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噩耗,震動了影視圈。
7月2日,知名編劇、導演羅啟銳因心臟病發辭世。
成龍、王晶、任達華、鐘楚紅、李治廷等多位電影人,紛紛發文哀悼。
也許,羅啟銳的名字并不為人熟知。
但作品部部深入人心。
他不僅早早拿下金像獎最佳導演編劇獎項。
更堪稱香港電影圈中的清流,數十年如一日低調創作。
今天魚叔就來跟大家一起,緬懷這位追求完美的電影人。
羅啟銳
說起羅啟銳,《歲月神偷》是繞不開的一部作品。
它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故事靈感來自羅啟銳的童年經歷。
片中透過小朋友羅進二的眼睛,將故事聚焦在60年代的香港深水埗。
羅進二和爸媽、哥哥四口人,靠著一間小小的皮鞋店生活。
雖然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艱難度日,但也算其樂融融。
誰知,一場噩夢一夜之間奪走了這個小家簡單的平安與幸福。
皮鞋店在臺風中倒塌,哥哥羅進一也死于血癌。
這個家一度瀕臨潰散。
但憑著羅媽媽一股「做人總要信」的念力。
與「人生就是一步難,一步佳」的生活信仰。
羅家父母互相扶持,進二也漸漸長大。
一家人堅強地走過時代的風雨。
片中描繪出溫馨的家庭群像,和動人的鄰里情誼,溫暖而真誠。
在港片早已沒落的2010年,《歲月神偷》逆時逆勢,頻創佳績。
上映后包攬了金像獎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等多個獎項。
至今穩坐豆瓣電影TOP250,12年過去,依然沒有港片能超越它。
被視為羅啟銳真正意義上的首部個人電影。
但其實,在《歲月神偷》之前,羅啟銳的電影人生已有二十多年光景。
與同獲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妻子張婉婷,更是香港電影界知名的黃金搭檔。
羅啟銳自紐約學成歸來,就一直想拍一部人生電影。
之所以二十年磨一劍,正是由于他是個十分糾結的創作者。
與接受采訪時侃侃而談外向的張婉婷不同,羅啟銳常常淡淡微笑,所言不多。
而同時與擅長把控影片整體架構的張婉婷互補的是,他擅長以編劇之筆,為電影豐富血肉。
其實,比起編劇,羅啟銳還是喜歡做導演。
但因為力臻完美,太愛糾結,而產量極低,個人導演作品至今不過三部。
但他說自己并非停滯,反而在不停嘗試。
「有時候我們看見野鴨在水面上游,很淡定的樣子,其實它的兩只腳在水面下 踩得不知道有多忙呢。」
但與其說是糾結,不如說羅啟銳對于電影品質及細節的追求,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
多年里,他推掉的導演邀約多達幾十部,其中不乏好萊塢的橄欖枝。
但極少有劇本可以到達他的標準。
羅啟銳花了很久,才想通并接受「世界上大概沒有完美的劇本」的現實。
所以「以后有八成喜歡就拍吧 」,語氣中帶著無奈與妥協。
在羅啟銳眾多采訪中,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在剛拍完《七小福 》時 , 劇組的人興奮地開香檳慶祝 ,羅啟銳卻坐在攝影棚外獨自落寞,覺得很多東西沒拍好 。他坐的地方正對著一個表示調頭的路標,仿佛在暗示著他 。他一直在想,要不要回去,告訴大家還有一個鏡頭要拍。但背后人群興奮的聲音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 。」
這種狀態,其實就像由他擔任作詞的歌曲《給電影人的情書》中唱的那樣:
「你傻傻地追求完美,卻一直給誤會給傷害給責備」
但正因這份「糾結」,給了《歲月神偷》延續港片榮光的品質。
為了還原記憶中的六十年代,羅啟銳找到香港「最古老的街道」永利街搭景。
借助小朋友羅進二的視角展現往日香港街頭的風貌。
所用鏡頭都是早期香港真實的史料畫面。
另外,羅啟銳還在街巷傍晚「百家飯」的場景呈現上下足功夫。
一種兒時飯間鄰里聊天走動的熟悉感,瞬間消融了地域和時間上的差距。
不僅如此,各種各樣的小細節也帶著不小的信息量,豐富著電影的厚度。
比如飾演鞋匠的羅爸爸胸前的衣服破了洞。
正是因為長期前胸抵著刻刀用力所致。
永利街上做旗袍的上海人,也暗含著彼時內地人南下的時代背景。
「上海人比較有錢 ,也比較有技術,比如做裁縫之類的 。我那個時候住在北角,北角有許多上海人,又叫小上海。」
而電影中,但凡是清晨的場景,長街暗夜無行人。
鞋店毗鄰的早餐店攤位都冒著熱氣,十足煙火氣息。
一幕幕場景都讓人想起童年與親人,會珍惜親友與歲月。
電影中優秀的細節把控,讓觀眾感受到羅啟銳的認真與細膩。
確實,羅啟銳極度敏銳的感知力與觀察力一向為人稱贊。
任達華在悼念羅啟銳的博文中也這樣寫到:
「我的老師,教會我在一花一草一木中發現細節之美,感知萬物的生命力,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責任,對家人,對事業,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
任達華得益于羅啟銳對于電影藝術的觀察與探索。
在后來的《我和我的祖國》中飾演鐘表匠一角。
耐心細致,口碑頗佳。
而羅啟銳的觀察力投射到電影中,也讓作品因此更加真實。
就像《歲月神偷》中許多情節,都是導演在生活中觀察并記錄下來的。
比如羅媽媽花樣賣皮鞋的場景,就源自羅啟銳真切的童年記憶。
不管大小,什么樣的鞋子經過羅媽媽一番游說似乎都賣得出去。
也許有了點童話般地失真,但也不難看出羅導對舊時光的柔情。
「那時我就常常看到老媽這樣子賣鞋 , 什么寬鞋緊襪之類的詞,都是我聽她說的。你在電影中看到的很多都是那時候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平常比較喜歡留意人家干些什么事情,覺得好就記下來。」
而敏銳的觀察力作用在選角上,也促成了演員與電影的相互成就。
羅啟銳榮獲金像獎最佳編劇的電影《秋天的童話》中。
船頭尺一角的塑造,是羅啟銳夫婦從紐約留學的經歷中提煉的。
而周潤發在出演此角色之前,還是轉戰大銀幕頻頻失利的「票房毒藥」。
同時制片人也認為鐘楚紅并不適合十三妹一角。
加之周潤發鐘楚紅二人之前的合作并不少,制片人下了「沒有新鮮感」的判斷。
但夫妻二人從角色出發,堅定認可周潤發亦正亦諧的氣質,和紅姑性格中的倔強。
力排眾議,「獨具慧眼」地篤定選擇兩名演員。
而《秋天的童話》也不負期待,票房喜人,并一舉斬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
周潤發不僅甩掉了「票房毒藥」的帽子,更是在接下來爆紅。
多年后《秋天的童話》重映,制片人佩服地說道:「我很對不起,你們是對的」。
這種藝術家式的敏感性,也造就了后來的《玻璃之城》。
用迷朦的鏡頭表現夢境般的愛情。
也隱喻了舊時香港如玻璃般透明而虛幻。
同時成就了早期的舒淇和黎明。
然而也是這種敏感性讓羅啟銳張婉婷夫婦精確察覺到了港片亮光的消散。
也為堅持拍攝非商業片的選擇添上一抹勇氣之色。
在談及相關話題時,羅啟銳說:「當不屬于你的劇本拍多了,你會離自己原來越遠。」
在新時代大潮之下,羅啟銳堅持著「對電影,就是要留住一些美好」的執著。
他不止一次地重申拍電影要堅持有所期待,要把它當做第二生命。
也許,不知何時,歲月確實偷走了太多人們對曾經香港電影的期待與堅持。
就像《歲月神偷》中所說,「在幻變的生命里,歲月,原來是最大的小偷」。
相比于如今巨浪般席卷而來的,擁有更大投資更炫畫面的一艘艘「商業化影視巨擘」,羅導的作品反而像一葉扁舟。
我們回望羅啟銳的電影人生,仿佛也被他執著找回的童年暖黃色照耀。
依稀看到了電影之后留下的永利街。
還有十三妹千回百轉回到碼頭后看到的那家守候餐廳。
也許,知道曾有人一直在原地篤定未變。
就足以給我們一劑,溫柔的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