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這就是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朋友來了,即使是家境貧困潦倒,也要竭盡所能拿出最好的食物來招待。正如杜甫在詩中所講的那樣:“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但是這個所謂的待客之道,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了前后大相徑庭的不同。曾經(jīng)的年代里,只有來了貴客,才能下館子吃飯。并且下一次館子,就好像過大年一樣。
現(xiàn)在呢?下館子反倒成了家常便飯,而在家開灶待客卻成了貴賓級的待遇。說到這,不知有沒有勾起大家的共鳴呢?
曾經(jīng)年代的待客:
記得小時候,每次來客人,媽媽是不能上桌的。爸爸忙著招待客人吃飯喝酒,媽媽就在廚房不停地做飯,不停地上菜。
不管有沒有錢,一條整魚一定是得有的。由于我們家是沿海城市,大家都比較習(xí)慣吃海魚,所以,媽媽一定是要做一條海魚的。
端上桌的時候,還要把魚頭沖著客人,以示尊重。然后邀請客人夾第一口魚肉吃,之后所有的人再開始慢慢享用。
那個年代招待客人,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真的是“磨刀霍霍向豬羊”。豬,牛,羊,雞,鴨,等等這些肉類,是最為常見的待客之菜。
得知要來客人,媽媽就會提前將牛肉鹵煮好了,浸在湯汁里泡著,讓其入味。一大早就將牛肉撈出,切成片,擺盤。等到上菜的時候,直接端上桌。省事又方便,關(guān)鍵是非常好吃。
牛肉耐嚼,又鮮美,并且浸泡得十分入味。在那個年代里,曾經(jīng)是非常美味的下酒菜。有一種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快樂感。
除了牛肉,羊肉也是那個年代里的奢侈品。冰箱里的羊肉,媽媽甚至都能冰上一年,也舍不得吃。但是貴客到了,依然要拿來待客。
最正宗的羊肉味道,當(dāng)然也是最原始的。帶著皮,帶著骨頭,剁成小塊后放在鐵鍋里烹炒,燉煮。
等燉到羊肉軟爛,羊皮軟的“打顫”,出鍋后就是一道美味佳肴了。只是,當(dāng)時用的是鐵鍋燒木柴燉得,其味道是現(xiàn)在的羊肉所無法相比的,帶著一股天然的好吃。
幾毛錢一個的皮蛋,剝皮后切成小塊。撒上點(diǎn)用蒜末或者姜末調(diào)成的醬汁,味道立馬就變得鮮美了。那個年代里,似乎都忽略了皮蛋含鉛,等等之類的問題。吃得很單純,品的只是好滋味。
黃瓜拌豬頭肉,拌豬耳朵,拌海米,等等這類以黃瓜為主體的涼拌菜,可謂是經(jīng)久不衰啊!黃瓜的清香味道,恰巧符合了酒桌上的解膩之用。凡是端上桌,必遭瘋搶。
酒喝到最后,媽媽總會煮一鍋餃子端上桌。俗話說得好:“迎客餃子,送客面。”一盤餃子,代表的是我們對于客人的歡迎。
其實這只是我們對于禮儀的一個很好的講究,實際上餃子是我們北方的傳統(tǒng)面食。除了餃子,像大饅頭之類的,都可以在酒過三巡端上桌的。吃點(diǎn)面食,胃里更是舒服極了。
現(xiàn)在的待客:
現(xiàn)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天天在外面吃,也都吃膩了,反倒家里的味道更是吸引人。客人來了,在家做上幾道家常小菜,會讓客人們覺得我們拿他們當(dāng)自己人,倍感親切和溫馨。同時,在大魚大肉吃膩了的年代里,這樣的家常小菜既干凈又順口。
買塊三文魚,切成小薄片,調(diào)點(diǎn)辣根蘸著吃。這樣的可口小菜,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吃法,也是最合適的下酒菜。菜量不需要多,可口,吃得舒服愜意就可以了 。
再來一盤北極甜蝦,剝開皮,和吃三文魚一樣,蘸著辣根。這味道,鮮美又爽口。這樣的下酒菜其實顯得更為隨意一些,比吃個涼拌豬頭肉,來得更現(xiàn)代化。
而涼拌黃瓜,很顯然在任何年代似乎都是不可缺席的。只不過到了現(xiàn)在,一道普通的涼拌黃瓜,也都年輕了起來。
買包板筋,倒在切好的黃瓜里,略微加點(diǎn)調(diào)料一拌,就可以端上桌了。這樣的下酒菜,其實更具年輕化的氣息。
不管時代如何的變化,招待客人的宴席上,都不能少了肉的存在。但對于肉的吃法,花樣也都又多了起來。燉羊,燉雞,等等此類的吃法,顯然單調(diào)了許多。
就比如這排骨,先腌制一下,然后放在烤箱里烤。烤熟了之后,端上桌,味道顯然不同了。肉雖嫩,但嚼勁十足。并且吃起來的口味顯然更為豐富了,也更受歡迎。
誰說排骨只能燉著吃,只能紅燒著吃?烤著吃,其實味道更不錯!這樣精心的做法,很是讓客人流連忘返,也很是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
另外,現(xiàn)如今的待客宴席上,蒜蓉一類的海鮮也很是流行。比如,蒜蓉生蠔,蒜蓉扇貝,蒜蓉鮑魚,等等。這些菜品,其實做法都是大相徑庭的。
先調(diào)汁:將大蒜做成蒜蓉,倒上食鹽,糖,味極鮮,蠔油,醋拌勻,然后再潑油。
之后再將調(diào)好的醬汁用勺子挨個挖在鮑魚上,上鍋蒸。等到蒸熟了,就可以直接吃了。
綜上所述: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的待客之道都是不變的;時代越是變化,我們越是珍惜家的味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越是值得珍惜。客人來了,在家做幾道小菜,倍感珍貴!
朋友們,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認(rèn)為的呢?