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第六季請來了文化學者徐致遠,給了觀眾一個很大的驚喜。
不少人表示,徐致遠幾乎是單槍匹馬將節目從“演技痕跡重、生活痕跡淺、聊天內容尷尬”的質疑中解救了出來。
這位與節目分道揚鑣的嘉賓,有自己的風格,特立獨行,長相不討喜,不打算“取悅觀眾”,“沒想到”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他獨特的自信,恰恰展現了生命的本質。
?
01
對生活的熱情
孔子說四十不惑。然而,人到了中年,卻伴隨著日常生活乏味的習慣,對周圍的習慣性環境缺乏興趣,缺乏探索新事物的熱情和欲望。
但四十多歲的徐致遠,依然對生活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經常忘記自己正在錄制節目,去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他本能地對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和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感興趣。
?
買瓶酒,拉起椅子,坐在村口,看人來人往;無論你身在何處,與你遇到的村民聊天,詢問他們的家人在哪里工作,以及他們是否對老人好。孝順;
看到阿姨在摘紫菜,我正追著去幫別人摘,只是出于好奇,想試試自己會不會摘,能摘到多遠;我在海上看到了救援隊,聽說可以和我一起出海擁抱它。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差點就帶著小船離開了……
?
當他跟著蘑菇屋的人出海時,他不甘心做一個靜靜的看風景的人,他會跑到后面去揚帆,握著方向盤,劈波斬浪。并且玩的不亦樂乎,一度把楊迪嚇得夠嗆。
他喜歡冒險,喜歡嘗試各種有趣的生活,解鎖各種新技能。跟隨他的視角,你會覺得生活充滿了情趣,你會發現他對生活充滿熱情。
約翰·曼森·布朗曾說過:“感謝上帝沒有磨礪我的好奇心,這讓我渴望了解大大小小的事物,比如發條、發電機、噴氣機,它給了我全新的生活。”
?
02
深刻的思考
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
《向往的生活》,賦予“燈籠”的角色是——“哲學家:尼古拉斯”。“燈籠”聽起來像是一種有趣的哲學樂趣。而這位“哲學家”的日常生活就是“思考”。
我個人認為番鴨“彩燈”的處理是《向往的生活》的收尾工作之一。讓節目在休閑和歡笑中更有深度和內涵。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是一個泛娛樂時代,一個高度表演的時代。我們經常被輿論、網絡、趨勢控制、犧牲自我、社會、思考和盲從所批評。
日常工作的疲憊和日常生活的乏味,讓人們更傾向于選擇不需要動腦筋的娛樂。很多時候,他們為笑而笑,懶得思考,不求意義。
?
但徐致遠在節目一開始就表示“努力捕捉時代精神,但他常常厭惡時代流行的情緒,不滿這個過度娛樂化和膚淺的時代,希望打破慣性”在大家的腦海里……”
他思考生活,希望回歸生活的本質,把“他處”的生活帶回到“現在”;想著家人,希望能享受到家人的溫暖,也能清醒地意識到束縛,能夠追尋遠方的夢想;
思考時代,希望領悟時代精神,把握時代脈搏;思考人生,希望在喧囂淺薄的時代,依然不會被周圍的“喧囂”所困,保持對自己的清醒認識。思維使人更廣闊、更深入。
帕斯卡曾經說過,人是為思考而生的。
在有意義的生活中,思想不能缺席。
?
03
獨處的自由
歌德有句名言:“才能在孤獨中培養,品格最好在世界的洶涌波濤中形成。”
不得不說徐致遠是合群的,他不合群。如果他不小心,他會從節目中走出來。節目組特意為他解鎖了樹屋,搭建了遮蔭涼棚。
他喜歡樹屋的寧靜。他一個人聽著音樂,感受著海浪和音樂的節奏,隨著聲音的起伏而沖浪,在海風中閉上眼睛打個盹。
他覺得滿屋子的客人太擁擠了,他覺得充滿溫暖的廚房壓力很大,他喜歡獨自一人在海邊,經常能聽到靈魂對遠方呼喚的回應。
?
不得不說,徐致遠不合群,他也合群。到了工作的時候,他是毫不含糊的。他撿的垃圾最多。他輕松地切螃蟹。他出海身臨其境地參與其中。他去最熱鬧的村莊和村民聊天。
他熱情地投身于動蕩的世界,世俗的生活,但又超脫于世間,不盲從,不妥協,保持獨處的自由。
他準確把握進入和誕生的程度,行走在世界的邊緣。孤獨但不退縮,狂妄而不自大。
心胸寬廣的人,既不怕孤獨,也不怕人群。一個人的時候,他的心里有萬千世界,人群中只有一份平靜。
?
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不知所措,信息時代讓我們對身邊的環境缺乏親密感和信任感,孤獨和迷茫已經成為常態。
很多人害怕孤獨,習慣于用喧囂來麻木和掩飾自己。他們更傾向于在各種熱鬧的平臺上尋求解脫,而不是向內尋求超脫。
周國平在《當你學會獨處》一書中說:一個人學會獨處,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真諦;一個人學會獨處,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生活節奏再快,也不要忘記停下來停留片刻。
徐致遠看似格格不入,只是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為了合群而合群。就好像他對楊迪說:“做一個誠實的自己,比裝一個努力的自己更值得尊重。”
?
04
靈魂的自由
作為著名的文化學者,許志遠為《向往的向往》《人生》貢獻了很多“名言”。比如,當他們舒服地坐在遮陽棚和涼棚下時,何先生說他們馬上就要回來了,所以我們趕緊撤離,他們看到我們這么悠閑地在這里可不好。
徐致遠說:“人生就該這樣”。節目組很搞笑,特意剪掉了彭彭等人扛著東西的畫面,并配上“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讓人發笑。悠然自得和心滿意足的努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笑了之后想,但是沒有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做自己最重要。做你自己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你的靈魂自由。不要為了同意而同意,在嘈雜的時代不要失言,不要盲目跟從,不要被操縱,認清自己,認清人生的本質。
?
他說,家的溫暖常常讓人想逃離。我想他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種親情,這種溫暖,是一種美,也是一種糾葛,讓我們舍不得,讓我們成為短命的英雄和長生的孩子,使我們有“弱點”,削弱了探索遠方和未知的勇氣和決心。
當然,這并不是要鼓勵我們逃離家的溫暖,而是要讓我們在認清束縛的同時,仍然保持靈魂的自由,放上我們的熱情。
?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擁有很多,也缺少很多。膚淺化和快餐化是這個時代的通病。我們需要更深入一點,更好地傾聽我們的個人欲望,理解生活的意義。
同樣,我們的《向往的生活》不僅要表面上悠閑自在,更要有舒展心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