十八年的臺灣,數百萬的中國人隨著國民政府遷居臺灣,這些少年,在這種不安的氣氛里,往往以組織幫派,來壯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1991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小明(楊靜怡)劇照

長達237分鐘的電影,是必要的漫長。

童年影響著楊德昌,這部電影中反復出現了大量搖滾元素,那是他少年時期堅信不疑的文化。

1991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

楊德昌脾氣非常差,對電影各種表演要求頗高,包括聲音,有次張震配音多次還是演不好,楊德昌暴怒,一把揪起少年的衣服,要拉他去室外單挑。

制片人見狀,立馬阻攔:“神經病啊,他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你跟他單挑啥呢?”

張震很怕楊德昌,也一直把他當成自己的標桿,仰慕敬佩。

楊德昌與張震

電影中,15歲的張震有著一雙沉默的眼睛,稚氣未脫的年紀,他對演戲并沒有概念。

直到結尾那場戲,在牯嶺街,小四惶然地將刀捅向小明時,他的青春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女孩倒在血泊中,張震蹲下身哭了很久,他處于完全忘我的狀態,因太過沉浸其中而分不清是真是假,那一刻,張震就是小四。

那種感受讓他深受感動,也成為張震之后會去演戲的原因,而飾演小明的楊靜怡,至今只演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一部電影。

由左到右:楊靜怡、楊德昌、張震

長達4小時的青春挽歌,最后以一把刀子作為結束。

楊德昌,成功了。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拿下十幾項重量級電影大獎,年僅15歲的張震提名最佳男主角,與他一起提名的有父親張國柱,還有張國榮。

這部電影成為楊德昌的勛章,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墓碑。

有網友這樣寫道:“人過中年之后再看這部電影,依然傷心得不行。”

影中人張震,同樣傷心。

拍完戲后的張震,再難抽離出小四這個角色,原本愛笑的少年變得沉郁,不愛講話,其父親張國柱氣沖沖地找到楊德昌:“都怪你,你把我兒子的笑容帶走了。”

很多年以后,張震回憶那其實是不自覺的,自己小時候并不是這樣的個性。

15歲的張震

楊德昌接下來的幾部電影《麻將》《獨立時代》等,并未引起過多關注,在直白的語言環境下,他的電影低沉晦澀,那種銳利與冷峻給觀眾以距離。

直到千禧年,楊德昌有部醞釀了15年的作品,就要誕生。

電影《一一》,失落中含有溫暖,批判中帶有悲憫。

2000年電影《一一》劇照

這部電影成為楊德昌最經典的作品,其中囊括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臺北家庭故事,他從旁觀者成為了親歷者。

《一一》在一場婚禮中開始,于一場葬禮中結束。青春的美好與熱烈,成年后的矛盾與無奈,老年的看淡與順從。

影片結尾,在外婆的葬禮上,洋洋有一段寫給外婆的獨白,最后他這樣念著: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老了。”

2000年電影《一一》洋洋劇照

手拿鏡頭的楊德昌,就是鏡頭里的洋洋。

人到中年,楊德昌變得溫和起來,他平實地寫出了生之壓力,甚至讓人感覺到了無意義的生活與疲憊的喘息。

那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人情冷暖,是人的味道。

侯孝賢一直不敢看這部電影,他說:“這件事情讓我感覺,一個時代好像過去了。”

這部電影看完,仿佛已經活完了一輩子。

《一一》得獎后,楊德昌被確診為結腸癌,他說:“電影可以延長我們三倍的人生。”

可是生命由不得你,2007年6月29日,60歲的楊德昌去世,墓碑上沒有任何頭銜,只寫了一句話:

愛與希望之夢不死。

楊德昌猝然離世,得知消息后的蔡琴,說:“早知道他生命這么短暫,我愿意早點跟他離婚,放他好好享受他的生命。”

曾經愛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的哪首歌是在告別,哪首歌是在為自己作永恒的準備。

哪怕在那漫長的婚姻里,從未得到過照顧,蔡琴還是保持著最后的體面:

“作為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斗過;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了一個銳利的記錄者。”

難以開口道再見,就讓一切走遠,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讓他淡淡地來,讓他好好地去。

楊德昌與蔡琴

楊德昌死后,聲名與日俱增,擁躉無數。

臺灣影評家焦雄屏說:

“他的離去是對華語電影的極大的損失,我認為華語電影界再沒有第二個像他這么有知性的導演,再沒有第二個具有這樣的美學敘事和對社會進行敏銳觀察的導演。”

從《海灘的一天》到《一一》,他電影中的角色仿佛就在我們身邊,那些痛苦、脆弱的時刻,是每個普通人都會經歷的。

楊德昌可貴的生命經驗,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出五十歲的真情。

賈樟柯曾評價過楊德昌、王家衛、以及李安三位導演,說他們代表了三種創作方向:楊德昌描繪生命經驗,王家衛制造時尚流行,李安生產大眾消費。

毋庸置疑的是,他給楊德昌的評價是最高的。

楊德昌是個極有才華的導演,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提起楊德昌,人們想到的往往先是他與蔡琴的十年無性婚姻。

他對于蔡琴的背叛,對于婚姻的不忠誠。

不過在1985年那個深夜,在楊德昌將穿著淺藍色裙子的蔡琴攬進懷里時,在蔡琴被馴服似的與他消失在紅漆鐵門時,兩個人都不是為了讓那十年婚姻成為一片空白的。

但,依舊成為空白。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楊德昌大半生的時間,都在用沉默與鏡頭語言,抵御某種狂熱帶來的沖動與傷害,那是對童年過往的追懷。

楊德昌去世后,賈樟柯時常懊悔,自己那天為什么沒有主動走上去,與他講幾句話。

那是1998年,在釜山電影節。

楊德昌帶著他的電影計劃書《一一》參加了電影節,誰知這部電影會成為他的遺作。

賈樟柯清晰地記得離開釜山的那個清晨。

他看見楊德昌拖著行李一個人站在大堂門外,孤零零的,無人陪同,賈樟柯站在不遠處望著他,直到他上了一輛汽車走遠。

這是賈樟柯第一次見到他,也是最后一次。

日后,賈樟柯很后悔,當年沒有在釜山跟他打招呼,沒有親口告訴楊德昌自己很喜歡他的電影,他只能用文字感懷:

“中國有一句話是‘天妒英才’,或許就是因為《一一》說清楚了我們生活里的一切,他為我們揭開了生活的謎底,完成了它的使命,所以也就離開了我們。”

如今的賈樟柯,時常坐在汾陽縣城的家中,一個人獨自看DVD ,每當他重溫電影《一一》的時候,就會想起那個清晨,想起楊德昌高瘦的模樣與他的孤獨。

還有那永遠都不會消失的遺憾。

分享到:
標簽:張艾嘉 楊德昌 電影 蔡琴 電影資訊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1998

    網站

  • 12

    小程序

  • 1030137

    文章

  • 747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