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寫了《芳華》的文章,一位網友建議我看一下《高山下的花環》,于是我重新觀賞了這部1983年由謝晉導演的老電影,并且認真拜讀了作家李存葆的原著小說。
從未有一部電影讓我流淚如此之多,從電影下半部開始,我淚流滿面地看完這部電影,彈幕上的評論幾乎要覆蓋全屏,“強烈呼吁全國重新公映這部電影!九零后向英雄致敬!向英雄的母親致敬!良心好劇,心靈的凈化!”這是我多年追劇,第一次看到如此呼聲高的電影。
“戰爭,這就是戰爭!他把人生的經歷如此緊張而劇烈地壓縮在一起了:勝利與失敗、希望與失望、亢奮與悲慟,瞬間的生與死,這一切,有人興許活上十年、五十年, 不見得全部經歷到,而戰爭中的幾天、甚至幾小時、幾分鐘之內,士兵們便將這些全部體味了!”
這段話來自原著小說,是啊,我們有幸身處和平時代,離戰爭遠了,對英雄陌生了,只有通過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才能穿越時空,回望過去的崢嶸歲月。
今天記錄下觀影和讀書的所思所想,緬懷逝去的英雄,從而汲取力量,鼓勵自己勇敢的面對生活。
一、 梁三喜:飽經生活磨難,依然不改鐵漢本色
梁三喜是在九連任職三年的連長,表面憨厚可親,實際上是一個血性方剛的山東漢子。他來自于沂蒙山革命老區,家中兄弟三人,大哥為革命犧牲,二哥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只剩下他和老母親相依為命。
為了給母親找個伴,也為了傳承香火,他和村花玉秀自由戀愛結婚了。嫁給軍人是一個苦差事,婚假結束后,他就返回了部隊。玉秀在家陪伴老母親,一個人承擔繁重的家務,做飯、洗衣、種地、喂豬、養雞,苦得像個長工,唯一甜蜜的時刻就是讀梁三喜的家信。
部隊已經批準了梁三喜一個月的探親假,但這個“傻瓜”卻遲遲不回家,因為他心中放不下連隊。新來的指導員趙蒙生是個官二代,下連隊的目的就是走過程,一心想要調回安全的大后方,他擔心回家一個月,這個“官二代”不服眾,把隊伍的精氣神帶散了。
戰爭開始了,梁三喜慶幸沒有因為回家而耽誤參戰,他認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做一名連長,他更應該身先士卒。
梁三喜最讓人動容的是戰前對趙蒙生的訓斥,他一改往日的和藹可親,怒斥他戰前退縮的可恥行為,他質問趙蒙生:“中國,是我的,也是你的,是我們大家的,做為一名軍人,在這個時候離開意味著什么?”
這就是梁三喜最可貴的品質,他把趙蒙生當做生死相依的戰友對待,對他百般包容,替他吃難以下咽的粗糧饅頭,允許司號員給他洗衣服,最后也為趙蒙生擋了子彈壯烈犧牲,但在沖峰陷陣之時,他決不允許戰友退縮,充分表現了一名軍人的本色。
梁三喜的母親是一位樸實的農村婦女,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即使大兒子犧牲,二兒子被迫害致死,她依然把梁三喜送上了戰場。梁三喜犧牲后,她還勸慰別人,“孩子為國犧牲,死得光榮!”
梁三喜家庭貧困,生前為父看病借債六百多元,臨上戰場前,他特意給家中交待,用自己的撫恤金還債。當梁大娘拿出撫恤金委托趙蒙生還債時,趙蒙生羞愧難當,跪在了梁大娘的面前。
而后三年,趙蒙生不斷地給梁大娘寄錢,想要幫助她們改善生活,但梁大娘卻不收分文,叮囑趙蒙生幫助那些更困難的人。這是一對平凡的母子,也是偉大的母親和英雄的兒子。
二、 靳開來:遭遇不公,依然一顆紅心不改
靳開來這個人物是讓網友們最為意難平的人物,因為他犧牲后,沒有被上級批準立功授獎。
靳開來是連隊里的“牢騷大王”,是某些領導眼中的“刺頭”,稍有不如意,他就扯著大嗓門抱怨,閑話一籮筐。但這個天天喊著要轉業的男人,卻在戰爭中表現英勇,對那些整天阿諛奉承,卻不敢勇敢殺敵的人是一個巨大諷刺。
開戰的前一天晚上,幾位戰友喝酒,靳開來和梁三喜碰杯,“烈士陵園里見!”這一句戲言一語成讖,他們坦然面對生死。他和梁三喜搶著帶尖刀連沖刺,他的理由是家中還兩個兄弟,即使他犧牲了,香火還能傳承,而梁三喜如果犧牲,剩下孤兒寡母很難活。
他看不慣趙蒙生的官二代作風,聲稱如果趙蒙生戰前退縮,他就去北京告御狀。但真正上了戰場,他卻阻擋趙蒙生“犯錯誤”偷甘?,自己主動的擔起“犯錯誤”的責任。帶領戰友偷甘?時,他執意帶頭走前面開路,結果誤踩地雷犧牲了。
戰爭結束后,靳開來沒有被立功授獎,表面原因是他違反紀律偷甘?,實際原因是他發牢騷得罪了某些領導。
如果靳開來沒有偷甘?,一個連隊都會因為饑渴而全軍覆沒;靳開來雖然心存很多不滿,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信念堅定,從未因為個別人的言行而放棄理想,在需要個人犧牲時,他第一個站了出來。
得知靳開來的不公平遭遇,連隊的士兵們集體呼吁:“如果靳開來得不到立功授獎,那我們全體都放棄功勛章!”幸虧趙蒙生及時向上級反映,得到了軍長的支持,最終給英雄的家屬一個遲來的交待。
三、 雷神爺:把兒子送上戰場的老革命
雷神爺是一位老革命,位居軍長高位。就是因為他的鐵律,擋了公子哥趙蒙生回京都的路,趙蒙生出于無奈,只能走曲線救國路線,下基層連隊混資歷。
趙蒙生的母親對雷軍長有救命之恩,在開戰之前把電話打到了前線指揮所,沒想到雷神爺根本不買救命恩人的帳,反而在全軍大會上痛斥走后門的惡劣行徑。雷神爺這一痛罵反而激起了趙蒙生的斗志,促使他勇敢的和戰友們奔赴戰場。
在犧牲的戰士中,有一位年輕的小戰士是特意從北京趕來支援前線的戰斗骨干,打仗不但英勇,還有軍事才華。他一直沒有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姓名,直到他犧牲后,人們才得知,這個年輕的小戰士就是雷軍長的兒子雷凱華。
同樣是官二代,雷凱華比趙蒙生有信仰,他向父親請戰時說:“花前月下沒有將軍的搖籃,卿卿我我中產生不出元帥的氣質;戀戰北京的士兵,不可能成為未來的元帥!未來的元帥應出自深悉士兵涵義的士兵,應來自于血與火的戰場!”
寫在最后:
據相關新聞報道,電影中的梁三喜、靳開來、雷軍長、雷凱華、趙蒙生都有故事原型,作家李存葆正是被這些故事感動所以創作了小說。
面對英雄,我羞愧于自己文筆的笨拙,沒有表達出英雄的悲壯和偉大。但是有些事物并不會因為停止存在而失去內涵和意義,反而被歲月打磨得歷久彌新,就像四十年前的那場戰爭,那些生命雖然消失了,卻依然回蕩著、引發著、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時刻提醒我們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