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玦塵》情無反顧祖神創(chuàng)世,設(shè)立三界,安造眾生,踏破虛空而去,情無反顧。任憑三界千般禱告,萬般造化,都絕不再返。此何故也?無它,皆因登道化羽,堪破虛空,獨成其天,再淬其真,飛升去矣。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其精神與本體已在三界圓滿,故而,其本體已在虛空之中消散,而其精神則在更高的維度之上,繼續(xù)煉道求真,穿越【情與義】的劫數(shù),實現(xiàn)【道與我】的共進(jìn)。故知,所謂混沌之劫,乃是要求主神在三界實現(xiàn)圓滿,情無反顧,化去本體,踏碎虛空,升華神識的一場【相變】。其本體不化,則其本源無從相變。其本相不消,則其神識無從升華。——這也就意味著主神未得圓滿,渡劫失敗。所以,劇中上古主神渡劫失敗之后,其神識本源困于虛空之境數(shù)萬載,而不知歸處。上古的渡劫失敗,主要還是因為上古自己并未參透混沌之劫的要義,對于白玦真神還有許多眷戀不舍之情。(所以上古才會對白玦說:神生太長,未曾珍惜;蒼生太重,沒有選擇)所以,上古在渡劫之時,眼看白玦真神(包括古君上神)飛身而來,欲與之同化,其心中之情,頓時不能自已,一縷情思化作神識,翩然反顧,形成結(jié)界,又附在手鏈之上,墜入白玦手中。同樣,古君上神,也因其尊師之情,難舍之義,而獲得了上古主神的一絲眷顧,及一縷神識。如果,上古主神真地堪破了混沌之劫,真地做到了情無反顧,則大可任由白玦及古君與之同化,共赴混沌,脫出三界,踏破虛空,再造神奇。而所謂三界眾生,皆是不明所以,皆是情根深種,皆是紅塵翻滾,皆是造化弄人。神生太長,應(yīng)求三界之圓滿,彼此無憾;蒼生太重,應(yīng)為萬世之表率,始終不悔。——這才是主神超越【混沌之劫】之要義。——這才是真我覺悟【情無反顧】之玄機。人類最高命題:什么才是最真實的自我?脫出三界,則非人矣;踏破虛空,則非神矣。所以,更高維度之上的命題,人類已無從知曉。所以,更高境界之中的追求,神明亦無從解答。故而,人類的最高命題,就只能停留在這里——什么才是最真實的自我。《千古玦塵》最最令人感動的一幕,乃是作為再化之體的后池,在夢境之中,遇見了已在太虛之中魂游數(shù)萬載的上古本源的那一刻。
魂游太虛之境的上古本源與后池上古本源淡然問曰:你是誰?此刻,焉知在茫茫太虛之中,有沒有這樣一個你我之本源,魂游萬載,忍耐孤寂,只為圓了三界之內(nèi)你我今生的一個夢想呢?更令人淚目的是,這你我之本源,高貴純潔,卻因為孤寂太久,而幾乎已不能與三界之你我夢中相認(rèn),只是淡然問曰:你是誰?而三界之中的你我,此刻才知道,我竟不是我。?!#卻仍然是拋不開,放不下,癡愚愚,傻愣愣,還在意識之夢中,各種追問為什么?哎!神生太長,應(yīng)求三界之圓滿,彼此無憾;嗚!蒼生太重,應(yīng)為萬世之表率,始終不悔。凡人皆有神性。人之為人,在于像神。神性,是人類生命所能企及的最高之德性。主神歷劫,尚且如此,你我凡人又如何能逃脫這萬千之情劫。而這萬千之情劫,無一不是在試煉,無一不是在期待,而能得這三界圓滿者又能有幾人?神性幾微,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唯有覺察你我之本源,覺醒你我之本真,觀萬物之旁作,知歸根而復(fù)命,至虛能容,守情得已,是謂圓滿也。若你我同在三界,今生有夢,又何必矜持而抱憾,又何須疑惑而錯失,又何待歲月而蹉跎?圓滿則無憾,升華則不悔,歸真則大覺。大結(jié)局無憾,不悔,大覺,則情無反顧,永脫輪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千古玦塵》的大結(jié)局,竟然并不是一場圓滿的終章。重回三界的白玦,真的會是過去那個已然化解了混沌之劫的白玦真神嗎?上古主神,是真的感動了天地祖神嗎?又或是另一場未完結(jié)的神識重塑?如果,白玦真的化去了混沌之劫數(shù),則其已脫輪回,情無反顧,必?zé)o再生三界之理。如此,則必然是上古前情未了,此情難斷,再添螢火之造化而已。如果,白玦也同上古一樣,并未真正化去混沌之劫,悠悠神識,眷留三界,盤桓不去,則如《千古玦塵》之名一樣,其與上古,情劫未盡,紅塵未了,千古難絕。其它莊子曰: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千古玦塵》七七四九之?dāng)?shù),乃暗示了這是一場萬物循環(huán)之旅,雖然豆瓣評分略低,然而海外評價頗高,必有卷土重來,再現(xiàn)光芒之勢。或許,作者、編劇、導(dǎo)演,其蘊意深遠(yuǎn),非你我俗人所能盡知其然;然而,劇情、演員、配樂,已自成一體,整體渾然自洽而圓融無礙;真可謂是道在其中,奧不可言,實屬難得之佳作。神劇高光,隱于娛圈混沌之中。假以時日,待乎穿越混沌之劫。情無反顧,必有你我夢圓之時。
《千古玦塵》海外IMDb評分高達(dá)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