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許多劇情嚴重歪曲歷史的抗日神劇風靡全國。抗日神劇這么受歡迎的原因,一是因為一些觀眾不在意錯漏百出的劇情,只求看個痛快,二是因為有些觀眾“看熱鬧不嫌事大”,想知道里面的劇情拍得有多離譜。但后來,一些看不下去的觀眾和有關部門抗議,認為抗日神劇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對先烈的認知,抗日神劇才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里…
說到抗日神劇,最出名的那就是《抗日奇俠》了。人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手撕鬼子”名場面,就出自這部劇。而手撕鬼子的演員,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人物——馬京京。在其演藝生涯里,抗日劇幾乎占據了他的全部作品。
但是人們對他的印象,也只有手撕鬼子。這個片段在網絡上火了以后,馬京京被人們稱為“手撕哥”,這個稱呼,并不是對他角色的肯定,而是帶了一些嘲笑和戲謔。而此后的馬京京,因為“手撕哥”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戲路也漸漸被固定了,之后拍的一些作品,都是抗日題材的,甚至有一些,仍然還是抗日神劇。
雖然抗日神劇曾經擁有很高的熱度,但是人們對它的評價,都是批評多過贊美的。有人認為神劇不利于青少年的愛國教育,要是真的像劇里那樣輕輕松松就能手撕鬼子,年輕一代,根本無法體會曾經的先烈在抗日戰場上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血腥與痛苦,更無法體會日軍侵華的殘暴。此后,抗日神劇就漸漸被封禁了。不僅播不出來,也沒人再愿意拍了。
而此時的馬京京,也隨之受到了影響。原本人們對他的作品評價就不怎么好,現在他還一度走到了無戲可拍的地步。這其實,主要原因也不能怪他,一部作品的誕生,并不是只有演員在付出。演員只是負責在故事里詮釋人物角色。但是故事的主題走向以及敘述手法,其實是由編劇和導演負責的。所以抗日神劇的存在和手撕鬼子這種離譜的劇情,編劇和導演也有很大的責任。
而馬京京,只能說他對于劇本的選取并不嚴謹,他對自己的戲路的規劃也不是那么多元化。讓自己無戲可拍、無法脫離抗日神劇困境的,其實是他自己。但是,演員對于劇本的決定權其實也不是很大,只能說當時的影視環境,放大了他本身演戲存在的問題。但是他后來也漸漸明白了這些道理,即使作品不多,但也能看得出來,他在積極嘗試不同的角色。
希望今后的電視市場,能真正重視愛國教育,通過優秀的作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后人真正明白當年抗戰的不易,才能更好珍惜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