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一個人,一只貓。他在臥室做了一張「臥室搖滾」專輯。
14天,一個新的時間單位。上帝只用7天創造了世界,14天顯然蘊含更多可能。
不久前的一個14天里,一個沒機會跟隊友排練的樂隊主唱,被逼成為「全能臥室音樂人」,在家鼓搗出了自己的首張個人EP……
2017年,新西蘭創作才女Lorde在專輯中寫下了單曲《Homemade Dynamite(家制炸藥)》的標題,讓樂壇突然意識到,這個16歲就出道的年輕音樂人從橫空出世到舉世矚目的經歷,也正是以她為代表的「臥室音樂人」點燃世界的過程。
「臥室音樂」這個字眼里蘊含的能量,與音樂工業的流程化制式帶來的專業度不同,盡管有時被認為“粗糙”,但這一概念亦意味著音樂人能分享足夠私密、足夠充滿力量的情感。
這是Z世代年輕音樂人順應潮流的一種體現,這或彰顯個性、或代表小眾的音樂,讓更多年輕樂迷感到了一種自由的表達。而這音樂創作上的自由,有時恰恰來源于不自由:在封閉狹小的空間里,在成長無情的打磨里,音樂人直面內心的不安全感、焦慮、矛盾,寫下最當下、最自我的音樂。
前陣子,因為疫情,異國人樂隊主唱木下就面臨了這一份生活上的不自由,但在這不自由的14天里,他誤打誤撞的開啟了自己的首個個人音樂項目,完成了一張迷你專輯《穆夏的臥室搖滾》。
木下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下了這14天:在家里,用一堆樂器和一臺電腦,在貓貓的陪伴下,不分日夜……
以下是木下的創作自述與部分日記:
在疫情期間我基本上都是呆在家里,看書,聽音樂,彈吉他。偶爾會像寫日記似的寫一些片段的動機。有的晚上會出去排練。有的晚上則會到外面和朋友們玩即興音樂,地點不定,以前主要是在橋上,后來也有在江邊的公園里,或者在某個駐場樂隊下班之后的酒吧里鉆空子。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的個人音樂計劃《穆夏的臥室搖滾》開始了。其實坦白說,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呆在樂隊中、或者說團隊里的人,覺得那樣比較有安全感。但在這段時間里樂隊無法常常聚在一起創作排練,與此同時,我又積攢了很多想法,于是就開始試著在家用電腦制作了很多小樣,最后發現在短時間內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很好聽。于是我索性就發起了一個屬于我自己的臥室音樂項目——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嘗試作詞、作曲、編曲都完全由自己在家獨立完成。
Day1 – 1936
我用手機先錄了一段木吉他的吉他旋律連復段,后來發展了《1936》的前奏。《1936》這首歌前奏的旋律在我腦海里一直有一個藍本,我想做出一種有戰爭年代緊張感的小調Riff。但是又要有一種接近車庫搖滾的律動感,于是我嘗試在一段復古的旋律上加入了接近迪斯科的律動,也就是用電腦做了一段鼓,發現效果很好。
Day3 – 貝斯手挑戰
我找朋友借了一把貝斯,我雖然會演奏貝斯,卻從來沒買過貝斯。而且我從沒有自己創作過歌曲的低音線條,也就是Bass Line。我花了一整天研究貝斯如何演奏,如何編寫,最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覺。
Day5 -柳暗花明
我開始創作第二首歌《痛苦的山谷》,這是一首以貝斯開頭的歌曲,有點后朋克的氣質。開頭的Bass Riff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編寫的低音旋律,基本整首歌也是從這個貝斯主旋律發展而來。有些憂郁、黑暗,但是在副歌的吉他掃弦和人聲進入之后,又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Day6 -原來我不會寫情歌
痛苦的山谷的歌詞是我寫的最認真的一首。其實靈感來源是一個愛沙尼亞的獨立游戲《極樂迪斯科》,里面的文字直接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這也是為什么前奏和結尾我用電鼓代替了真鼓,也是為了塑造出一種迪斯科樂和后朋克的冰冷感。
說來好笑,我的歌詞里“生活”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愛”這個詞卻是最少的,感覺我是真的不太會寫情歌。
Day10 – 創作也是世事難料的過程
開始創作《BedroomRock’N’Roll(臥室搖滾)》。
我最開始是錄了一個非常溫柔的木吉他彈唱版本,但是發現和歌詞不太貼合。于是我嘗試著把速度不斷加快,最后這原本應該是溫柔民謠的歌曲變成一首節奏很快的車庫搖滾樂。而且聽上去還有點意思,所以確實是世事難料(就像這首歌的歌詞里說的)
Day14 – 虛假和真實
最后一首歌《Fake Teenager’s Angst(虛假青少年的焦慮))算是我的自述歌曲。光是這個這標題我都構思了半個月。因為我早就不是青少年了,但我的唱法和音樂里想表達的內核卻很青少年,沒有比這更矛盾的事。于是我在青少年的焦慮前面加了“虛假”二字。
我嘗試了用合成器代替很多吉他部分。最后還是放棄了。說實話,太多合成器,我有點膩了。于是最終我還是堅持用吉他貝斯鼓這傳統的搖滾樂三大件,完成這四首不那么傳統搖滾樂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