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電影,永遠不怕被劇透。
那就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這種電影有很多傷痕,但也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它能喚醒人們心底的遺忘,也能勾出對家國天下的眼淚,黃建新導演的《1921》便是這樣的電影。
黃建新與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同屬第五代導演。
他的電影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其作品的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尤其是在文化觀念、審美旨趣、創作風格上獨具匠心,如《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
進入新世紀后,黃建新逐漸開始接觸紅色題材,執導了“建字三部曲”,《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
《1921》是他執導的又一部主旋律電影。
片中有許多響亮且偉大的名字,他們是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李達、劉仁靜、鄧恩銘等。
他們看到了遍地哀鴻滿城血,他們想到了匡扶華夏救蒼生,他們致力尋找一條救中國的路,讓中國走出泥濘,人民當家做主。
他們都是偉人,可怎么塑造偉人,是所有主旋律電影都需解決的問題。
導演黃建新給到的方法是讓每個出場的歷史人物體現真實的人性,不藏著掖著,以一個平視的角度看待偉人凡人的一面,以及凡人偉大的一面。
他們是偉大的,可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煙火氣的生活,這樣的表現方式更具普適性,而非懸浮在空中,看似華麗無比卻一點也不接地氣。
如《1921》的預告片中,我可以看到毛澤東歡快地奔跑在胡同弄堂,跟隨他的腳步一副極具煙火氣的畫面徐徐展開。
幽長的小巷商鋪林立,小販吆喝聲不斷,木板門上掛著斗笠蓑衣,曾濕漉漉的痕跡雖被陽光曬干,但也有勞動的快樂洋溢。
不遠處的蒸籠還在冒著熱氣,旁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們用嘈雜的腳步聲印證哀鴻遍野的舊中國充滿希望與未來。
有了有血有肉的偉人群像,《1921》就有了主心骨。
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如何把這些偉人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1921》用到的是以類型片的方式結構電影。
以年齡來劃分,《1921》是一部青春片。
片中的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正值熱血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年紀。
他們有想法、有思想、有主張,卻不因傳統和時局而拘束,他們個性鮮明,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家國天下為大任。
他們是擺脫冷氣的新青年,這是他們的青年時代,這是他們的青春朝氣。
他們的朝氣體現在他們的修身與志向,人無志,則沒有目標,沒有目標,修身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遠,則心自純潔。
他們的志向是什么?是成為火炬,所以他們才會歷經重重困難于1921年齊聚上海參加中共一大,讓那個陰霾密布的舊中國不復存在。
魯迅曾說:“此后如竟沒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們成了一把把火炬,讓星星之火從1921年開始一直燃到現在。
以劇情來劃分,《1921》是一部歷史片。
1921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新紀元,這一年是開天辟地的一年,也是需要銘記的黨史故事。
主旋律故事很難講述,到底是點到為止還是面面俱到?《1921》選擇的是折中,小事件以點概括,大事件用細節填充。
如為什么要在1921年舉行中共一大?
根據預告片可知,軍閥將陳獨秀關入大牢,意圖破壞和竊取五四運動的成果,阻擋歷史前進的滾滾洪流。
資本家隨意壓榨工人,使他們處于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當局不作為,上下沆瀣一氣,不理會底層人民的吶喊;外國勢力在中國肆意妄為,橫行霸道。
所以要想讓中國生就必須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去徹底改變中國,1921年是新中國的機遇和挑戰,這件事刻不容緩。
以精彩程度來劃分,《1921》是一部諜戰片。
1921年,本在上海舉行中共一大,最后卻被迫轉移到嘉興的一艘游船上。
為何會這樣?因為他們面臨的困難有國際上的威脅與恐嚇,有國內彌漫的恐怖氛圍,每一刻都危機重重。
法租界巡捕房、反對分子、投機分子都是足以毀掉中共一大的因素。
一大參會者正在屋內激烈討論,屋外卻有巡捕房偵探監聽并使計闖入,隨后大批警察趕到包圍會場,致使一大被迫停止。
他們有過墻梯,革命先輩們有張良計,一大代表們分批次坐火車前往嘉興,讓目標過大的國際代表隱身上海,以聲東擊西之計讓一大順利召開。
以表現手法來劃分,《1921》是一部勵志片。
《1921》中的勵志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包含學生的勵志、工人的勵志、農民的勵志,以及新中國的勵志。
舉國支持的五四運動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
他們是知識分子,他們最先開始思考中國的未來,也是第一批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革命先輩。
他們意識到腐朽的舊思想,落后的舊制度無法挽救處于存亡絕續的舊中國,倘若不摒棄糟粕便換不來新生。
他們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號召與影響下,不止讓五四運動如滔天巨浪席卷而來,更將文化覺醒向下傳播。
工人覺醒后的大罷工是激蕩人心的第一次。
因為識字才能明理,懂文才能革命,有文化才能實現庶民的勝利,有文化才能讓工人與農民自身意識到他們是這個國家的主人,站起來革命。
農民覺醒后的自主學習是無比珍貴的第一次。
他們有過無力、有過艱難、有過憤懣,可他們學會了號召、學會了吶喊、學會了思索,這才讓中華大地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這些種子是每個中國人的勵志史,更是新中國崛起的勵志史,
誠然,《1921》是復雜的,它的復雜體現在類型不一。
不過,《1921》又是簡單的,它的簡單體現在建黨的故事對中國的意義每個人都懂。
因為有了這開天辟地的第一次,才不會有那么多喪權辱國與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繼,才不會有那么多插標賣首與國家領土被迫割讓。
而今山河已無恙,未來之中國有希望,這就是《1921》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