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話題在影視圈里經常罵來罵去,那就是演技。有句話叫,演技好不一定能公認,演技差一定是公認。到底怎樣評價演員的演技呢?首先提一個人,金士杰老師,他的演技可以稱為教科書級。那什么叫教科書呢?如何判斷呢?那可以回顧看一下《剩者為王》中金老扮演的父親,一段長達五分鐘的獨白。
回憶這段大家看完是什么感受?先說我看一次哭一次。美國現實主義表演奠基三大師之一的斯特拉·阿德勒說“在你選擇之中,說明了你的才能”。注意選擇兩個字什么意思?很多人對演技的定義就是表情、自然、情趣、爭執,但是其實這只是基本功,那演技和選擇有什么關系呢?舉個例子,剛才講的片段中有這樣的評論說“以為是采訪,結果是電影”,說演出了紀錄片的感覺。上次看到這樣的評價還是來自《烈日灼心》里的王硯輝,他們都有兩個共同的表演觀,不演情緒也行為,真聽、真看、真感受。其實稍微接觸過表演系統的都知道,這些都是大一大二就要講的內容,是最基礎的,基本情緒是不能表演出來的,但是有些演員依舊還在演反應、演情緒,連這種基本功都做不好。評判一個演員演技最大標準,應該來源于他在選擇這些動作、語氣、表情時是否合理,比如這句“她在我這里只能幸福”當金士杰老師說完這句臺詞后,他選擇了輕微搖頭的動作,然后選擇在眼神中克制的夾雜了一些眼淚,這幾個動作加上前面幾分鐘他選擇了平靜講述觀眾的情緒,如同彈簧一樣被壓到底,然后在此刻噴涌而出,觀眾徹底相信真的就是一位女兒即將出嫁的父親,然后代入共情,想起自己的父親。我猜這就是來源于金老師自己的經歷,或者看到過真實的女兒出嫁時父親臉上的表情,這就影響了他的選擇,也是真正的真聽、真看、真感受,這種選擇就讓觀眾覺得合理,完全符合了這個人物的邏輯。也許就能理解為什么金老師的表演能夠如此打動人心。
為什么老戲骨的演技總讓人津津樂道?因為他們多年的表演經驗,對人物的分析程度,對劇本的理解程度,都會讓他們的選擇更加邏輯自洽。表演是為了塑造一個合情合理的人,自己信了、觀眾信了、自然就真了。就接下來看《大魚海棠》一段他的配音:“我告訴你什么事最可悲,你遇見一個人,犯了一個錯,你想彌補想還清,到最后才發現你根本無力回天,犯下的罪過永遠無法彌補。”
是不是很多觀眾都沒有想到,《大魚海棠》中這段寓意最深的臺詞和最有記憶點的配音也是來自金老師。配音怎么表現,當然也是選擇音調的高低,語氣怎么停頓,這種臺詞功底跟他早年的話劇經歷分不開。在話劇界金士杰可以被稱之為傳奇信仰,從1986年到2006年他主演的話劇《暗戀桃花源》女主從丁乃竺到蕭艾再到林青霞,而男主江濱柳卻一直是金老,長期的話劇經歷導致了他對語氣選擇的老辣,他說出臺詞時,觀眾也會更加幸福,在采訪中精心設計說過:“因為藝術是一個終身的事情啊,你必須到達一種獻身的地步才能夠跟它來往啊,如果只是來淺嘗即止的話呢,你去找別人,別找我。”這種對藝術的終身追求正是金老師對選擇不停優化追求的過程,也是老一輩藝術家人一直保持進步,保持熱愛的原因。
當然并非金老師的演技就完全沒有瑕疵,演員的選擇是非常多的,同樣的劇情下,不同的演員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演技的流派也很多,不在一個體系中,有時我們不好評定,但是怎樣的選擇會更符合人物邏輯、劇本邏輯,甚至和當時的大社會背景以及個人經歷結合,這些共同性的東西才是演員更需要追求的方向。現在回到開頭的疑問,教科書級別是誰?其實就是這個演員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值得其他演員反復觀看、研究,然后再去影響他們自己的選擇,這就叫教科書級別。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