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率先發布概念預告;2017年暑期宣布(內地拍攝部分)殺青;2018年3月,就曝光首款正式預告。大家都以為,古天樂應該就會在2019年,這有希望成為科幻元年的這一年,將他打磨多時的《明日戰記》,送上大銀幕。誰知,在《流浪地球》之后,大家一等就是3年。《明日戰記》和《風林火山》、《風再起時》等作品,成為了遲遲未能上映的港片存貨。不過,港版《MarieClaire》雜志給古天樂和劉青云拍了一組寫真,有相關報道稱,《明日戰記》即將上映。兩人一起接受采訪,可能就是為了電影的宣傳。
《明日戰記》從最開始籌備,到今年總算又有新消息,應該要超過7年時間。時間可能比《流浪地球》還要早。這部電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這真正的挑戰并不在于特效,而在于故事。《流浪地球》對于中國科幻片具有著不錯的參考意義。特效場面,乃至科幻設定,都不是《流浪地球》成功的關鍵,這只是能夠讓觀眾有新鮮感而已。
能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取得票房冠軍,還是得有一個能讓普羅大眾能夠接受,并且獲得共鳴的故事。講真,《流浪地球》的第一標簽并非科幻,而應該是災難。故事就是講述一對兄妹的冒險故事。導演的敘事工整流暢,節奏得當,角色具有情感力量,最后一幕,女主角的高光演講促使諸多逆行者回頭相助,再到高潮點燃木星的部分,著實是令人動容。這是電影的致勝一擊。
科幻大片。這似乎是很容易脫離我們生活的類型片,觀眾更注重的是視聽大場面,就是為了去看真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東西。但在中國市場,故事太過脫離觀眾的生活和情感是不行的。這里的觀眾更注重看的是什么故事。哪怕是漫威大片,至少對于粉絲來說,里面的角色也是有著情感掙扎的。像同為諾蘭導演的《信條》和《星際穿越》就是很好的案例。《信條》過分強調場面和腦洞,而《星際穿越》是一個能看哭人的親情故事,哪一部電影更成功,就高下立判了。
回到《明日戰記》。古天樂和劇組、幕后在視覺特效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宣傳上也是主要在說,對于沒落的香港電影來說,要拍這部科幻大片有多么地難。但對于市場前景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好事。
喜歡港片的觀眾自然會大力支持,但作為一部耗資幾個億,沒有10億票房絕對回不了本的大片,那就必須要贏得更多觀眾群的認可。那么《明日戰記》就不能當《信條》,也不能當片名很相似,劇情也是打外星人的《明日之戰》,而是要向《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看齊。兩款預告給出了一個劇情矛盾,古天樂扮演的小隊隊長,和劉嘉玲扮演的指揮官發生爭吵,古天樂因為要保護隊員的安全,而違反劉嘉玲的指令。劉嘉玲用16萬人的安全來壓古天樂,批評他不負責任;而古天樂則反駁,我的隊員的命,就不是命了嗎?
這就可以成為整部電影的一個核心矛盾,類似于《姜子牙》救一人還是救世界的電車難題。當然拯救世界還是太過于虛無了,也泛濫老套了。如果參考《流浪地球》的話,《明日戰記》就要在劇情上作出一些犧牲。不要把故事講得太宏大,只需要交代一下背景,然后把敘事的精力都放在古天樂的特種小隊上面。如果觀眾能共情這幾位隊員,同時角色塑造到位,當他們誰要犧牲的時候,可以賺足觀眾的眼淚,那口碑絕對就有了。像《流浪地球》就做的很出色,不同角色犧牲的場景,都不是隨隨便便的。
同樣的道理還可以運用在處境有些類似的奇幻大片《封神三部曲》上。在當下的市場,好故事會比大場面更有用。這也許就是這些國產超級大片遲遲未能上映的原因之一。與其直接上映當冤大頭,不如再好好打磨打磨,看后期還能不能挽救一下故事性,不然這做特效的心血可能就竹籃打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