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娛樂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港臺輝煌時期,二是內地取而代之時期 。
可是,隨著內娛的發展,這股春風似乎并不令人樂觀。
縱觀內娛,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華語女演員呈現斷層態勢。
像周迅、章子怡這樣的70后漸漸開始走向幕后,將聚光燈下的位置慢慢讓出。
如楊冪、劉亦菲這樣的80后,雖然依舊活躍在娛樂圈,影視劇一部接一部,可她們根本扛不起70后的大旗。
而張子楓、歐陽娜娜這樣這樣的00后,還未證明過自己,沒有重量級的獎項加身,暫不列入考量。
由此可見,內娛的女演員僅剩90后被寄予厚望,然而90后的成材率更低,有且僅有周冬雨一人。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人才凋零的現象?
有四個原因,一是流量變現,二是市場變化,三是偶像選秀,四是粉絲追捧。
流量變現。
流量的橫行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與四個人和一條規則(禁韓令)有關。
2005年超級女聲李宇春被粉絲用短信投票,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冠軍,自此開啟了全民造星的時代。
明星不再是高門檻、高標準,只要有大批人喜歡就能進入娛樂圈成為明星,甚至擁有歌手和演員兩重身份。
眾所周知,李宇春至今都沒有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可是一點也不妨礙她年年成為晚會壓軸與海報C位。
2008年鐘漢良的逆襲讓背后的資本看到了在網上做數據的可能性。
那時的鐘漢良已經過了巔峰期,并沒有多少資源,得益于天涯四美之一的顧惜朝,他在網上有了為數眾多的擁躉。
這樣一來,鐘漢良不僅變得炙手可熱,還憑借粉絲的力量贏得了黃曉明版《鹿鼎記》中康熙一角。
2009年中國籍成員韓庚從SJ退團回國發展。
彼時的他有著其他明星難以匹敵的超高人氣,各大頒獎典禮和綜藝晚會都以請到韓庚為最高標準。
他也借助超人氣獲得了諸多優質資源,更是以《大武生》締造了粉絲經濟元年,盡管當時的韓庚并沒有什么演技。
2011年《宮鎖心玉》大紅,楊冪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
紅了之后,楊冪立馬將人氣變現,出演諸多電影,僅2012年到2014年,楊冪參演的電影總票房達30億,位居國內女星第一。
他們四個人讓流量變現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素人通過包裝出道,在網上做數據營造出大紅的現象,借助粉絲呼聲換取影視劇資源和代言等,最后趁著熱度盡快變現。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2014年,國產流量迎來井噴,內娛正式進入流量時代。
四大頂流吳亦凡、李易峰、鹿晗、楊洋,“歸國四子”中的黃子韜、張藝興,以及養成系偶像Tfboys占據了各大平臺的頭條。
他們的鋪天蓋地讓好演員失去了春天,大家都開始一味地追求流量,對基本功再也不下功夫,業荒于嬉、毀于隨。
市場變化。
90年代,不管是內地還是港臺,藝人都是個有門檻的職業。
即使是偶像出身的劉德華、郭富城、黎明,他們都有過硬的實力,或舞蹈、或演戲、或唱功優秀。
內地更不必提,若沒有本事,甚至連戲都接不上幾部,更別提紅遍大江南北,張國立、王剛等人有了作品的積累才形成了如今的國民度。
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是內地電視劇的黃金十年,電影還沒有大行其道。
不論是武俠劇、抗日劇、現實劇、喜劇都有許多佳作出現,如《水月洞天》、《潛伏》、《武林外傳》等。
這些電視劇中的演員也是個頂個的實力派,電視劇臺購買電視劇看重的是質量,觀眾追求的也是質量。
可是,良幣驅逐劣幣的大好局面從2011年到2014年這四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1年穿越劇《宮》大紅,催生了爛劇越罵收視越高的奇怪現象,這種陋習一直影響到現在。
2012年徐崢執導的《泰囧》成為國內首部破十億的影片,內地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電影市場,電影不再是大導演們的專屬。
2013年一部足以載入華語影史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上映,開啟了“爛片營銷”的概念,堆砌明星和商業元素,制造虛假繁榮。
2014年初代流量引領流量時代,《古劍奇譚》火遍全國,一下子有了流量+IP的模式,各種破百億層出不窮。
這樣的變化導致好演員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想要獲得好的資源就必須遵循流量模式,而此模式賺的都是快錢,割的都是韭菜。
偶像選秀。
之前國內的選秀雖然不成熟但是至少前幾名都有真才實學。
如《快樂男聲》的張杰、陳楚生;《我型我秀》的薛之謙、趙英俊;《加油!好男兒》的井柏然、付辛博;《中國好聲音》的梁博、張碧晨。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些選秀竟然國內選秀最后的巔峰,之后的偶像類選秀只能用牛鬼蛇神來形容。
火箭少女101的楊超越,沒有才藝,只靠顏值與懂哭就能出道。
THE9的虞書欣,沒有才藝,沒有顏值,僅靠炒作也能出道,廣告、代言、綜藝一個接一個。
長此以往,這種畸形的模式會使娛樂圈變得烏煙瘴氣,演藝圈疏于創造,只愿遵從“明星=流量”的懶惰邏輯,一次次產出殘次品。
而且也會讓科班出身變得不再重要,只要有幾分姿色就可以被安排上某個選秀,贏得一些粉絲的喜愛便可以成為演員或歌手。
粉絲追捧。
隨著90后的退場,00后成了偶像們粉絲的主力軍,這種隔代的變化引發了審美的變化。
90后喜歡周杰倫、王力宏這類有才有作品的歌手,顏值并不是第一標準,而00后則喜歡蔡徐坤、肖戰這類歌手,顏值成了首要條件。
他們是從選秀節目出來或一夜爆紅的偶像,基本都是速成品,所謂偶像還沒得到更專業的指導,就被粉絲經濟驅趕著成為利益鏈上的一個零件。
尤其是粉絲與偶像的關系,非理性的粉絲文化不僅讓追星的青年變得拜金、粗暴和淺薄,也助推了整個演藝生態滑向病態的深淵。
這樣的結果是可悲的,娛樂圈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好幾個偶像出來,像流星一閃而過,看似耀眼卻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毀掉了演藝圈的健康運行。
這些原因讓演員不再是一個值得敬佩的職業。
演員們對表演沒了敬畏心,正經的學院派越來越少,只想著流量變現賺快錢,所以年輕一代的演技派出了周冬雨才會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